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无处安放的乡愁

无处安放的乡愁

作者:龚恒超著
出版社: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01
开本: 21cm 页数: 291页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5.9(7.2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无处安放的乡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919160
  • 条形码:9787564919160 ; 978-7-5649-1916-0
  • 装帧:一般轻型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无处安放的乡愁 本书特色

《农村的“迷信”活动》、《关于农村“三乱”的记忆》、《村庄里有红军的传说》、《村庄内的恩怨是非》、《重修族谱记事》、《乡村的中学与小学》、《父母曾是计划生育的拥护者》、《理想,就是离乡》、《何处是归途?》、《父辈仨》、《少年伙伴今相见》、《在佛山打工的老乡们》、《我的亲戚有赤脚医生》、《千里寻女记》、《一个老人*后的冬天》、《农二代找工作记》……龚恒超编写的《无处安放的乡愁》是一本关于“故乡”的随笔散文集。

无处安放的乡愁 内容简介

  《无处安放的乡愁》是一本关于“故乡”的随笔散文集。作者龚恒超,生于河南新县,大学毕业后投身佛山做了一名公务员。离家十余载却没有消磨他的思乡之情,反而让这种情怀越久越醇。  于是,一为记录,二是思念,他以真诚的态度将变化中的家乡人们的生活呈现出来,真实地写出了他的亲人、他的朋友这些年的境遇,通过一处村庄、一个家乡、一些人的独特命运,来观照一个更大社会群体的集体命运;通过这些鲜活的原生态的基层记录,为宏观层面的国家转型命题提供些许参考。全书分为“故乡、故人、故事”三个篇章,有思念,有忧愁,有温暖,也有复杂的回乡经历。文笔生动,情感真挚,写景如临其境,写人栩栩如生。普通人的记忆不仅仅是个体的经历和感受,凝结起来便是社会共同的财富。  《无处安放的乡愁》足兹人们更好地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

无处安放的乡愁 目录

序言关键是要安顿心灵
引子家乡在江淮之间
故乡
农村嫁娶
宴席礼节
礼尚往来
农闲生活
民间艺术
建筑风格
饮食文化
节日庆典
手工匠人
张贴对联
春节记忆

故事
外祖母的村庄
外祖母的后代所受的教育
他们的谋生方式
留守的孩子们
我的村庄我的家
村庄的土地
村庄的婚姻变迁
农村市场今昔
农村的“迷信”活动
关于农村“三乱”的记忆
村庄里有红军的传说
村庄内的恩怨是非
重修族谱记事
乡村的中学与小学
父母曾是计划生育的拥护者
理想,就是离乡
何处是归途?

故人
父辈仨
少年伙伴今相见
在佛山打工的老乡们
我的亲戚有赤脚医生
千里寻女记
一个老人*后的冬天
农二代找工作记
一个老村支书的口述
老钱的创业史
正常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春节回家的路
出生证明
故乡是埋骨之所
我的父亲
心态平和才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母亲的心安
父亲的往事
买票记
父母已成为老树
一个农村母亲的世界
这不是精英史(代后记)
序言关键是要安顿心灵
引子家乡在江淮之间

故乡
农村嫁娶
宴席礼节
礼尚往来
农闲生活
民间艺术
建筑风格
饮食文化
节日庆典
手工匠人
张贴对联
春节记忆

故事
外祖母的村庄
外祖母的后代所受的教育
他们的谋生方式
留守的孩子们
我的村庄我的家
村庄的土地
村庄的婚姻变迁
农村市场今昔
农村的“迷信”活动
关于农村“三乱”的记忆
村庄里有红军的传说
村庄内的恩怨是非
重修族谱记事
乡村的中学与小学
父母曾是计划生育的拥护者
理想,就是离乡
何处是归途?

故人
父辈仨
少年伙伴今相见
在佛山打工的老乡们
我的亲戚有赤脚医生
千里寻女记
一个老人*后的冬天
农二代找工作记
一个老村支书的口述
老钱的创业史
正常的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春节回家的路
出生证明
故乡是埋骨之所
我的父亲
心态平和才是战胜疾病的良药
母亲的心安
父亲的往事
买票记
父母已成为老树
一个农村母亲的世界
这不是精英史(代后记)
展开全部

无处安放的乡愁 节选

  《无处安放的乡愁》:  家乡的嫁娶场面,有浓厚的地域特征。  一般来说,结婚是男方中午的正席。接亲的时候,新郎必须参加。迎亲时,男方备彩轿至女家接亲。  迎亲的时间,一般都在清晨。女家摆席,新郎坐首席,新娘则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开脸”,即用两根线绞除脸上汗毛;待新娘穿戴整齐,头顶褡头后人轿。  新娘走在路上往往引得行人驻足观看,评头论足。在新县的土话中,行人一般不把新娘子称呼为新娘子,而是说“这个新大姐长得真排场”。“新大姐”的意思就是新娘,“排场”就是漂亮的意思。  农村男子娶亲的仪式隆重、热闹。这一天,男家洞房、中堂、门、窗及树干张贴大红“囍”字,有正贴和倒贴,倒贴者取“喜到”之意。新媳妇进了村,当天没大小。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堵在门口要喜糖。抢不到喜糖的,就抢新娘子随身物品,捞着什么抢什么,扒鞋的都有。要想被抢的东西物归原主,新郎家就得拿喜糖来换。  我记得,大舅的儿子——我的大表哥结婚时,我曾把新娘子的枕头拿到小卖部换回一袋喜糖,然后“通知”表哥花钱才“买”回去。婚礼大多遵循“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的仪式。  正屋的香案前,燃烧的香烛不停地摇曳,香炉升起长长的香影,一对新人在司仪的主持下,在“祖宗昭穆神位”面前缓缓三拜。亲戚、乡邻把新人围在中间,极尽喜庆场面。仪式在司仪大声宣布“新郎新娘入洞房”之后结束,新人随之被引导进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要坐帐、拜床、喝“子孙汤”(也叫“连心汤”)。结婚前一天,新床一般都由小男孩占据,小男孩越多,意味着生男丁的机会越多。  婚宴大多是在正午。上了几道菜后,“执客”携新郎新娘及男家父母出来答谢,先是父母挨桌敬酒,“感谢对家庭及犬子的关爱”云云;然后新郎新娘要按亲近、辈分等一定次序,逐个向每位在座宾客双双敬酒。一般情况下,客人不会过分刁难新郎新娘,只有与新郎平辈的人(比如表兄弟、叔伯兄弟)才愿意百般刁难。这时候新郎新娘是不许恼怒的。一场婚宴,说说笑笑就结束了,新郎、新娘和主人早站在门口恭送宾客。  闹新房是同辈伯叔兄弟、表兄弟*喜爱的时刻。  豫南农村,婚礼之夜,亲友到新房乘兴逗乐嬉闹,称为“闹新房”。俗话说闹新房“三天无老少”,允许长辈、平辈、小辈亲朋和宾客嬉闹,皆无禁忌。闹新房是非常古老的习俗,以为新婚“不闹不发,越闹越发”。  闹新房期间,有的地方还有“撒帐”的习俗。撒帐的人把枣、花生、糖果等抛撒在新郎新娘身上或者新床上,同时唱着《撒帐歌》。歌词有的是传下来的,如“一撒金,二撒银,三撒五谷丰登……”;有的是撤帐者现场编就的,如“娶个新娘叫×华,生个儿子上清华……”。撒帐有明显的象征意义:枣、栗子寓意“早立子”;石榴寓意“多子”;花生寓意“花着生,有男有女”;糖果,寓意“甜甜蜜蜜”……为什么要撒帐?后来我看到关于这种风俗的文字,发现很多地方都有此风俗,各地还有许多约定俗成的做法,或在婚礼上,或在新婚夜,并非豫南独有。  只不过一看到这类记述,我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家乡的“闹新房”。如今城市婚礼上向新人身上抛撒吉祥花粉和红绿纸屑的做法来自域外,却也和传统的撒帐十分相似。  女儿出嫁就没有这么热闹。一般而言,女方要在女儿出嫁前一天晚上隆重地摆上酒席。虽然酒宴目的是答谢亲戚朋友,但酒宴的上宾却是媒人,因为媒人的穿针引线、往来奔走是婚姻成为现实的关键。有的地方直接把这个酒席称为“谢媒宴”。为了儿女不耽误婚期,农村往往托情、央求亲戚朋友说媒,即使说媒不成也有“成不成,酒三瓶”之说。  大多数村民在选择结婚日期的时候,仍然遵循着“瞧日子”的传统习惯。结婚日期确定了男女家庭双方稳固的关系,除非遇到不可抗拒的原因,否则轻易不会变更。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