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协同进化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09
中 图 价:¥48.4(5.5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协同进化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741476
  • 条形码:9787521741476 ; 978-7-5217-414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协同进化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1. 对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等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和研究者 2. 随着机器、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机冲突1. 从进化论的角度,阐释和理解人类与机器的关系。2. 这是我读到过的有关人工智能和人类关系的*有道理的学说。——陆汝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界、人工智能界、计算机界三大领域重大奖项华罗庚数学奖、吴文俊人工智能z高成就奖、中国计算机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3. 大学生、科技工作者和政府官员都应该读一些像本书一样的有真知灼见的科技哲学著作,加深对人与科技之间复杂关系的认识。——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计算机学会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超级计算龙头企业曙光公司创立者、董事长4.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湖南大学教授李仁发联合推荐,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张凯龙作序。

协同进化 内容简介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以前所未见的程度塑造和撼动支撑人类社会的每一根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关系、政治结构、流行文化,无不如此。机器——无论是狭义上的硬件装置和设备,还是广义上的软件、算法和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今天,人与机器的关系不仅愈加紧密,而且机器的能力在很多领域都正在逼近甚至已经超越人。这使一系列问题亟须被认真审视: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是近乎单向的创造与被创造、主宰与被主宰吗?人类是否能始终将机器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失控的机器会不会如马斯克、泰格马克等人预言的那样,将对人类形成存在性威胁,甚至将人类推向灭亡? 理查德·道金斯曾有一句名言:“鸡是一枚鸡蛋制造另一枚鸡蛋的工具。”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是否也会如此微妙?在《协同进化》中,借鉴达尔文进化论的思想,作者爱德华·阿什福德·李从生物学、计算机、人工智能、哲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和研究出发,提出机器与生命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相似之处,因此在探索人机关系时可以将机器视作一种“生命”。两者间并不是简单的创造与被创造、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而是更像两种不断进化、相互影响和塑造的生命间的共生关系。作者认为,随着人机关系越来越紧密,两者正在从互利共生走向任何一方都离不开另一方的专性共生。

协同进化 目录

前 言 i
第1章 半个大脑 1
第2章 “生命”的意义 26
第3章 计算机无用? 61
第4章 有话直说 76
第5章 负反馈 96
第6章 解释难以解释之物 114
第7章 错 了 123
第8章 我是数字化的吗? 146
第9章 智 能 178
第10章 责 任 204
第11章 起 因 244
第12章 交 互 274
第13章 病 状 301
第14章 协同进化 334
致 谢 373
注 释 375
参考文献 395

展开全部

协同进化 节选

第2章 “生命”的意义病毒与蠕虫如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生命出现在这颗星球上的时间是大约40亿年前,在地球诞生、海洋形成后不久。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生命”诞生之初可能只是一系列自我维持的化学反应。如果我们当时亲眼见证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发生,我们一定会激烈地争论,这些自我维持的化学反应到底能不能被称作“生命”。事实上,这样的争论至今犹存。很多生物学家认为病毒没有生命,因为它们不能自我复制。病毒只是劫持活细胞的生命机制,帮助自己完成复制过程。可以说,这与现在我们使用的软件的运作方式基本相同。软件“劫持”了人类,帮助它完成复制。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病毒”这个词倒是常被用来指代无须借助人类力量便能完成自我复制的计算机软件。匈牙利裔美籍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约翰·冯·诺依曼早在1949年就预测过此类程序的存在,但自我复制的程序在互联网诞生之前一直是少见的新鲜事物。互联网使得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软件可以跨越地理的阻碍,在数不胜数的机器里安家落户。伴随20世纪80年代初期个人电脑的诞生,这类程序的潜在目标群体规模急速膨胀,为计算机病毒的繁育创造了绝佳的环境。首个针对个人计算机的病毒名为“埃尔科克隆者”(Elk Cloner),出自当时正在匹兹堡附近的黎巴嫩山高中就读的九年级学生理查德·斯克伦塔(Richard Skrenta)之手。1982年,他编写了这个病毒程序,本意是想制造一个恶作剧。“埃尔科克隆者”专门攻击运行Apple DOS 3.3版本操作系统的Apple II计算机。病毒通过一张软盘内存储的游戏程序传播:在第50次运行游戏时,屏幕上会显示一首诗,**行是“埃尔科克隆者:有人格的程序”。斯克伦塔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后成了一名电脑程序员,之后在硅谷成功创业。他参与创立的企业中至少有3家后来被计算机行业巨头收购。或许是从有机生物体那里获得了灵感,计算机安全专家将恶意软件划分为两类:病毒和蠕虫。根据他们的说法,病毒需要借助宿主软件才能完成复制,正如斯克伦塔用以传播病毒的游戏程序。更新版本的病毒能伪装成内置的计算机程序“宏”。许多表单和文字处理器应用程序——如Microsoft Office Word——都支持宏,从而可能成为病毒栖身繁衍的宿主。而蠕虫是独立可执行的程序。不过,两者之间的区别仍然十分模糊,因为蠕虫软件也需要底层操作系统才能运行,而且往往在特定版本的操作系统中才能进行复制。这样一来,可以说蠕虫同样需要宿主,也就是操作系统。大名鼎鼎的“冲击波”(Blaster)是一个在微软Windows 2000或Windows XP操作系统上传播的蠕虫软件。“冲击波”蠕虫于2003年8月11日首次现身互联网,短短24小时内就感染了至少3万个系统。到了8月15日,被感染的系统总数已经猛增到42.3万。根据“冲击波”蠕虫代码的设定,被感染的计算机每到特定日期和时间就会访问微软集团的网站——windowsupdate.com。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大流量的用户访问使微软集团的网站难以招架,*终使其瘫痪。这样的攻击被称为“分布式拒绝服务”(distributed denial of service)攻击或者“DDoS”攻击,因其旨在让服务器瘫痪,使正常用户难以访问。家住明尼苏达州霍普金斯的18岁青少年杰弗里·李·帕森(Jeffrey Lee Parson)下载了“冲击波”蠕虫软件,修改了源代码,加入了一个“后门”——所谓“后门”,就是使编写者可以远程控制被感染的计算机的程序。运行了这个版本的蠕虫软件之后,被感染的计算机会与帕森维护的一个网站通信,这样帕森就能掌握已经安装了他的“后门”程序的电脑清单。不过这个小细节坑了帕森,因为网站是以他的名字注册的,警方不费吹灰之力就顺藤摸瓜找到了他。2004年3月12日,帕森被捕。2005年1月,他被判处18个月的监禁。斯克伦塔的行为被视为恶作剧,帕森的却被判为犯罪。计算机的世界确实在不断成长。只不过,“冲击波”蠕虫的始作俑者至今仍是一个谜。

协同进化 作者简介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Edward Ashford Lee),计算机科学家、电气工程师、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IEEE Fellow)、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杰出荣休教授,曾先后担任该校电气工程系、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系主任。作为项目负责人,李领导过多项大型研究项目,接受美国国防部、美国航空航天局等机构以及IBM、英特尔、洛克希德·马丁、德州仪器、雷神等超大型企业资助。他还曾担任苹果、空中客车、日立、富士通等多家国际著名企业的顾问。李的研究曾获多个奖项认可,包括但不限于IEEE实时系统技术委员会杰出技术成就和领导力奖、IEEE信息-物理系统技术委员会技术成就奖,以及由美国总统亲自授予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青年科学家奖等。李在其学术生涯中共发表论文超过600篇,被引用超过5万次,共编著或参与编著著作14部,其中包括面向大众读者的科普作品《柏拉图与技术呆子》。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