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20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1.0(7.5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2678829
  • 条形码:9787542678829 ; 978-7-5426-7882-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本书特色

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件杰作艺术背后有多少故事,就有多少事故伟大的作品来源于技巧,也诞生自碰巧艺术绝非天才的专利,每人都能从中有所获得 1. 在当代,与其问“什么是艺术”,不如问“什么不是艺术”。印象派画家的绘画固然是艺术,但你不能否认柯达相机拍的快照不是艺术,小野洋子的行为不是艺术,收藏七万五千件灯泡不是艺术,登山不是一门艺术,南极探险不是艺术。艺术可以既没有艺术感,也没有技术含量,甚至不需要艺术家亲自动手——作品的艺术价值,有时候是它*不重要的一个品质——但它每每给人以启迪,为我们充分体验生活提供线索。本书就像一个百宝橱,满是各式各样的艺术珍奇。 2. 杰作的诞生,有可能是by accident,也可能是一场accident!法国画家皮埃尔·博纳尔在街头偶遇一位奇怪的女子,由此陷入外人眼中的爱情“悲剧”,却促成了自己半个世纪的艺术高光。而一场飞行失误、一次失败的曝光、一趟生死未卜的航海探险,却能成就饶有兴味的摄影佳作。杰作可能是艺术家苦心经营的结果,也可能是普通人的意外之作;可能不费吹灰之力,但也可能耗费一生的光阴。艺术背后有多少百听不厌的故事,就有多少意想不到的事故。 3. 艺术不必是艺术家的专利,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人们常以为艺术家是从一个灵感高峰跳到另一个灵感高峰的怪人,但真相是艺术家的工作和生活与常人无异:一天又一天地涂抹、塑造、练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日积月累。*优秀的业余爱好者具有专业人士的技巧,而真正的专业人士内心深处则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创作、收藏,甚至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都能赋予庸常的生活以艺术感,让每一天成为一件杰作。 4.《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纽约书评》特约撰稿人直抒胸臆的“艺术人生指南”,每个人都能从艺术中获得慰藉。艺术的慰藉有多种形式,对有些人来说在于创造,对另一些人来说则在于猎寻、收集、拥有、欣赏。无论是哪一种,从艺术中得来的点滴体验都能为普通的日常“添油加醋”。人在拒绝遵循心安理得的常规时,他的世界也会由此变得更加丰富。 迈克尔·基默尔曼是我们这个时代zui具才情、zui敏锐的评论家之一。在本书中,他提出了有关艺术和艺术家的新观点,用独特的幽默感诠释着对文化的深刻洞见,令人振奋。这本书也会告诉你,即使不了解艺术,也不会妨碍你成为一名艺术家。阅读吧,你会在这面现世与未来之镜中看见自己。你会爱上它的。 ——小野洋子(当代艺术家)艺术可能是出自普通人之手的意外之作,不费吹灰之力,但也可能耗费一生的光阴,这些正是基默尔曼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发。这本书揭示了艺术神秘难解的本质,引导我们如何欣赏艺术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我从阅读迈克尔·基默尔曼(的文章)中得到的,比从当代艺评家那里得到的都要多:他的冷幽默,他的雅趣,以及由观点透出的广博和内在的坚韧…… ——罗伯特·休斯(作家、艺术评论家)对艺术与人生的沉思,引经据典,丰富有趣。基默尔曼是才华横溢的作家,也是一位有着无穷好奇心的评论家。他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书中提到的艺术作品,每次观看这些作品时,都仿佛初遇。 ——《纽约书评》基默尔曼的描述兼具娱乐性与启发性,论述之巧妙与探讨的很多作品不相上下。他对主题和读者的包容与慷慨,让这些精彩的文章脱颖而出。在习惯透过大众媒体看艺术的现在,基默尔曼愿意相信观看者,引领他们看到自己眼中所见,确实相当有远见。 ——《华盛顿邮报》阅读这本书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你将不虚此行。 ——《经济学人》独具魅力、引人入胜,简直棒极了……读完《碰巧的杰作》的那天晚上,我去了趟超市——本以为和星期一晚上的例行购物一样,却有了意外的体验……我买了平日里压根不吃的茄子,只是因为无法拒绝它泛着光泽的深紫色表皮,还有圆滚滚的形状……现在要做好准备了,在你读过这本书之后,难免不会做出类似的事来。基默尔曼的成就非同小可。这本书呈现了他对艺术的深思,而且读来令人欲罢不能。 ——《基督科学箴言报》(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内容简介

一定要成为艺术家,才能获得艺术的慰藉吗?是,也不是。法国印象派画家博纳尔,与妻子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压抑生活,却用艺术筑造了一个世界,创造出色彩夺目的作品,他说:“吸引我更多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的生活和它对我所意味的一切。我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的,是逃避生活的单调。”艺术就像一段旅程,能开启各式各样的新天地。本书收录的,就是作者走遍世界各地,听到或者亲身经历的一些艺术的故事。跟着他的步伐,你也会发现艺术的新天地——有不需要技巧也不需要技术的艺术,登山的艺术,不需动手也能创造的艺术,收集灯泡的艺术,放大时间的艺术,朝觐艺术的艺术……这不是一本确切意义上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也没有流连于伟大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出现在这些故事中的有大艺术家,也有艺术爱好者,还有无名的艺术实践者、执著的收藏家。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创作、收藏,甚至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都能能使生活的每一天成为一件杰作。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引 言 /001

筑造一个世界的艺术 /011

无艺无术的艺术 /037

高瞻远瞩的艺术 /067

不需动手也能创造的艺术 /091

收集灯泡的艺术 /121

放大时间的艺术 /143

迷途知返的艺术 /173

高效凝视裸体的艺术 /197

朝觐艺术的艺术 /233

口香糖球机的艺术及其他简单的快乐 /283


展开全部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节选

也许是机缘巧合,1893年的一天,法国画家皮埃尔·博纳尔走在巴黎的一条街上(起码传说是这样开始的),看到一位年轻娇小的女子走下一辆电车。这位女子也许一米五高,身材瘦削纤弱,举手投足好像一只紧张的、震颤着翅翼的小鸟。见面后她告诉博纳尔,她十六岁,名字叫玛特·德·梅里尼。他尾随她一直到她上班的地方,发现她的工作是给葬礼花圈缝人造珍珠。很多年后,他才得知她的真实姓名是玛丽亚·布尔森。初次相遇时,她的真实年龄也不是十六岁,而是要大上差不多十岁。 博纳尔的传记作家提莫西·海门说,在他们相遇之后的半个世纪里,玛特成为“他生活和创作中的决定性人物”。她日益严重的神经质,她的愤世嫉俗,她的忌妒心和多愁善感,如此种种凑在一起,决定了两人的生活孤寂而饱受限制。而那样的生活,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博纳尔作为艺术家的道路,使他的艺术想象同时具有狂喜与内省的精神。 当然,没有一种艺术,尤其是像博纳尔那样伟大的艺术,可以归因或取决于仅仅一种因素。正如艺术史家肯尼斯·克拉克所言,伟大的作品都是层次丰富的。对于博纳尔来说,这些层次包括来自埃德加·德加、安托万·华托以及古希腊雕塑的影响。玛特,或者说博纳尔与玛特维持的这一段关系,则是一个催化剂。 博纳尔不太可能是在那个早晨特意去寻找一个人生伴侣,一个让他无休无止地去描绘的缪斯,但在他之前可能还未有一个艺术家把自己艺术的中心那么彻底而疯狂地放在一个人身上。谁知道呢?也许**眼看到玛特,博纳尔不自觉、几乎是本能地感受到了一些东西,一些他意识到作为画家所需要的东西。至于和这样一个难相处的人差不多与世隔绝地度过余生,则是他做梦都不会想到的。无论如何,他自认,两人邂逅不久,他成熟的画风才真正诞生,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是个有分量的艺术家了。那天,如果他走在另一条街上,或者她下电车时他的目光投向另一个方向,或者他没跟着她,而是转身进了一家咖啡馆或去会朋友,又或者他只是停下来系鞋带,他也许会遇上另一个女人,过着一种不同的生活。 你可以说,博纳尔和玛特相遇的结果是一件碰巧的杰作。或者换一种说法,在很多朋友和旁观者看来,他们的关系压抑自闭,时有缺憾,然而博纳尔却以这样的关系为素材,创造出新颖、深刻而美好的艺术。充分、深刻地体验生活是人基本的渴望之一,也是艺术的必需。博纳尔虽然选择了与玛特遁世隐居,可是通过创作,他对生活的体验却更加充分、深刻,其间所展示的意志的力量本身就极富创造性和启示性。博纳尔曾说:“吸引我更多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艺术家的生活和它对我所意味的一切。我很早就喜欢上绘画和素描,但还不是不可抗拒的激情。我不惜一切代价想要的,是逃避生活的单调。”外界看似单调的东西于博纳尔则正好相反。他们的小屋、花园、早餐室、餐厅饭桌上的一盆熟透的水果、窗外的风景、沐浴中的玛特,这些家居生活场景在他手下成为奔放似火的图画。由此,他将他们与世无争的生活升华为洋溢着不可抗拒的激情的艺术。 遗憾的是,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博纳尔那样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以生活为素材创造艺术,显然缺乏他具备的优势。但我想,从他身上,我们还是可以学到些东西,学到艺术如何改变人生。我们还能学到,一个心系艺术的人生,本身就可能是一种艺术。我们中很少有人像博纳尔,更多的人也许像巴尔的摩市一位名叫休·弗兰西斯·希克斯的牙医。他业余喜欢收藏灯泡及相关物件,一共收集了七万五千件。他在地下室开了一个私人博物馆,用来展出这些灯泡,一直坚持到2002年去世。之后,他的两个女儿安排巴尔的摩工业博物馆接管了他庞大的收藏。希克斯医生给他的私人博物馆取名为“炽热照明博物馆”,邀请来访者免费观赏他收藏的自由女神像*早那把火炬里使用过的灯,导弹弹头里的微型灯泡,还有他历时七十年,纵横电气照明史,网罗到的各式稀奇古怪的许多玩意儿。 他始终不渝地爱着灯泡。每当有陌生人不期然造访他的博物馆,他都会欣然走出设在自家房子一楼的牙科诊所,连医生的大褂都不脱,就领客人参观。他的女儿记得看到躺在牙科手术椅上的病人无人照理,嘴里的过氧化物还冒着气泡的场景。每年平均有六千人来参观他的博物馆。希克斯医生说:“他们来这儿,全都叹为观止。”也许他没说错。通过这个不同寻常的爱好,他确实创造出了让人惊叹不已的东西。他的成就不在于简单地收罗一堆灯泡藏品,而在于他用藏品和我们分享了这份痴迷带给他的溢于言表的满足与意义。他的收藏拥挤地陈列在贴着泛黄标签的木盒里,按种类、年代和大小整理。一些细分的类别,如壁式灯台、街灯、枝形吊灯,则另外分区陈列。他的藏品碰巧成了他的杰作——并非像绘画和雕塑那样传统的艺术品,却和艺术一样,来源于某种创造的冲动、某种深层的被纵容到了极致的不可抗力。他的博物馆成了一座神殿,供奉着他这一奇特的激情。这份激情,又是像艺术一样,看重细致入微的观察,而他观察的,就是不起眼的灯泡。 漫画中的人物想到一个主意,灯泡的形象就会闪现在他们的“思想气球”中。我很喜欢这一巧合。写《碰巧的杰作》这本书的主意,于某刻闪现在我的脑海,其实很简单。我不要写一本确切意义上的艺术史或艺术评论,也不会全然流连于*伟大的,或是我*心仪的画家、雕塑家、摄影家的辉煌成就。我也不是想说所有的艺术都是有益的,毕竟花一天时间观看糟糕的艺术,那一天会是漫长而黑暗的。我想要表达的是,艺术为我们更加充分地体验生活提供了一些线索,不论我们举的例子是博纳尔那样高不可攀的艺术家的生活,还是希克斯医生那样的灯泡爱好者的激情。换言之,这本书中一部分要讲的是:创作、收藏,甚至仅仅是欣赏艺术作品,能使生活的每一天成为一件杰作。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如果我们爱好艺术,每一天就会变得至善至美。但是,我的人生大半在欣赏艺术中度过,我也越来越觉得,从艺术中得来的点点滴滴体验能使每件事物——包括*普通的日常琐事——更加丰富多彩。美常常存在于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们可以去发现美,也可以为我们自己去创造,然后去重塑美。世上*重要的事物有时看似简单,其实不然。而在拒绝遵循让人心安理得的常规时,这个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 还有一点,任何时候睁大眼睛去观察总是不错的,因为没准你就会有新的发现。人总是本能地想去更加敏锐地感受生活。对于艺术家(职业的也好,业余的也好)来说,善于观察都是必要的技巧,幸运的是,这项技巧是可以学习的。 我希望在此以一个业余人士的心态来探讨观察的艺术。说业余人士,我用的是这个词的原意,指爱好者,一个人仅仅因为喜爱而全心全意地去干一件事。*优秀的业余爱好者具有专业人士的技巧,而真正的专业人士内心深处则保持着业余爱好者的精神,不会滥用悲观与反讽,不会沉浸在某些圈内所谓的深沉中。当然,凡事存疑有一定用处,在评论家看来,则是必需的态度。西班牙哲学家荷塞·奥尔特加·加塞特写过《艺术之非人性化》一书,其中一章颇为贴切,题为“注定毁于反讽”。他感叹说,我们对情感的回避和对讽刺的依赖“带给现代艺术的单调感让耐心受到严重挑战”。 几年前,我为一本杂志写了一篇文章,讲述自己不弹钢琴多年,又重拾旧艺,参加了一次业余钢琴比赛的经历。比赛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另外九十一名参赛者会聚一堂的场景打动了我。他们中有科学家、技工、医生、空服人员、电视播音员、室内设计师、母亲、法庭书记员、外交家、电脑咨询员、办公室经理,还有一位往届的“明尼苏达小姐”。他们从各自生活中抽空赶到得克萨斯州的沃思堡,为的仅是能参加**轮比赛,在一堆陌生人前弹上十分钟左右的琴。 参赛者中有一位法国的法官和一位丹佛市的发型师。还有一个来自俄克拉何马州的玻璃安装工,曾经为买东西当掉了自己的钢琴,又因为抢劫而进过监狱,重拾音乐爱好帮助他走回了正路。有一位名叫莱恩·霍洛维茨的医生,出生时多长了一只拇指,需要动手术割除。他克服残障,学会了钢琴。后来他又立志从医,因为医学给了他弹奏钢琴的机会。比赛期间,他问另一个参赛者(剑桥大学一位名叫多米尼克·斯科特的哲学教授),为什么在古希腊,音乐和医药是紧密相连的。斯科特回答说,在古希腊人看来,音乐净化灵魂,正如医药治愈肉体。 以此来形容视觉艺术也颇为贴切。我很感动,有那么多的读者回应我的这篇文章,与我分享他们的故事:有的人放弃了对艺术的追求,有的人没有选择该走的道路,有的人与爱失之交臂。这些故事传达出一份希望,希望发掘出自身的艺术潜能,也隐含着一份惶恐,惶恐这样的希望不够理性,只是一场梦而已。谁也不想沦落为图卢兹的老公务员——在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描述里,这位垂老的公务员为了一份“温文尔雅的安逸”,将自己蜷缩成一团,筑起“一道谨小慎微的壁垒,挡住风、潮汐与星辰”。圣埃克苏佩里说, 天长日久,“塑造你的黏土变干变硬,当初可能沉睡在你内心的音乐家、诗人、天文学家,就再也不会苏醒了”。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曾写过一篇题为《不为人知的杰作》的短篇小说,讲一位画家痴恋自己创作中的一幅画。在别的艺术家眼中,他的画只是初具雏形,而他却称它为妻子,乃至情人,仅是心思意想就能让他觉着青春焕发。巴勃罗·毕加索很喜欢这个故事,他一度搬进巴黎市大奥古斯汀路上的一间画室,只因为他认定巴尔扎克的故事就发生在那儿。 希克斯医生选用的字眼“叹为观止”是恰如其分的。这本书应该像一个“百宝橱”,一个满是有关艺术的各式珍奇的柜橱。艺术如人心,有时不合逻辑。艺术还予人以启迪,即使(又或是因为)有时它很深奥,难以捉摸。在1911年,埃德加·德加向他所景仰的19世纪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献上了一份*崇高的敬礼—据说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每天赶到巴黎的乔治·柏提画廊,参观正在进行的安格尔的画展。其时,德加已经双目失明,他去画廊,只为让双手从画作前一一掠过。我想象,德加是希望以大人亲抚孩童的方式去触摸安格尔的作品,这不仅仅是因为喜欢,也是去完成某种质感的接触,使那一刻得以升华。 在这些充满挚爱与奉献的举动中,在与我们所珍视的、比我们自身更恒久的事物的接触中,时间短暂地消融了。 下面要讲述的就是我所接触到的,远比我本人伟大的一些人与事。

碰巧的杰作:论人生的艺术和艺术的人生 作者简介

作者:迈克尔??基默尔曼(Michael Kimmelman),美国艺术评论家。1958年生于纽约,曾于耶鲁大学攻读历史,后就读于哈佛大学,获得艺术史硕士学位。长期担任《纽约时报》首席艺术评论家,《纽约书评》特约撰稿人,两次入围普利策奖。其著作《肖像:在大都会、现代艺术博物馆、卢浮宫等地与艺术家交谈》被《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评为“年度好书”。 译者:李灵,1971年生于武汉,哥伦比亚大学法学博士,曾在日内瓦、维也纳、北京、华盛顿工作,现定居纽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