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作者:陈露茜
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4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6.8(5.5折) 定价  ¥8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6619563
  • 条形码:9787566619563 ; 978-7-5666-1956-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内容简介

  本文集着力呈现并解释的是美国公共教育系统中的权力关系问题。教育与权力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教育政治学中的一个核心命题,而且为教育史研究提供了一种解释历史的思路。从本质上说,教育改革是意识形态冲突的体现,是阶级冲突的体现,是持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阶级争夺学校控制权力、文化控制权力与社会控制权力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一部美国公共教育史就是一部“学校战争史”(history of school war),其中充斥着利益集团的厮杀、意识形态的讨伐和制度实践的相互妥协的政治斗争,而且直到现在这场公共学校战争还在继续着。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目录

导言
**章 20世纪初期公共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话语的竞争:进步主义教育协会史
美国黑幕揭发运动:大众化杂志、进步知识分子与公众舆论
杜威与斯内誉关于职业教育的论争

第二章 20世纪中期公共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20世纪上半叶美国黑人争取教育平等权利的历程
美国利益集团与教育立法——以ESEA法案(1965)为例

第三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公共教育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美国20世纪末的一场文化战争:保守派与进步派的较量
谁改变了我们的常识?——美国教育保守主义运动与教育不平等
论美国教育改革的市场机制及其公平问题
美国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基督教“政治”
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选择运动”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论20世纪80年代美国“优质运动”中的意识形态冲突
何谓美国历史?——围绕《全国历史教学标准》引起的辩论
技术理性与反思性实践:美国两种教师教育观之比较
后记
展开全部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节选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公立学校遭到了猛烈的批评。这主要是由于公立学校实行就近入学,缺乏选择性,形成了僵硬的垄断体制,导致学校丧失了自主改进的动力,以致学生学习成绩普遍下降,办学效率低下。为此,美国实施了择校计划和教育券等多种方式的市场本位教育改革。曼哈顿一家研究所对圣安东尼奥市私人资助的择校计划和密尔沃基县的教育券计划进行了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择校计划和教育券计划有助于公立学校学生成绩的提高。在其他城市进行的相关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纽约市、华盛顿、夏洛特(Charlotte)、密尔沃基、克利夫兰和达顿(Dayton)参与择校计划的学生的平均成绩都得到了提高。曼哈顿的研究所对得克萨斯州埃奇伍德学区的择校计划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埃奇伍德学区的学生成绩高于该州85%学区的学生成绩。在实行教育券计划时间*长的密尔沃基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参与教育券计划*多的小学,四年级学生成绩提高得更快。到目前为止,所有的研究,如对佛罗里达、密歇根、亚里桑那、缅因和佛蒙特州的研究,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择校计划确实能提高公立学校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实际上,还没有研究发现实施择校计划的公立学校学生平均成绩下降了。那么,这些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何以能够取得如此效果呢?  (一)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实行顾客战略,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需求  美国市场本位教育改革的顾客策略,就是通过赋予学生和家长选择权利,通过公立学校转制如建立特许学校等办法来实现的。学校的顾客有两种,一种是主要顾客,即学生和家长;另外一种是次要顾客,即包括整个社区及将来有一天雇佣毕业生的雇主,他们没有学生和家长那样直接。学校通过满足主要顾客需求从而满足次要顾客的需要。学校(供给方)必须为学生和家长(顾客)负责,将其置于驾驶员的位置,由学生和家长决定学校的发展,因为不这样学校将被淘汰出局。以学券制思想为例,它主张政府机构为学生家长提供学券,孩子入学时,家长把学券交给学校,学校再拿学券到政府机构去交换现金——纳税人的税金。这种学校的资金是直接由他们所能招收的学生数量来决定。如果某所学校没有吸引足够的学生入学,将在财政上面临困境甚至被迫关门。在这样一种机制下,学校要想生存,就必须满足顾客的需求。另外,由于顾客能够进行选择,就会迫使学区改进教学质量并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通过让顾客有所选择,学区为争取学生和资金进行选择,鼓励教师、家长及其他人士共同创办不受那些繁文缛节困扰的新型学校。学区不想失去学生(顾客)及随之而来的资金,就将改进自身以把学生从特许学校里吸引回来,或者在特许学校出现以前就自求改进。教育券制与特许学校等通过顾客策略,能够改进所有学校的质量。  (二)市场本位的教育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了教育资源配置效率  市场本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维持垄断还是引入竞争的问题。在1988年总统大选中,布什(Bush)提出了“教育复兴”的口号,向美国人民保证他将致力于教育改革以提高学校质量,声称自己要当“教育总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布什总统的言论中日益对学校是否有自我更新的潜力表示怀疑。他把公立教育说成“一种业已失败的制度”,并且直言不讳地说:“我们给学校提供免于竞争的庇护,让学校得到了为害非浅的垄断大权,这种状况的持续时间长得过了头。”因此,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合适的,不管竞争是来自证券服务合同的竞争性招标、特许经营,还是志愿活动。正是引入竞争机制,才会产生差异。尤其是学校教育,在美国教育产业中的政治垄断才是服务不力问题的根源,因为现行公立学校占有近乎垄断的地位,才使无效使用资源成为可能。许多专家特别是那些公共选择理论家指出,上述无效状况之所以发生,乃是因为政府的管理政策并没有显示由利益驱动的竞争所带给单位或个人的压力。  ……

意识形态冲突与美国公共教育 作者简介

  陈露茜,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教育史。曾赴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育政策研究系研修。有多种著作(译著)出版,在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50篇。2017年获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9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励耘奖优秀青年教师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