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道非道——《老子》研读

道非道——《老子》研读

作者:梁柏梧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7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53.0(7.8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道非道——《老子》研读 版权信息

道非道——《老子》研读 内容简介

《老子》五千言,从论道开始,内容涵盖治国、修身、国防、军争、外交、养生等各个方面,适用于人类所涉及的各个领域,其处理所有的问题的专享依据是“道”,处世方法就是“为而不争”。本书对《老子》进行了全新的解读,提出《老子》是为当时的治国者而写的哲学书,核心观点是“尊道贵德,反对暴政,建设和谐社会”。本书创新点如下:1.参考各种版本的《老子》,对用字,断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2.对一些字、句、段落提出了自己的解读意见。3.对《老子》一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全新看法。4.将老子的思想与周公旦、管仲、孔子、韩非等的思想进行了对比分析。5.对《老子》一书的记忆方法,结合记忆原理进行了系统性总结。语言通俗,能消除读者对古典名著的神秘感。

道非道——《老子》研读 目录

**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三十三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十五章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章
第四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四十三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四十八章
第四十九章
第五十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五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五十四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六章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八章
第五十九章
第六十章
第六十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六十九章
第七十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七十二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六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七十九章
第八十章
第八十一章
附录
展开全部

道非道——《老子》研读 节选

  《老子》又称《道德经》,原因是后人认为这是一部探讨道与德的著作。老子的道德的概念与现在的道德的概念既有相同处,也有不同处。相同处是,老子说的道德和当代使用的道德都是人的行为规范。不同之处是,老子的道与德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而且,既阐述人与人的关系,又阐述人与客观存在的关系。而当代的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规范。老子在本章中首次提出“德”的概念,并且论述了道与德的关系以及道在观察自然和社会中的作用。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汉字的含义非常丰富,有时同一个字具有相反的含义。孔,有一孔之见之说,这是形容其“小”,但孔又有“大”的含义,因此,诸葛亮字孔明的“孔”到底是“大”还是“小”,没人说得清。也许从两方面理解都对。对于诸葛亮自身而言是自谦只是“一孔之明”,而对于受众来说,则可能认为他“大有光明”。当然,我们不能用这样的方法读《老子》。《老子》一书因传抄过程中发生脱漏、误植、错别字等原因,要弄准确每个字的含义确实非常困难,但应当力求准确。本章中的孔,指大,引申为伟大;德,前人讲“德者,得也”,“得之于道谓之德”,即从道中得到的东西就是“德”。如果具体到人的行为,就是符合道的行为就是“德”,否则就不是“德”。因此后一句“惟道是从”就是对德的补充说明,即“德”遵循大道。句谓:伟大的德只遵循大道。  从当代中国哲学的角度来说。道是客观存在,德就是人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即意识。老子的哲学主张是,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的大脑里的反映,人类依靠这种反映指导人类的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意识对于客观存在没有反作用。意识在作用于客观存在时,如果取得了好的结果,则是道本身决定的,不是人的意识对客观存在反作用的结果;如果得到坏的结果,则是因为人类对于道没有正确认识。  孔子也主张人必须遵循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孔子和老子的“道”是不一样的。孔子认为,人都具有天所赋予的天性,遵循天性,就是道,因此,道在人的内心。老子认为道是客观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按照中国当代哲学的分类,孔子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老子是唯物主义者,但因老子反对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其符合机械唯物主义者的定义。  “道之为物。”句谓:道如果作为一种物质来看。老子在第十四章中说“一者,其上不嗷,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认为“道”处于“无物”状态。老子的难题在于,他要阐述一些非常抽象的问题,甚至连我们今天所说的“抽象思维”都难以思维的问题,当然让读者很难理解,但他又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就采用一些形象性的思维来说明问题。因此。老子在十四章中说“无物”,在本章中则说,如果把道当作某种物质来看的话会是什么样子。  “惟恍惟惚。”恍惚,就是恍恍惚惚,似有似无,看着模模糊糊不清楚。句谓:就是个恍恍惚惚的存在。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句谓:惚惚恍恍中确实有形象存在。不能说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就不存在。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句谓:恍恍惚惚中确实有东西存在。老子在十四章中说“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日微”。不能说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就不存在,它以自己独一无二的方式存在。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窈,幽远;冥,昏暗;精,老子在第三十二章中说“道恒无名、朴。虽小”,朴,即道,庄子在《秋水》中说“夫精,小之微也”,即微小而又微小。句谓:幽远而又昏暗,但确是有微小的存在。“窈兮冥兮”与**章中的“玄之又玄”意思近似。为什么说“道”很小呢?可能要从道的不同的含义来理解。道的含义之一是宇宙,人人易见,这个当然很大。但是,道的含义还有规律、研究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方法等,这个就不容易看见甚至“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当然就“小”了。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有信,有信验。句谓:道虽然微小,但确是真实的存在,这种存在是有信验的。“信”,信验,即可以得到证实的意思。规律就是一种“信验”。春天过后是夏天,就是“信验”。但并不是所有真理都可以得到证实。例如,我们说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如何用实践检验?可以用实践检验的时间是有限的,可以用实践检验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也许正是这种不可检验性反而证明了宇宙时间和空间无限性的正确性。老子的意思是,真理,只能到道之中去检验。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名,定义;去,失去,损失,引申为改变;甫,开始,起初;众甫,万物起始,即“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的时期。句谓:从古到今,道的定义不曾改变,用来观察万物的本始状态。如第十四章说“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状,状态。句谓:我如何知道万物的本始状态呢?就是如此。这个状态不是静止的,是动态的。老子告诉读者,他就是用大道来观察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及变化的。老子认为,真理、规律之类是与道一起产生,不是人创造发明出来的。人的作用,不过是发现了真理而已。因此,不论社会如何发展,只要能够找到与道同时产生的规律、真理、研究方法等,人类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钥匙。  ……

道非道——《老子》研读 作者简介

  骆飚,男,笔名粱柏梧,一九六三年八月出生于浙江义乌,一九八三年大学毕业后一直服务于银行界,常住杭州,一九八八年起师从夏与参先生学习书画,凡二十三年。  文化大师、诗人、作家、历史学家、书画家、篆刻家、教育家、骆派艺术创始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标准化研究所客座教授、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二〇一二年,线装书局出版社会科学文献《诸葛亮的神坛之路》;  二〇一六年,“腾讯”播出专题片《中国著名书画家骆飚》;  二〇一七年,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著名书画家——骆飚书画集》;  二〇一七年,在义乌举行《祝福天下母亲——骆飚百福展》;  二〇一七年,为庆祝母亲八十华诞,开展“感谢父老乡亲一一送福上门”活动,历时一月,共向父老乡亲赠送“福”字一百多幅;  二〇一七年,在北京举行《岁月如歌——骆飚书画展》,中央电视台及全国三百多家媒体参与报道;  二〇一七年,“收藏天下”频道播出专题片《腹有诗书气自华——走进骆飚的水墨世界》;  二〇一八年,骆飚三无斋(原名“聚贤堂”)在义乌开学。骆飚三无斋坚持“文以老庄为核心,字以晋南北朝为核心,画以宋元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志在培养社会精英;  二〇一八年五月起,《基本功就是核心技法——著名书画家骆飚聚贤堂课徒絮语》在“今日头条”、“网易”等多家媒体连载;  二〇一八年,楷书字帖《天问》印行;  二〇二〇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名家画集——骆飚》;  二〇二一年,任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  二〇二一年,任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标准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