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2-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39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3.7(5.6折) 定价  ¥7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4198572
  • 条形码:9787564198572 ; 978-7-5641-9857-2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本书特色

江苏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重镇所在  全省13个省辖市有8个市直接与大运河有关  有6个市在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申有遗产段以及遗产点  近年来  这8个市都成立了大运河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专门组织  研究力量不断加强  大运河在当地经济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得到彰显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内容简介

千年运河肇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运河遗产多元化,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大运河江苏段是大运河的核心地段,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区核心面积约占全国的1/2、遗产河段长度约占全国的1/3、遗产点数量约占全国的40%。大运河流经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宿迁8个地区,众多名城名镇名村依河而生。一条运河,尽显江苏文化之美。本书通过对大运河历史文化遗产,以及与运河有关的历史名城、名镇、名村、名人、典故等的讲述,让民众更直接地了解运河文化,很终达到传播传承的目的。本书可作为大运河历史爱好者阅读参考。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目录

序篇 江苏大运河及南京运河
一、中国大运河简述
二、江苏与中国大运河
三、南京的运河

**篇 江苏运河史话徐州段
一、徐州运河的嬗变
二、泗水畔的龙脉
三、徐州“古泗水三洪”
四、徐州治水功臣
五、土山镇与关帝庙
六、古下邳遗存
七、运河徐州段的名胜
八、河漕交汇的信仰

第二篇 江苏运河史话宿迁段
一、三星落地成名镇
二、三英豪气贯长虹
三、三杯美酒醉天下
四、三戏同源唱悲欢
五、三味佳肴声名远
六、三庙祈福保平安
七、三站发力济北水
八、三园游客如云织
九、三品载誉实业兴

第三篇 江苏运河史话淮安段
一、邗沟末口——大运河文化之发端
二、码头清口——运河会淮穿黄枢纽工程
三、洪泽湖大堤——四百年前的三峡工程
四、洪泽湖石刻遗存——江苏运河文化的明珠
五、仁义礼智信五坝——大运河水利技术代表
六、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现存*高级别的国家漕运管理机构
七、淮安运河文化新篇 ——运河广场等文化建筑群

第四篇 江苏运河史话扬州段
一、扬州运河系列
二、运河项链上的珍珠

第五篇 江苏运河史话镇江段
一、水道、桥梁
二、街区、村镇
三、建筑、遗迹

第六篇 江苏运河史话常州段
一、常州地区早期运河的开掘
二、京杭大运河通达常州
三、运河流域居重要地位的常州
四、常州的漕运
五、常州史上*重要的一次人口迁移——永嘉南渡

第七篇 江苏运河史话无锡段(上)
一、泰伯奔吴开伯渎
二、江南运河的起源和整治
三、无锡城的兴起和运河变迁

第八篇 江苏运河史话无锡段(下)
一、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的走向及其变迁
二、城中直河就是古运河的原河道
三、从“穿城而过”到“环城而过”
四、山水美景、市井风光、罗列两岸如画卷
五、水陆驿道、舟运马奔、南来北往名人多
六、工业遗产丰厚,名人故居众多

第九篇 江苏运河史话苏州段(上)
一、苏州运河
二、运河故道岁月稠
三、运河城镇觅芳华
四、全晋会馆内的吴觎雅韵
五、运河功臣利千秋
六、运河诗碑书壮阔
七、运河展望绘蓝图

第十篇 江苏运河史话苏州段(中)
一、运河航标虎丘塔
二、盘门的剑与火
三、岁月悠悠宝带桥
四、“地与江平”话平江
五、七里山塘到虎丘
六、桥是江南旧相识(吴江古纤道及运河桥梁)
七、运河科技焕新颜

第十一篇 江苏运河史话苏州段(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运河帆影——江苏运河史话 节选

  夫差开挖了江南河,从苏州胥门过望亭,来到无锡,首先同泰伯渎相交,然后继续向北,进入芙蓉湖,在入湖口附近又和古梁溪河相遇,在无锡就形成了一个以运河为主线,伯渎河向东,梁溪河向西的初级河网,出现了南北两个河道的节点。由于泰伯渎通达梅里,地方经济、水上航运发展比较早、比较快,故很早就有很多船舶在南节点周围停靠并同运河交往转运,商入、力夫、船户聚集于此,很快就形成了无锡*早的商业集市。随后无锡跟太湖周边的联系逐步增多,而梁溪河正是太湖沿岸地区通向无锡、通向运河的主要通道,所以在梁溪河和运河相遇的北节点也相继出现了集市。由于这个地方地面比较高,交通比较方便,所以发展得更快,逐步形成了比较繁华的街镇。到西汉高祖五年,就是公元前202年,朝廷调整行政区,增设无锡县,县衙门就放在了北节点上,这里成为无锡*早的县邑,位置就在今天的人民路和健康路交会处附近,而且历代无锡县衙的位置基本都没有大的变化。无锡县衙前有两条古街,一条东大街,一条西大街,它们是老无锡县城的东西干线,西头接梁溪河,东头接古运河,街上留下的一些古建筑、商铺、住宅是无锡古城的重要遗迹,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才在城市的改造和发展中被拆毁湮灭。  上述史实表明,运河的开通和发展是无锡城市起源的基础,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而无锡城的建立和扩展对运河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使运河的线路和规模都发生了多次重大的变迁。  东晋、南北朝时期,城市主要向南发展,城南出现了很多私宅大院和公共建筑,此时的无锡运河是在古城邑的东侧“傍城而过”(城在运河西面)。到隋朝时,运河上建了利津桥等跨运河的桥梁(利津桥即后来的大市桥),沟通了运河两岸,城市建设也逐步开始向运河东面发展。唐代时城厢内的民居、商铺建筑大量增加,宋代又建立了很多庙宇、学宫等行政、文化、宗教建筑。至此,无锡的城厢形制基本形成,古运河从城厢中心穿过,由原来的“傍城而过”变成了“穿城而过”(城在运河两侧),运河城内段也因此被称为“城中直河”。  古代的运输业基本上以水运为主,如果水路不通了,无论是对老百姓的生活、商店的生意,还是对生产物资的运输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古代无锡人在城市发展中依托穿城而过的运河,按照当地当时的地理形态建设了城内河道水系,在这个只有2.5平方公里的龟背形城厢内布设了30多条河道,组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河网水系,把无锡城建成了一个典型的龟背形“江南水城”。无锡老城厢的水系以运河(直河)为界,分为东西二片。西片又分成南北两个小环,北环由直河、留朗河和胡桥河组成一个三角形的环河,环内还有围绕无锡县治四周一圈的玉带河。南环则由直河、后西溪、水哒河(南西里城河)和束带河构成了一个方形的环河。东片是由直河、东里城河和东西向的9条河道组成了一个弓形的环河,以直河为“弦”,东里城河为“弓”,其他9条东西向的河道就像是蓄势待发的九支“箭”,故被称为“箭河”。这就是无锡城水系的一大特色,全城河网呈现了“一弓九箭”“玉带”“束带”的神奇态势。而且这一布局还科学合理地处理好了城市河网与运河的关系:在河道的布局上,布设了河网自身的小循环,既做到了满足城厢各处通航的方便,又尽量减少了运河与两侧支河的交叉,以保障城中直河的航运安全。在直河两侧有东西向的河道15条,但是只有7条河和直河相通,在直河上只出现了5个交叉点(其中有两个交叉点是十字交叉),保证了古运河航运的畅通和安全。在管理运行中,则十分重视河网和运河的相互调剂,一是运河繁忙时利用河网疏散船只,二是天旱水低时可用河网调水济运,以保运河的畅通。*典型的事例是宋代《无锡县志》里的记载:“熙宁八年大旱,运河枯,知县焦干之以梁溪水灌而通之。”也就是1075年时,江淮大面积干旱,运河枯涸,舟舆不通,无锡城中直河船舶拥塞,无法通行,知县焦干之听取太湖水利专家单锷的建议,亲自率领老百姓到城西束带河的将军堰加设了42部龙骨水车,连续奋战了5天5夜,把太湖水通过梁溪河、束带河灌入了直河,使直河的水位抬高,船只得以顺利通过。无锡古城的这套河网布局是无锡古代治水中一个非常耀眼的亮点,人工调水济运的创举也为后人的水利工程运行留下了有益的启迪。可惜的是,在解放初的无锡城市建设中,城内河道已全部填塞成了城市街道。  明代嘉靖年间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倭寇入侵江南,江南运河无锡段因抗倭筑城而发生了重大变迁。当时的无锡城墙还是土墙,而且多年失修,破败不堪,如果倭寇打来,根本无法抵挡,当时县志里记载“倭躏江南,无锡城久废,民情汹汹将溃”。这个时候,倭寇已经到了昆山、太仓这一带,情形非常紧迫。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