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作者:孙仲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1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6.0(5.3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535724
  • 条形码:9787520535724 ; 978-7-5205-3572-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本书特色

本书由杨牌坊革命后代、江苏省化工设计院原高级工程师杨星惠撰写。杨星惠是曾任黑龙江省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的杨牌坊老革命杨琛(上校军衔)的女儿,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对家乡革命事迹的挖掘、整理与宣传。创作本书,对于党和国家倡导的弘扬红色文化、传播正能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说,也是一种契合和小小的贡献。烈火硝烟激荡古今,先辈功勋彪炳史册。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内容简介

《红色杨牌坊》是作者以江苏沭阳县马厂镇炳来村杨牌坊(组)的革命事迹、红色传统为素材创作的长篇小说,这个小村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有32人参加人民军队或地方革命工作,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4位成为烈士,多位成为军队将领、地方干部或企业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先后有40多人当兵入伍,支持国防,可谓是名副其实的革命村庄、红色村庄。本书征引材料可靠,条理清晰,叙述严谨,具有较高的地方史价值,亦对中国革命史的宏大叙事具有拾遗补阙的意义。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目录

引言
**编 渊源
**章 崇文尚武植家风
1.杨牌坊今昔
2.尚武扬正气
3.崇文树家风
第二章 精神图腾百岁坊
1.关于祖上的传说
2.此牌坊非彼牌坊
3.牌坊今何在
第二编 火种
第三章 党的光辉照大地
1.党组织送来光明火种
2.“大游行”影响深远
3.“读书会”点亮思想航灯
4.“民先队”指引成长方向
第四章 革命浪潮滚滚来
1.八路军宣传到村头
2.民主政府近在咫尺
3.曾经的牌坊乡
第三编 革命
第五章 救亡图存寻大道
1.参加革命蔚然成风
2.参军入伍争先恐后
第六章 革命不分先与后
1.二次入伍表衷心
2.离开了组织,依然为党服务
3.挣脱婚姻的枷锁
4.从国民党区长到人民教师
第七章 巾帼奉献绽芬芳
1.战争,很难让女人走开
2.三吊铜钱送子参军
3.慈母寻儿泪花流
4.一声“干妈”见证革命情谊
5.新婚第三天,送夫出征
6.追随丈夫到军营
第四编 征战
第八章 南征北战舍生死
1.到战争中接受锻炼
2.血染八滩
3.激战娘娘庙
4.见证三任通信员的牺牲
5.攻克“海防司令”的老巢
6.联防队历险记
7.卫生战线的“长征”
8.记者生涯中的十八天
第九章 烈士光辉照千秋
1.鲜血染红的炳来路
2.血洒宿北战场
3.捐躯沙场,长眠异乡
4.没有违背参军诺言
第五编 解放
第十章 苦尽甘来得解放
1.备战中迎来新中国诞生
2.公园收听开国大典实况
3.不比上战场从容
4.欢庆之后,他们继续战斗
5.解放了,她等来的却是噩耗
第十一章 重整行囊再出征
1.演习中紧急入朝
2.真正意义上的立国之战
第十二章 硝烟散尽心如初
1.四海为家
2.战争带来的伤痛
3.淡漠私念心自宽
4.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5.难忘的年夜饭
6.桃李情,赤子心
7.笔杆与枪杆的轮回
8.七旬老人当“交通员”
9.退伍不褪色
10.滚滚长江寄深情
第六编 传承
第十三章 薪火相传铸军魂
1.崇军传统代代扬
2.战火中的援建
3.在父辈的引领下前行
4.一生从戎无怨无悔
5.在绿色军营中锤炼火热青春
6.与小白杨一同守边防
7.疫情面前再显军人本色
第十四章 觅迹寻踪讴先贤
1.一篇文章的启发
2.特殊“采访团”
3.源源不断的资料
4.层出不穷的线索
5.尘封的纪念章
结语
展开全部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节选

**章 崇文尚武植家风 来自西南方的港河(亦称古港河),从六塘河畔起步,在沭阳县马厂镇境内蜿蜒曲折,就像一条巨龙,朝东北方向盘旋而去,先入柴南河,后入柴米河,再入盐河,*后流入大海。 碧水悠悠、波光粼粼的港河,一度被视为马厂的母亲河,不仅曾船来船往、商贾云集,更润泽了沿岸人民,福佑一方。 “十里港河九道湾,湾湾圣水育英才。”港河在马厂境内先后拐了九道弯,每道弯如今都是一处好村庄,它们分别是张湾、徐湾、穆湾、田湾、纪湾、沈湾、南坝头湾、西桥头湾和范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厂兴修水利,在镇域的东西两边各挖了一条南北方向的灌溉渠,曰厂东大沟、厂西大沟。其中厂西大沟在范湾附近与港河相遇。 当时,港河已趋于荒废,出于修渠需要,便将其隔断,以保证厂西大沟的完整性及送水通畅。 从厂西大沟与港河交岔处向南约1公里,有一个东西走向的静谧小村庄,叫杨牌坊。 就是这个小小的杨牌坊,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期间先后有30多人参加人民军队或地方革命工作,成为当地独树一帜的革命村庄。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村又先后有40多人当兵入伍,支持国防建设,继承和发扬了村中先辈们的革命精神与崇军传统,同样在当地产生了很大影响。 探寻个中缘由,不难发现,这与该村的历史渊源、传统理念有关。 1.杨牌坊今昔 讲述杨牌坊的悠久历史、优良传统,得从马厂说起。 马厂,是江苏省沭阳县的一个重要乡镇,也是淮海经济区历史名镇。 相传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骑兵部队南征得胜,班师休整途中见该地草肥水甜,气候宜人,遂养兵憩马于此。人们从未见过这么多的马,四里八乡的听说了都过来一睹为快,口口相传,便称之为“马场”,后演变为“马厂”,并且成了这儿的地名。 马厂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有其辉煌的一页,沭阳县**届县政府便是在马厂的马棚村成立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里生活过、战斗过。这里还成立过铁工会,领导当地铁匠们制造土钢枪,支援抗战,被人们称为“马厂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这里曾为马厂区、乡所在地,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改为马厂乡,1986年撤乡建镇至今。 马厂素有“南京到北京,要数马厂大街心”之美誉。1997年,马厂被批准为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2014年,则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心镇。 如今的马厂,紧紧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不断开拓创新,狠抓工作落实,通过苦干实干,已成为一颗闪光璀璨的明珠,点缀在花乡沭阳的大地上。 在马厂众多的行政村中,有一个行政村是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叫炳来村。 位于马厂镇西南约3.5公里处,靠七里河与塘沟镇接壤的杨牌坊,则是炳来村的一个村民小组。 炳来村由杨牌坊以及杨园、大桥、桥南、桥北、建兴等村民小组组成,目前辖区面积1.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840人,耕地面积1796亩。 近些年来,炳来村按照各级政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全村实施了道路硬化、路灯亮化、村庄绿化、家庭洁化、环境美化等工程,人们生活不断改善,村集体先后被授予文明村、文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通过在杨牌坊实地走访,我深切感受到了这些变化及荣耀。 在炳来村的6个村民小组中,杨牌坊和杨园仅一水(厂西大沟)之隔,彼此有着割不断的历史渊源和血脉关系,在这两个小组的成员心目中,他们就是一个庄的,分不出你我。 这种缘分,要从杨牌坊的杨姓始祖说起。 杨牌坊杨姓始祖叫杨迁,并非本地人,而是祖籍泗州(今盱眙)。 明朝万历年间,为躲避水患,杨迁携家眷从泗州来到沭阳生活。先是住在分水龙王庙,后于癸未年(1583年)东迁至马厂南7华里的地方,从此在此定居,繁衍生息。 据杨牌坊老革命杨炳文之子、现年83岁的杨星华老人介绍,这儿原本不是村庄,既无村名也无地名,当时只零星住着两三户人家,恰巧也姓杨,杨迁一家到此等于是遇到了本家,所以才定居下来的。 而后来,这两三户人家都搬到其他地方生活了,此处便只剩杨迁一家及其后代,随后逐渐发展成庄,并陆续有少量外姓人家迁入。 还有一种说法是,这儿原本叫杨庄或东杨庄,杨迁一家到此定居时,庄上曾有其他的杨姓人家,只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人家的宗脉逐渐衰落(也有部分支系迁居到了外地),而杨迁后代却人丁兴旺,香火鼎盛,延续至今。 在《民国重修沭阳县志》中,有涉及杨迁后人杨文选的记载:“杨文选,字灿生,治东金墩庄农人……” P6-8

长篇纪实文学:红色杨牌坊 作者简介

孙仲,1969年生,江苏沭阳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沭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沭阳县社会学学会副秘书长,江苏恒通客运集团监事会主席、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 业余主要从事文艺评论、时事评论、散文等写作。1989年以来,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大量作品。曾出版影视评论集《点到为止》、时事评论集《表达时代》、文艺评论集《成长的审美》等专著。《轻轻叩响母校的门》为其第一本散文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