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作者:肖颖
出版社: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12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31.0(4.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61.9(9.1折)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6982413
  • 条形码:9787536982413 ; 978-7-5369-824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内容简介

  关中地区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关中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关中文化。关中小吃、西安鼓乐、皮影闻名世界,关中人特有的朴实与爽朗正在把关中文化推向世界。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了解关中民间信仰文化、服饰文化、民居文化、民俗文化等,走进关中、走近关中人的生活!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分为8章。**章关中地区传统文化根基,引用大量古籍中的话语介绍了关中、关中的农耕文化、关中人及其生活习俗;第二章关中民间信仰文化,介绍了关中人的佛教信仰、道教信仰、村社信仰以及家神信仰;第三章关中地区服饰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衣裳、鞋帽、头饰及鞋袜的材质和特点;第四章关中地区饮食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饮食文化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第五章关中地区民居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半地穴式民居、天井式窑洞和四合院的特点及文化内涵;第六章关中地区民俗文化,介绍了其婚育和丧葬文化;第七章关中地区戏曲音乐文化,介绍了关中地区秦腔的发展、皮影的特点以及西安鼓乐的发展和文化内涵;第八章关中地区工艺美术与武术文化,介绍了关中剪纸、年画、泥塑等特色工艺美术以及陕西红拳的发展历稗。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目录

**章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根基
**节 关中与关中人
第二节 关中——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第三节 关中的农业民俗
第四节 关中农耕生活民俗

第二章 关中民间信仰文化
**节 以佛寺、道观为主的宗教信仰
第二节 关中村社信仰
第三节 家神信仰
第四节 关中民间信仰的特点及作用

第三章 关中地区服饰文化
**节 衣裳与民间演艺服装
第二节 帽巾、头饰与鞋袜
第三节 衣料、款式与色彩

第四章 关中地区饮食文化
**节 关中饮食文化的起源
第二节 关中饮食文化的形成
第三节 关中饮食起居文化

第五章 关中地区民居文化
**节 关中民居的历史演变
第二节 关中民居的几种主要形态
第三节 关中四合院民居的文化内涵
第四节 关中民居新型制——砖混结构的楼房

第六章 关中地区民俗文化
**节 关中婚育文化
第二节 关中丧葬文化

第七章 关中地区戏曲音乐文化
**节 秦腔与关中地方戏曲
第二节 皮影与提线木偶
第三节 仙乐悠扬
第四节 鼓舞铿锵

第八章 关中地区工艺美术与武术文化
**节 关中剪纸
第二节 凤翔木版年画、泥塑与脸谱
第三节 关中陶瓷、造纸与面花
第四节 陕西红拳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关中地区传统文化研究 节选

  服装色彩是服装艺术另一个重要的表现形态。从自然审美的角度来看,服装色彩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爱好来选择,但是在中国,服装色彩是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的。从周代以来,服装颜色都是有讲究的,我国古代以不同色彩来区分等级身份,所以服装色彩具有很强烈的功能特征。而戏剧艺术、歌舞艺术、影视艺术中的服装色彩,则要根据作品的整体要求、人物形象塑造、艺术氛围营造等因素来选择服装的颜色。  陕西服装和中国服装色彩追求是一致的。中国*早服装的色彩受天地自然的启发,选用玄衣黄裳制度,即上衣为黑色。下裳为黄色。后来,不同的朝代对色彩有不同的崇尚标准。比如根据五行学说,商代属金德,所以尚黄;周代属火德,尚红;秦朝属水德,尚黑。汉代初年,刘邦曾在夜里杀死大蛇,认为蛇为白帝子,杀蛇者为赤帝子,因而服装尚赤色。后来汉武帝改制后,崇尚黄色,又以朱、紫两色为富贵之色,而贵族将青、紫两色作为燕居的服色。古时用蓝靛染色,因多次套染而成的深青色会泛出红光,所以怕深青乱紫,不许有些官员穿用,同时把青、绿色定为民间常服颜色。青绿色在视觉上给人以温馨、和平、积极向上的感觉,所以一直作为平民的服色。秦汉时期,陕西以青、紫两色为尊贵之色,不许平民穿用,平民只能穿白色或灰色的衣服。关于秦汉时期服装颜色的艺术特征,可以通过考古出土的实物得以验证,比如秦始皇兵马俑的服装颜色主要以黑色、青色、灰色呈现,当然出土文物也会受到空气、水分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而使原本漂亮的颜色风化;汉杨陵出土的陶俑,其服装颜色就比秦代兵马俑服装颜色要艳丽、丰富得多。唐代以来,黄色成为皇室专用色,其他身份的人不能再用黄色,但是社会上、民间对服装色彩的要求,远远超过了朝廷所规定的那些单调的颜色。唐代是极为开放的历史时期,从服装名目、款式造型到服装的色彩,都是非常丰富、华丽和多样化的,唐代的百乌毛群、石榴裙、郁金裙等,其奢华程度都是令今人大为惊讶的。特别是百鸟毛裙,当时只造出了两条,这种裙子“正视为一色,旁视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而百鸟之状皆见”,即从正面看是一种颜色,从侧面看是一种颜色,在阳光下看是一种颜色,在灯光下看又是一种颜色,可见其颜色丰富的程度;石榴裙则是“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大型歌舞《霓裳羽衣舞》把当时所有华丽、迷人的颜色都用在舞台表演的服装中了。明朝皇帝姓朱,所以以朱为正色,而民间服装承袭的是旧传统,色彩相对来说丰富一些。生活条件比较好的平民妇女可以穿紫色、绿色、桃红色等颜色的衣服,尤其是商人官宦家的男女,都穿得比较华美、艳丽一些,但是常年在田间劳动的农民只许穿褐色衣服。  和其他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会从礼仪的角度出发,把服装颜色和节气联系起来,这是很特殊的服色意识,比如过年时人们都要穿新衣裳、小孩衣裳以红为主、清明时节要戴柳帽、端午节戴五毒兜肚等。在儒道思想的影响下,服色往往和五行、四方、四时联系起来,东汉明帝“博雅好古”,以三代为典范,制定了新的冠服制度,以四季节令作为服色变化的依据,要求春天穿青色衣服、夏天穿赤色衣服、秋天穿黄色衣服、冬天穿皂色衣服,陕西服装亦受到相应影响。当然这些规定不免死板,上层官家、富裕的商家能随着季节比较频繁地更换服装颜色,但是老百姓受到经济条件限制,就不能频繁随节气更换服装颜色。但是由于天气变化的原因,人们一般春秋穿以红、绿、蓝为主的亮色衣服,冬天穿以黑色为主的深色棉布衣服,夏天穿以白、粉色为主的浅色丝麻衣服。  色彩作为服装中*为抢眼的因素,无时无刻不在点亮着人们的视觉领域。在服装选择和形象设计中,色彩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女性服装及女性形象设计方面,色彩的作用就显得更为突出。  色彩是形式美的重要内容。在形式美6大法则中,色彩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也是造成服装美的重要元素。一般说来,物体*能引起人们视觉注意的焦点首先是色彩,然后是形状等因素(还包括款式、材料、质地和纹路肌理),所谓“有形必有色”就指的是颜色在先的问题。从形式角度而言,服装美有3大基本要素:一是款式,二是色彩,三是图案花纹、装饰造型,这3者就是符合“有形必有色”标准的,这也是造型艺术塑造形象的关键要素。事实上,色彩比款式、布料等更容易引起人的视觉感受,能使人产生较为强烈的美感。人们生活中衣食住行这4大基本要素,无一不与色彩相关,色彩与人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与服装更是关系密切。  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性质和意义蕴涵。**,色彩具有联想性。色彩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比如红色首先会使人想到朝阳、玫瑰花、鲜血、火炬、霓虹灯等,不同的人对于同一色彩会有不同的联想结果,但是色彩的联想也具有更多的共同性。比如蓝色使人想到一望无际的晴空、辽阔无边的大海、平静如绸的湖面等。夏天,若看见有人穿着海蓝色或湖蓝色衣服,马上会让人产生清新、凉爽的感觉;第二,色彩具有代表性。它以自身绚烂缤纷的迷人效果作用于人的眼睛,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动人感情意味,使人产生内心情感的喜悦和波动,并将这种情感和意识活动显现于面部神情、心理活动和生理反应等方面,使人产生由色彩引起的丰富的情绪感。比如红色让人激动而跃跃欲试,绿色让人喜悦而充满生机,蓝色让人沉静而安谧,黑色让人冷静而深思,白色让人高洁而淡定,黄色让人高贵而成熟。要使服装具有较突出的色彩美,就要了解配色的基本方法与原则。服装配色就是从无彩色系和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