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作者:顾跃 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52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54.6(7.0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0209922
  • 条形码:9787100209922 ; 978-7-100-20992-2
  • 装帧:70g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本书特色

听听既是研究者又是艺术家的顾跃老师是如何讲述当代艺术的那些事儿的…… 本书的书名《当态度变为形式》源自1969年在瑞士伯尔尼美术馆举办的一次展览的名称,这是西方现代艺术发展史中*具影响的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强调了一种主观性艺术,艺术家将自己的态度或者内心世界直接转化到作品中,即赋予其内心世界以形式。作者以这一观念为出发点,系统性地论述了当代艺术的概念及背后的哲学语境,探讨了在面对复杂的当代文化现象时,艺术家必然会做出的各自不同的回应和实践。本书针对当代艺术中的十个主题进行阐释,其中包括“当态度变为形式”、“块茎”理论的艺术实践、“似与不似”传统画论,以及“景观社会”中身份与非场所空间等。书后附作者在近三十年创作生涯中创作的艺术作品的精美插图。作者在书写的过程中,将自身沉浸在画者、研究者与观者三个角色的置换中,精神性在可见与不可见的自然中,终将感知世界把握成一幅画作。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内容简介

正在发生中的当代艺术是难于判断的,这是由其特性决定的。该领域以打乱旧有知识排序,也包括对自身系统旧概念的颠覆为工作性质,与以理性分析、科学实证为主要工作方法的其他领域相配合,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者顾跃做了一项不容易的工作,以极大的勇气整理、归纳、排序这个以打乱排序为主要手段的领域,并对诸多现象和理论成果从多方面进行了再阐释。这本《当态度变为形式》对艺术从业者和爱好者都具有工具书的意义。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目录

序一
序二
**讲 当态度变为形式/从形式到语境
第二讲 意义与无意义/可见与不可见
第三讲 似与不似/胸无成竹
第四讲 符号重构与图像观念
第五讲 当代艺术的关键词
第六讲 “块茎”理论的艺术实践
第七讲 材料与形象
第八讲 凝视与被凝视
第九讲 剧场性的“绵延”——迈克尔·弗雷德的知觉现象学介入
第十讲 “景观社会”中身份与非场所空间
附录 叠影——关于我的创作关键词
展开全部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节选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中国画没有表现阴影,所以无法判断画上的时间和光照来自何处,物体的深度不能有效地表现出来。  印象派画家马奈的画作《杜依勒花园的音乐会》(1862)展现了杂乱无章的场景,“没影点”变得模糊不清,无中心人物,主次结构不见了,马奈取消了画面的竖直线条和画面上的水平线条。古埃及画家尊崇一条3000年不变的规则,即表现面部侧面、躯干正面、腿部侧面的审美定则。从《船》(1873)到《驶船》(1874),从水平线和没影点的观察角度上,马奈捕捉了随即式、不被注意的时刻,将视点移除到画面之外。  莫奈将观者的视角一再提高,一直到水平线完全在画布上消失的境地。《睡莲》中只留下水和睡莲两个成分,笔触的离散导致观者区分二者变得越来越困难,是超越了现实主义导向的抽象主义状态。马奈的“弯曲水平线”、莫奈的“模糊边缘”、塞尚的“错位的边缘”,呈现出不聚焦、弯曲、多视点的景象。  东方的绘画是将视点落在景物之中,而不是明示观者对应于所绘景物的位置,如此使观者产生出与画中景物强烈的关联性,画家和自己都在景物之内,不是从外向内张望。中国画的写意画法,在日本被称为“墨意”,对时间性是否为线性并不关心。艺术家用毛笔将黑色墨汁涂抹到吸墨性极强的软纸上作画,心无旁骛并忽视时间感,一经落笔即无法再改动。写意画的精神从画家的笔下涌出,符合东方的时间观概念。  西方绘画中的时间性存在是画者可随时停下来,并改变过去设计的结果。15世纪尼德兰画家凡·艾克(Hubertvan Eyck)发明油画颜料的成果使得画家有能力去塑造凝结瞬间的作品至今已历经沧桑。  (1)空间的同时性  西方的立体派与佛经中“风与水”的故事来理解立体派。一阵风拂过池塘卷起层层涟漪,原先水面中的倒影碎成波光粼粼的一片,水面呈现多面、支离破碎的世界,观者茫然失措无法确认池塘下的水中何物,只待到水面平静才会一目了然。立体派将空间、时间分割成一个个小块,其表现出的实在混乱的表象就如同风之于水面那样,它通过万花筒图案和昆虫复眼视象式图案参照给观众立体派的艺术理念。  在立体派看来,物体的色彩取决于相对运动,即色彩的变化是速度的增加,造成空间发生严重收缩,在光速的情况下色彩只能是白、黑、灰、褐几种中性色调。立体派将阴影的一致性也抹除了,不考虑光源位于何处,阴影被或东或西地涂抹在各个小图块上,使观者重新思考“光投影子的意义”。  杜尚的作品《下楼梯的裸女》(1912)是“通过对运动的抽象表现来表述时间与空间”。这是一种时间同时性的“凝滞”,如同佛教故事中风吹池水之后的平静状态。  (2)发生与事件的时刻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定住的时间》(1935)展现了时间和运动只会在唯一可能的情况下停住,即光速运动。“我并没有想出概念,只是想出了图像。……图形画出来之后,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它与概念或文字可能有的关联了。这并非不对头,因为图像、概念和文字是对同一个东西——思想——的不同认识方式。”  波洛克以印第安人做沙画的方式人手,像莫奈一样把握住“现在”这一时刻。他创作出了不专注于图像本身,而是反映创作过程中的不可见时刻;他将腕下细微精细的动作放大为巨幅尺寸下身体的癫狂起舞,得到的不是将沙画替换为某样“东西”的油彩图形,而是艺术家在现在时刻的能量化为运动的心理图案记录。没有起点和终点,这也是时间连续性的主要内容。  波洛克认为,自己并没有画任何“东西”而只是表现能量和张力。观看画作没有固定方向,亦无中心与边缘之分,每一寸画面都很重要,即场比粒子重要,过程比物体重要。往昔画家在作画时用画笔与画布接触,体现了因果律关系,在画笔点向画布的瞬间是因,落笔之处是果。而波洛克在作画时让色墨从空中坠下,用滴洒的方式不与画布接触,色墨有一段时间的穿越空间的过程,形成一股液体流,在因与果的空隙中出现一段短暂的失控阶段,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潜期”(因与果之间存在一个捉摸不定的阶段)。  弗朗西斯·培根和笛卡尔在他们的研究体系中堵死了这个间隙,这样一来,行为和结果之间就塞不进任何东西了,直到波洛克在创作过程中留下了一个悬而未决的时刻——创造了一个裂口,让潜期再度厕身其内。  ……

当态度变为形式——绘画与哲学十讲 作者简介

  顾跃,200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博士学位,曾担任中国国家博物馆理论与创作研究室主任,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粤港澳大湾区美术家联盟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当代艺术展、获奖并被收藏。著有《重影:顾跃当代美术论稿》《20世纪主题性油画创作研究》等,并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