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悠悠往事

悠悠往事

作者:严修莹著
出版社: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18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8.4(4.9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悠悠往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8546360
  • 条形码:9787508546360 ; 978-7-5085-4636-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悠悠往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作者对人生重要阶段的总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参考价值。本书作者用平实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叙述了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工作过程,展示了人生之路的努力与收获。包括如何快速学习缅语、接待文化艺术团访缅趣闻、为仰光居民放电影、在使馆当翻译的经历、翻译联合国文件等与工作相关的过程等。

悠悠往事 内容简介

本书是由掌握缅语和英语的翻译家严修莹撰写的回忆录。作者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的**代缅语翻译,20世纪五六十年代曾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缅语口译,改革开放后从事联合国文件的英语翻译工作。作者参与和见证了中国和缅甸发展中的一些重要活动,并始终关注相关动态。 本书语言平实,内容丰富,既有作者本人的所见所闻,也有相关人物的逸闻趣事,同时展现了作者人生之路的坎坷与收获。书中的悠悠往事,人生苦乐,读来引人共鸣,令人回味。

悠悠往事 目录

**章 成长于乱世
第二章 首赴驻缅使馆
客机在西贡意外降落
缅语是如何快速学成的
如何看待昂山将军
接待文化艺术团访缅趣闻
短暂的试点
为周总理等领导人守护专机
佛牙舍利首次赴缅盛况
在曼德勒的一段难忘经历
《中缅民用航空协定》背后的博弈
轰动缅甸朝野的访问
在使馆发送书刊
为仰光居民放电影
“红华”和“白华”之争
在使馆入党
聪明绝顶的缅甸乌鸦
第三章 调回外交部
既是掌舵者,又是摇橹人
吴努访华小插曲
芒市中缅边民联欢大会
缅甸末代土司会见中国末代皇帝
西哈努克亲王的尴尬
缅甸实权派领导人访华
特事特办
周总理表扬我起草的报告
“大跃进”的日子里
在王府井演活报剧
为领导人做会谈记录的甘苦
一锤定音
第四章 又回驻缅使馆
那个年代的使馆翻译
清剿缅甸境内国民党残军的故事
奈温政变的前前后后
妙手回春孙大夫
缅甸政坛上的一对冤家对头
第五章 再回外交部
参加周总理亚非十三国之行
周总理秘密访缅
宦海沉浮话丁吴
峪口村打井
第六章 “下放”经历
在茶陵的日子
文弱书生学杀猪
“发配”湘潭
第七章 落实政策,调回北京
回京之路
一段难以忘怀的往事
翻译联合国文件
亲历1988年缅甸乱局
参加缅甸国母的葬礼
昌达海滨之旅
缅语老师吴拉丁
翻译出版《旭日冉冉》一书背后的故事
奈温的政治遗产
后记
展开全部

悠悠往事 节选

**章 成长于乱世 1933年,我出生在江南水乡吴县用直镇(现属苏州市吴中区)的一个穷苦家庭。2岁时,在镇上六通轮船公司做经理的59岁的父亲突发哮喘病故。从此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我们的生活跌入谷底。倔强的母亲节衣缩食、出外打零工,大哥也早早挑起了家庭重担,这样才勉强维持住一家人的生活。 那时,我正值长身体的年龄。大约有近7年时间,我过着一天三顿都吃稀粥或以南瓜、红薯充饥的清苦生活。我备尝饥饿的滋味,常常被饿得头晕眼花,身出虚汗,眼冒金星,口吐酸水,以致寸步难行! 我上面有一个姐姐,两个哥哥。从小,二哥和我的头发因没有钱到店里理,都是理发铺子一位好心师傅借给家里一把剃刀,由我妈给我俩剃的。 大哥和姐姐小学毕业后双双辍学了。大哥13岁时,就去上海的雷允上中药店当学徒,从此一生从事中医工作。二哥也因交不起学费,小学四年级没有读完,11岁就被迫在镇上一家米行当学徒。我这个老幺很幸运,主要依靠大哥经济上的接济,读到了中专,成为家中文化程度*高的人。老话说,长兄若父,我家就是这种情况。 1937年11月,角直镇被日寇占领沦陷,之后成立汪伪镇政府。我的姐姐16岁时曾冒死跳楼,由此逃过了被镇上日本大兵蹂躏之劫;我的二哥在小学时,也因拒不唱日本歌而被日本兵扇耳光。我们当了长达8年的亡国奴,用的是汪伪政府发行的“储备票”,亲眼目睹了日寇的恶行和暴行。我们全家没少吃过国民党统治后期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抓壮丁的苦头。 我虽从小失去父爱,但母亲给了我加倍的爱。母亲虽然目不识丁,却是一位充满爱心、吃苦耐劳、性格倔强的女子。她一直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教育我们:“你们的爸爸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东西,只给你们每人十个手指头。你们要好好读书,要争气,靠自己的本事挣钱养活自己!” 1949年5月,在镇上鲁望中学念初三的我,目睹了纪律严明的解放军解放了家乡。对共产党的好感,促使我很快成为该校**批积极分子,并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1950年,我考上苏州农业专科学校。那年秋天,为了响应政务院“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我抱着为国捐躯的决心,唱着“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雄壮歌声,参加了军事干部学校。但是,朝鲜战场我*终没有去成。同年12月,我被分配到北京外国语学校(即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前身)英语系学习英语,从此开启了毕生从事外语工作的生涯。 北京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外校”)当时在颐和园附近的西苑(即现今的颐东苑),与华北革命大学共处一个大院,周围都是水田。当年老同学热情欢迎的场面让我终生难忘,他们一律着黑色棉制服,腰里系着红绸带,随着乐曲声扭着秧歌,在西苑大街通往校园门口的马路两旁夹道欢迎我们。女同学的脸颊冻得通红,嘴里还哈着热气。横幅上写着“来了就是主人!”“同学们到家了!”高班同学还捧来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为我们驱寒。而后,他们自己则搬到附近六郎庄老乡家挤着住,把学校宿舍腾给我们,并手把手教我们这些初来乍到的南方学子如何伺弄宿舍用来取暖的煤火炉。他们的热情欢迎,使我感到无比温暖,我心里默默对自己说:“我从此自立了,不用靠大哥接济了,外校就是我的家。” 外校是个抗日大学式的干部学校,对学员实行包干制,发放制服、鞋帽等,除包伙食外,每月每人还发3元8角的零用钱。除星期日一日两餐外,其余均一日三餐。每个班由一名高年级同学担任主管思想的政治协理员。 经摸底考试,我被分配在英语系乙级四班,第二学期升至七班,再后升至八班(*高为九班),一直是团干部(宣传委员)。同学们亲切地叫我“严胖”。教过我英语的三位老师是张素娥、程镇球和杨树勋。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心积极向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真诚而纯洁,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外校犹如一个革命大熔炉、一个无比温暖的大集体。每每想起那一段时期的生活,我依然十分留恋,难以忘怀。 我在外校学了2年英语。1952年8月,被外交部作为学习员抽调去驻缅甸使馆学习缅语。从此,我与缅语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婚姻也因缅语而结缘,一辈子搞缅语成为我的理想。 P8-12

悠悠往事 作者简介

严修莹,译审,擅长英语、缅甸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33年出生,1952年开始从事翻译工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缅语口译;1978年以来,在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联合国大会从事翻译工作;参与《多种声音一个世界》《工业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写手册》《联合国手册》《外交实践指南》《坦桑尼亚的合作社》等出版物的翻译审校;2005年被中国译协授予“资深翻译家”称号。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