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作者:方连庆等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1-10-01
开本: 16开 页数: 466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65.6(8.3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版权信息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内容简介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九五”重量重点教材《靠前关系史》三卷本的其中一卷,即现代卷。书中系统地阐明了1917-1945年间靠前关系格局的演变和特点,靠前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的消长、分化和重新组合,剖析了主要国家的外交政策和重大靠前事件,反映了这一特定时期靠前关系复杂、多变的内在规律。全书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刻意求新,是一部有特色的高等学校教材。 本书主要供高等学校靠前政治、靠前关系、外交学、靠前法和世界史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作为党校、干部院校、军事院校及外事工作人员和关心靠前问题的广大青年、干部学习用书。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目录

**编 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世界经济大危机爆发前的国际关系(1917-1929)
**章 十月革命后国际关系的新发展,苏维埃俄国新型的对外政策
**节 苏维埃俄国反对帝国主义兼并弱小民族,争取和平的外交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苏维埃俄国建国初期的对外政策
《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条约》
两次对华宣言和早期的中苏关系
第二节 帝国主义武装干涉时期苏维埃俄国的军事和外交斗争
外国武装干涉的开始
协约国三次武装进攻的失败
不许干涉俄国运动
第三节 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对外关系的发展
列宁和平共处政策的提出
苏英贸易协定
热那亚会议和《拉巴洛条约》
苏联对外关系新局面的形成
第二章 重新分割世界的帝国主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节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体系
帝国主义各国的争霸计划
巴黎和会上的矛盾和斗争
《凡尔赛条约》的签订
国际联盟的成立
凡尔赛体系的形成及其矛盾
第二节 华盛顿会议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耶普岛条约》
《四国条约》
《五国海军条约》
《九国公约》
第三节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矛盾和帝国主义争霸斗争的新阶段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抗拒
华盛顿体系的不稳定性
第三章 **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节 中国人民反帝革命斗争的新阶段
巴黎和会和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
北伐战争与中外关系
第二节 朝鲜、印度、印尼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朝鲜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一”起义
印度的反英斗争高潮
印尼民族大起义
第三节 土耳其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协约国瓜分土耳其和凯末尔革命的兴起
安卡拉政府军事和外交斗争的胜利
《色佛尔条约》的废除和《洛桑条约》的签订
第四节 非洲和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埃及人民反英斗争的胜利
摩洛哥里夫人民反对西班牙和法国的武装斗争
尼加拉瓜人民的反美民族解放战争
……

第二编 从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到二战爆发前夕的国际关系(1929-1939)
第三编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国际关系(1939-1945)

附录大事年表
展开全部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 节选

  《国际关系史(现代卷)新版/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英国对希军的失利十分震惊,担心《色佛尔条约》完全落空,急忙与法意策划,于1921年2月21日召开了由土耳其两个政府代表团参加的伦敦会议,这实际上表明协约国承认了安卡拉政府。英国召开这次会议的目的,是想通过对《色佛尔条约》的部分修改,诱土议和。会上,英国提出承认土耳其对伊兹密尔的主权,但允许希军驻兵该地。英国的建议遭到希土双方的反对,希腊坚持独占伊兹密尔,安卡拉政府则要求恢复被《色佛尔条约》分割出去的土耳其领土。各方立场大相径庭,谈判毫无结果,遂于3月12日宣布闭会。  安卡拉政府在与协约国进行外交斗争的同时,十分重视发展与苏维埃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争取苏维埃俄国的支持。安卡拉政府建立后采取的**个外交行动,就是凯末尔于1920年4月26日致函列宁,表示愿意同苏维埃俄国建立外交关系,请求给予军事援助。6月底,苏维埃俄国宣布承认安卡拉政府,并于同年秋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到1902年底,安卡拉政府从苏维埃俄国获得6000支步枪、500万发子弹、11600发炮弹和200公斤黄金的援助。1921年春,安卡拉政府代表团赴莫斯科,经过协商,于3月16日签订了《俄土友好条约》,宣布建立“两国间的友好和兄弟关系”,废除沙俄对土耳其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领事裁判权和债务,并将1878年柏林条约规定割让给沙俄的卡尔斯、阿尔达汉和阿尔特温三个地区归还土耳其。两国确认东方各民族享有“自由和独立权”,“承认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政府形式的权利”。同时,苏维埃俄国还同意继续向安卡拉政府提供军事物资援助。  《俄土友好条约》的缔结和苏维埃俄国的物质援助,提高了安卡拉政府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凯末尔派的抗战力量,这对在极其艰苦条件下抗击希军的土耳其人民是一个巨大鼓舞。  第二阶段(1921年4月至1922年4月)是希土决战和拆散敌方阵线。  伦敦会议破裂后,希腊在英国的全力支持下,加紧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1921年7月,9.6万名希军在345门大炮的掩护下发动了总攻,希腊国王亲临伊兹密尔指挥作战。希军凭借兵力和武器装备的优势,迅速向安纳托利亚腹地推进,于8月初进抵萨卡里亚河左岸,距离安卡拉只有40英里。8月23日,希军渡河,直逼安卡拉。当时,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在下院洋洋得意地宣称:“希腊在其获得胜利之后是不能满足于色佛尔条约的,它应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获得满足。”在安卡拉政府和土耳其民族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凯末尔亲自指挥5万名国民军英勇作战,土耳其军民同仇敌忾,奋勇杀敌,与希军展开决战。经过22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在9月13日打退了希军的进攻。  萨卡里亚决战的胜利,为*后打败希军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安卡拉政府开展分化协约国的外交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在1921年2月的伦敦会议上,法意同英国的矛盾就已初露端倪。意大利对英国支持希腊抢占1915年伦敦协定曾许给它的伊兹密尔极为不满,把英希视为意大利称霸东地中海的巨大障碍。在伦敦会议期间,意大利悄悄同安卡拉政府代表达成谅解,承认安卡拉政府对东色雷斯和伊兹密尔的主权,同意从安纳托利亚撤兵。在希土战争中,意大利保持中立,并把武器卖给安卡拉政府,用于对付希腊军队。希军在萨卡里亚河战役失利后不久,意大利军队便撤出了安纳托利亚。  在协约国争夺地中海霸权的角逐中,英法矛盾更为尖锐。法国在土耳其的债务中所占份额高达63%,超过20亿金法郎,这些债务多数是以土地为担保,希土战争不仅破坏了用法国资本建造的铁路和企业,而且使大片土地荒芜,给法国在债务上的收入造成严重损失。另一方面,法国看到英国占领摩苏尔油田,支持希腊占领伊兹密尔,将进一步加强英国在地中海的霸权地位,不利于日后与英国争霸。同时,法国自1919年底侵入安纳托利亚后,陆续增兵至7.5万人,其中伤亡达1.2万人,财力和人力耗费巨大,但所获甚微。因此到1920年10月,法土战线基本平息下来。萨卡里亚决战后,希军败局已定,法国权衡利害,决定背着英国单独与安卡拉政府谈判。1921年10月20日,在安卡拉正式签订了《法土协定》,法国在协定中承认安卡拉政府为土耳其的主权政府,法军撤出安纳托利亚,并宣布法国在《色佛尔条约》上的签字无效。英国闻讯后大为恼火,指责法国单独与土媾和,违反1914年的《伦敦宣言》。法国对此明确答复说,英国在近东的单独政策损害了法国的利益。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