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作者:盖龙云
出版社: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7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52.3(6.7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2368892
  • 条形码:9787562368892 ; 978-7-5623-6889-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内容简介

  安里村,位于胶东半岛腹地,是山东省莱阳市姜疃镇管辖的一个山村。据张氏族谱记载,明朝初年,张姓一人从山西省南部“小云南”来到姜疃东南方的望角山下(今张家街)定居。因居所西头有一座尼姑庵,得名“庵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安里”,1982年莱阳地名改革又称“新安”,但村里人还是习惯叫“安里”。  安里村北距莱阳城约25公里,南到黄海丁字湾十几公里。这里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民风淳朴。村两边是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据老辈人讲,以前山上的松树、柏树、柞树、李子树高大粗壮,有的两三个人都抱不过来。山下沟旁河边长满了槐树、杨树、楸树、柳树等树木,遮天蔽日。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目录

时代印记
解放前的那些事
风雪闯关东
真假“八路”
“高人”指点投身革命
解放初期几件大事
烈属父亲和“儿子”
迎送解放军
青年支边北大荒
玉岱河发大水
难忘岁月难忘事
驴之名·逮河蟹
坐拖拉机进城
看场儿和“破四旧”
“水沟头”赶集
贫下中农管理学校
生产队轶事
选队长·争工分
青岛知青
灾年遇劫
张家遇险呈祥(两则)
老董
小宝之死
“摸”土豆

曾经的集体事业
村技术队
村机械队
村林业队
村建设队
村养猪场
村副业大院
村卫生所
小铺
安里学校高中部

人物群像
明代县令盖玄龄
盖宋氏与“馥芬堂”
张太华轶事
功夫高人盖功俭
瓦匠张锴
忠孝两全的老军人盖诚
以社为家勇于奉献的盖成仁
敬业律己的老会计盖冠鹏
……

轶闻传说
村风旧俗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节选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鬼子来了  1940年冬季的一天,那一天好像是冬至,家家户户正都忙着包包子,突然听到飞机的声音,是日本鬼子的飞机来轰炸姜疃,因为姜疃有抗日民主先锋队(以下简称“民先”)。很多人从家里跑出来看,首先飞来的是单翅的,人们都说是侦察机,紧接着又来的是双翅的,人们说是轰炸机,我们都叫它“飞艇”。当轰炸机往下扔炸弹时,有的人看着说:“快看,飞艇拉屎了。”还有的人说:“快看呢,飞艇下蛋了。”炸弹落地以后,爆炸声很大,吓得人们东躲西藏,再也不敢看热闹了。没过几天,又来轰炸了两次。  自从炸了姜疃以后,日本兵和“二鬼子”(汉奸、伪军)隔三岔五地来安里村扫荡。进村以后,不是拉驴牵羊,就是抓鸡抓狗,无恶不作。有一次,他们进村抢了很多东西,“二鬼子”用担子挑着往西走,快走到姜疃的时候碰上盖功存(盖信和盖强的父亲),他们就叫盖功存给挑着担子,送到崔疃河东岸时放他回来了。一个“二鬼子”还给了他两个小钢钱(当时使用的一种钱币)。  第二年春天,张维恒(张玉友、张玉朋、张玉杰的父亲)在牵人沟坝头那里剜苗儿,被扫荡的日本鬼子看见了,叫他,他也听不懂,因为害怕,爬起来就跑,日本鬼子举起枪来就打,他被打伤跑不动了,日本鬼子过来用刺刀把张维恒给活活刺死了。那一天,我们几个人正好就在出儿山前兰家坟南,眼看着这一幕惨剧,害怕极了,大气都不敢出。(韩仁贵)  闹蝗灾  1944年立秋到处暑这段时间,安里遭受过蝗灾。据说是从日照那边飞过来的,持续了二十多天。每天下午从两三点钟到五六点钟,一群一群的蝗虫遮住了天,掠过安里村和上夼村往东飞去,大部分都落在宋母顶以东、东南山和河子山沟以北这些地方。我记得,天不亮的时候,就有很多邻居起来一块儿去捉蚂蚱。天刚开始露白是捉蚂蚱的*佳时机,一是蚂蚱的翅膀沾了露水飞不起来,二是蚂蚱冻了一宿不大能动弹。我们趴在地堰下观察四周,只见谷子地、高粱地和山草堰上*多。伸手握着作物的秸秆往上一撸就是一把,装在布袋子里,接着再撸,一早晨能捉一袋子呢。等到太阳出来,蚂蚱就不好捉了,见人就飞。  蚂蚱拿回家以后,不敢直接解开袋子口,怕它们飞了。一般是把袋子放在铁锅里的锅卡权上,添上水烧火蒸,然后从布袋子里把蚂蚱倒出来,用热盐水焯熟就可以吃了:抓过一把,拿出一个,用手把蚂蚱头轻轻一扭往外一拽,头和肠子不要,再把翅膀一扯,剩下身子就着饭吃。记得那年过中秋节,过节菜全是用蚂蚱做的。开头几天还觉得挺好吃的,后来嘴都吃出口疮来了,妈妈就把吃剩下的蚂蚱用水磨磨成了蚂蚱酱,足足两大坛子,留着来年春天吃。  1945年春季安里村解放后,上级号召各家各户不分男女老少都要上山消灭蚂蚱幼虫。男劳力拿着铁锨在地里挖沟,妇女儿童每人拿着一根树条,往挖好的沟里驱赶蚂蚱,后面紧跟着的男劳力用铁锨往沟里填土压紧,连续忙活了十几天。(韩仁贵)  盖万与一支枪  盖万家住上疃小北山顶,通往他家的陡坡路面都是麻岩石,凹凸不平,十分难走。他贫农出身,长得人高马大,加上身体健壮,早早就加入了民兵组织。他积极参加站岗夜巡、支前等活动,在给村里的军烈属代耕时,大家也都争着选他。  1947年前后,解放军一支队伍行军途经安里村。走到盖万屋后时已近午夜,天上阴云密布,道路漆黑一片。一些来自平原地区的战士,从小走惯了平道,加上又是夜里,走不惯乱石遍布、坎坷不平的山路。盖万夫妻俩知道后,急忙往油灯里加上仅有的花生油,挑高灯芯,打着灯笼赶上去为队伍照明带路、提示路况,盖万还让妻子回家提水给战士解渴。分别时,部队首长拉着盖万的手,再三感谢。并记下了盖万的名字。  事过月余,村里接到上级发来的一面“拥军模范”锦旗和一支崭新的步枪,指名奖给盖万。从此盖万只要参加民兵组织的活动,就背着那支擦得锃光瓦亮的步枪,十分荣耀。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凡村里在西学校放电影,盖万的长子盖好云就背着那支枪进场维护秩序,成为当时村里的一景。(张正齐)  ……

安里村往事:胶东一个乡村的记忆 作者简介

  盖龙云,1958年生,安里村人。1976年2月参军,2002年1月毕业于国防大学,军事学硕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广州军区某部少将,现居广州。    张强,1970年生,大泊子村人。1987年11月参军,2005年6月毕业于武汉军事经济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某部上校,现居沈阳。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