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作者:卢耀如
出版社: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653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49.1(7.1折) 定价  ¥21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6034774
  • 条形码:9787516034774 ; 978-7-5160-3477-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本书特色

中国工程院组织出版的《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一书,记录了卢耀如院士对祖国和社会的丰功伟绩,传承他治学为人的高尚品德、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 本书的出版,能为史书增添新章,成为史乘中宝贵的科学财富,俾后人传承前贤筚路蓝缕的创业勇气、魄力和为 、人民舍身奋斗的奉献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内容简介

  人类应当避免这种战争大风暴,各种摩擦、纠纷与争夺,应当设法予以化解、制止,以减少危害。  作为地球上的人,当然要经受各种风风雨雨,这给以磨炼,也给以理智,即使经受惊涛骇浪,依然享受风雨过后见彩虹的喜悦。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目录

**章 童年至青年成长的历程
一、苦难的童年
二、十四年苦难的抗战岁月中成长
三、解放战争时期,高中学习成长的历程
四、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学生运动高涨
五、英华为迎接解放做多种准备
六、福州解放后的英华

第二章 学联的战斗与大学升学之路
一、高中毕业后的迷茫抉择
二、动摇了,临时又想考大学
三、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学府
四、在国家建设的尖兵学府中成长

第三章 地质人的梦想与工程实践
一、走上工作岗位的新的地质队员
二、**次个人情感的挫折
三、为当时中国*大水电站而努力
四、跟苏联专家学习
五、为淮河治理再作奋战
六、燕子的真实往事
七、官厅水库的紧急任务——为首都的安全
八、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的梦想
九、十三陵水库当“诸葛亮”与京郊水利工程足迹
十、投身于西南喀斯特地区的中小型水利建设中
十一、乌江流域大型喀斯特地区水电枢纽开发
十二、陪同苏联喀斯特专家索科洛夫考察几个枢纽

第四章 喀斯特(岩溶)的科学研究
一、中国研究喀斯特的历史
二、中国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组合类型
三、溶蚀作用机理的研究
四、生物喀斯特作用的研究
五、喀斯特水动力条件的研究
六、身体与婚姻两重难,但不能倒下
七、滇东喀斯特区域发育规律研究
八、为“三线”建设,加强喀斯特调查研究

第五章 十年“文革”的命运博弈
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
二、“文革”在正定发生
三、命悬一线的遭遇
四、一场迫害使我又命在旦夕
五、艰难的解放过程
六、“抓革命、促生产”,“文革”形势好转
七、风云突变,华夏又动荡不安
八、黎明前的艰难奋斗与期盼
九、我又渡过了险关,太阳出来了
十、“文革”结束了
……

第六章 中国改革开放的新历程
第七章 改革开放后主要参与建设的工程地质问题
第八章 地质-生态环境理念的建立与实践
第九章 参加中国工程院几个重大咨询项目
第十章 地质科学人生综合思考

后记(一)
后记(二)
简历
主要学历
主要科研工作经历
代表性论著
代表性论文
展开全部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节选

  《中国工程院字士传记 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1938年年底,疏房的北京姑妈、姑父以及颖叔、颖婶、小超表哥和小如(维扬)妹从北平逃难回福州。颖叔一家三口是跟他亲姐姐及小超表哥一起生活、工作在北京。姑父是个文人,在北平算是个报人,思想较进步,积极主张抗日。北平发生“卢沟桥事变”,他们就离开北平,后来辗转逃亡,于1938年返回福州,先借住在我们住的地方,挤几天,然后找出租房子。那时,福州还是国民党的管辖地区,姑父也很快以其报人的能力与影响,在福州找到了工作,逐渐站住脚跟,发展他的事业。  他们刚回家乡时,颖叔、颖婶、小超表哥和小如妹都是一口京腔普通话,确实令我们非常羡慕。  姑父知道我喜欢读书,不是贪玩的孩子,所以也很喜欢我。待在我们的住处只有几天,就搬到他们租的房子去。没走之前,他想测试我的智力,也是想逗小孩玩儿,所以有一天,他让我站在椅子上,他站在我面前说,你看我会把橄榄核吞下去,一边说一边把橄榄核放在嘴里,然后用手一抹嘴,就说:“你看橄榄核我吞下去了。”我当时知道,他在一抹嘴时,就把橄榄核吐在手上了,所以一张嘴就没有橄榄核。我就说:“我也会吞下去,你看!”我正要如法炮制,可把姑父吓了一跳,连忙说:“别!别!别!我没有吞下去,你看在我手上。”当时,我一下子感到伤心,觉得姑父怎么这么看不起我,把我看得那么笨啊!其实,那时候姑父是逃难,从遥远的北平,一路奔波,千辛万苦地回到老家福州,心中一定是很痛楚,当时是悲壮返家乡,前途仍迷茫的,所以他才和我开这玩笑,当时我还生气、不高兴,以为自己的理智没有被理解。  姑父后来在福州逐渐打开事业的局面,至解放前,他当了闽侯县参议长。解放后,因为他保护过很多的共产党员,使他们免受国民党迫害,从而得到党和人民的理解,仍继续参加些政协工作。  在抗日战争初期,福州各方面都是很艰难的。我在三进房屋的家中,从天井上就多次看到日寇飞机低飞从屋檐上空掠过。那时主要是双翼飞机,速度慢,日寇飞行员戴着皮制飞行帽我都看得一清二楚。那时,中国国民政府的空军在福州根本没有飞机,高射炮也极少,只好任敌人飞机随意飞行,肆意轰炸。每次敌机轰鸣呼啸的声音,在我幼小只六七岁的小孩的心中,似乎扯开一道道伤口。我曾问母亲:“依妈!日本飞机怎么这么野蛮?”母亲说:“我们国家弱才这样,将来会强大的,小孩要知道长大后尽忠报国。”还讲了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  为了逃避日本飞机的轰炸,福州不少人躲到仓前山一带,那是有外国人居住的地方,说是有美国人住,日军不敢轰炸。那时,我已上了文山女子中学附属小学。为防备日军飞机轰炸,学校晚上五六点以后才上课,天很快黑了下来,学校有木制网格架子,学生就在上面攀爬玩耍,既是娱乐也有助于锻炼身体。不久,文山女子中学和福州许多中学都搬迁到闽北一带,附属小学就搬到中学部上课。为了避免日寇飞机轰炸,因为是教会学校,所以在中学部*高大的建筑物的屋顶上(只有三层建筑),刷上彩色的美国星条旗图案。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宣布对日作战,学校又马上把屋顶的美国国旗图案涂黑。这就是风云多变。  1939年,我在文山小学读书,那时是抗日战争第二个年头的结束,日本加紧对福州的围困,当时流传日本侵略者马上就要攻占福州。于是福州又加紧疏散,中学都搬迁了。姑父一家也要到他老家的乡下去避难。因为我父亲在北平读中学,得到姑父一家关照,我父亲和他一家很亲热,胜过他自己的亲兄弟。抗战开始时我父亲正在昆明,所以北京姑妈和姑父他们知道我母亲带我们三个小孩不容易,也叫我们随他们到乡下去躲避一下。那时,乡下正是夏秋季节。有几个月时间在乡下,我们住在一个乡村小学,那时学校也放假了,学校前面有一操场,操场前就是农田,操场上有单杠、双杠。  有一天,大约是阴历十月,天气晴朗,在福州也还是金秋季节,我正在操场边上观看金秋的田野,突然听见远处有人扯开嗓子,尖声悲惨地用福州话呼喊:“武汉没了!”这悲惨的呼喊,表明武汉已沦陷。这悲惨的声音,像利剑一样,穿透刚满八岁的我这个小男孩的胸膛,我一下子毛骨悚然。我想:日本也会入侵福州吗?在幼小的我的心中,当时确实感到悲痛、迷茫,也充满对日寇的痛恨。  ……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记卢耀如自传--风雨人生地质人 作者简介

  卢耀如,男,汉族,1931年5月1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家,中**员。1950年入清华大学地质系本科学习,1952年院校调整入新组建的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53年在北京地质学院提前毕业。现任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贵州师范大学名誉校长,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的科研和工程实践,建立了岩溶发育与工程环境效应系统理论,参与实践并指导水利水电、铁道、矿山及城镇工程勘测研究;指导长江、黄河和珠江等流域上水利水电枢纽及铁道长隧洞等大型工程勘测、研究与基础处理工作,取得一系列经济与社会效益。提出地质生态环境新认识,为西南地区脱贫与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积极研究地质灾害,为防灾兴利提供决策依据。曾为援外大型工程高级专家,并在欧美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讲学。由于在岩溶(喀斯特)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被国内外学者誉称“喀斯特卢”,曾获全国科技大会奖、地质科技二等奖、全国科技图书二等奖及李四光地质科学研究荣誉奖、河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河北省人民政府特殊贡献院士奖。发表论文一百多篇,出版图书十多本及图系多套。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