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作者:戴逸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04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41.3(7.0折) 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0298856
  • 条形码:9787300298856 ; 978-7-300-29885-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本书特色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其他 的文化而变得 加丰富、充实,犹如黄河、长江一样,汇集众水、吞纳百川,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时间越长久,包含融合的文化品种越多样,涵盖和辐射的区域越广大,汪洋浩瀚,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形成不同于其他世界文化的独立系统以及人类文化 光辉奇妙的景观之一。本书收录了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中华文化的源头、清代文化概述、中外文化交流等。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内容简介

本书是史学大家戴逸先生关于中华文化的论述。书中简要概述了中华文化,分析了中华文化的古老渊源和历史发展,以很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的文化表现为例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强大魅力,探讨了18世纪以来中国开启中外文明对话的历史经验,展现了中华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目前的重要地位,以及面向21世纪的中华文化的旺盛生命力。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目录

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代序)

一、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传统和现代化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

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

二、中华文化的源头

研究炎黄文化建设现代文明

关于河洛文化的四个问题

河洛文化与中华文明

三、清代文化概述

弹指兴亡三百载都在清文吟唱中
——清代诗文简论

清代书法浅论

清代思潮

汉学探析

吴、皖、扬、浙
——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

乾嘉史学大师钱大昕

四、中外文化交流

开展中国文化史研究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

引进外国智力的历史经验

《四库全书》和法国《百科全书》

文明对话与和谐世界

五、从历史展望未来

从历史展望未来

中西文化的抉择

面向廿一世纪的华人文化
展开全部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节选

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代序)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精深博大,成就辉煌,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大约5000年以前,在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时代,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就在孕育、形成、发展。古代的人民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创造。他们进行狩猎、游牧、耕种、纺织、建房屋、制舟车、造器具、用文字,还出现了原始的诗歌、绘画、音乐、舞蹈等等。一个伟人的民族在和自然作斗争中成长、茁壮,出现在东方。他们在改造客观环境和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业绩。 中华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文化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犹如黄河、长江一样,汇集众水、吞纳百川,浩浩荡荡地向前奔流,时间越长久,包含融合的文化品种越多样,涵盖和辐射的区域越广大,汪洋浩瀚,千姿百态,蔚为壮观,形成不同于其他世界文化的独立系统以及人类文化史上*光辉奇妙的景观之一。 中华文化的内容,复杂而多样,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汉族中,儒家文化占统治地位。但儒家在两千数百年中发生过巨大的变化,从春秋战国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学原型,发展到汉代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与神学结合的官方学说,又到宋明出现了以程朱陆王为代表的理学和心学,以后发展到清代的考据学、经世学、今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学,在长期发展中经常改变其具体的形态。儒学的演变有其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和影响、作用。在不同的思想趋向下产生了许多学说、流派和杰出人物,在政治、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等各个领域创造出大批文化成果,云蒸霞蔚,琳琅满目。这是我们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和全民族的瑰宝。 应该提到,中华文化不但包括中原地区以农耕为业的汉族文化,也包括了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山地民族的文化。中国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各民族的文化,长期交流,相互吸收,融合沟通,共同形成了传统的中华文化。少数民族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生活中的胡服、胡床,音乐中的羯鼓、羌笛、胡琴,物产中的葡萄、苜蓿、西瓜、骏马,以及黄道婆向黎族学习棉纺织技术,中原建筑中出现少数民族的风格等,都是兄弟民族在经济、文化上对汉族的显著影响,一部文化史就是各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创造、融合的历史。弘扬中华文化理所当然地包括少数民族的文化在内。 弘扬中华文化并不是闭关自守、拒绝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事实上,中国文化在古代虽因重洋阻隔而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但在长期发展中也曾多次接受外国优秀文化而使自己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历史上,中外文化的大交流、大撞击共有三次:**次是东汉时从印度传来了佛教,历经魏晋南北朝隋唐长期的冲突、吸收、融合,产生了禅宗――中国化的佛学,后来影响到宋明理学的诞生。第二次是明清之际,耶稣会传教士带来了西方宗教,也带来了数学、天文学、物理学、测绘学、建筑学以及机械武器制造、绘画、音乐等。第三次是鸦片战争以后,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进入中国,中西文化的冲突走向高潮;中国的先进分子曾经运用西方文化批判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直到马克思主义传入,它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思想武器,从而取得了革命的伟大胜利。任何文化的健康发展都需要从*广阔的范围吸取营养,得到借鉴。但这种吸收和借鉴,必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区分外来文化的先进或落后部分,而不是盲目照抄,全盘西化。 中华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路程。它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又是团结和凝聚各民族的思想纽带。海内外炎黄子孙都为其祖先的勤劳、勇敢和伟大创造感到自豪,都为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感到骄傲。中华民族虽非出于单一的祖先,但在长期历史中,有了文化的认同、思想的沟通、情感的联系。这使中国的团结、统一、稳定、进步有了保证。中国所以能长期立足于东方,并且在近代一百多年帝国主义侵略的狂潮恶浪中没有灭亡,巍然屹立,其重要原因,即在于此。中华文化反映了各地区、各民族的思想、感情、心态,体现了全体人民团结统一的强烈意识。当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各民族同舟共济,并肩战斗,抵抗侵略。外国种种挑拨分裂的阴谋,无所用其技,而全中国人民的凝聚力、同心力得到了考验和增强。今天,弘扬中华文化,也就要加强海峡两岸同胞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共谋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 我们的祖先遗留下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今人的任务是正确地进行分析、总结,弘扬其优秀的部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文化建设必须和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同时并举;否则,文化的落后将严重阻碍经济的腾飞。一个文盲充斥、教育不发达的国家,一个抛弃了自己的历史遗产、不尊重自己的民族文化,甚至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国家,是不可能繁荣昌盛的,也不可能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马克思主义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区别于全盘继承、无条件地接受的复古主义,也不同于一笔抹杀、完全否定的民族虚无主义。而是选择、扬弃、更新、转换、吸收,立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使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事实上,传统文化也是斩不断、抛不掉的,因为它积淀于今天每个人的生活、思想和行为之中,成为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历史不可分割,继承与创新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只有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才能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中,越是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就越能够认识中国过去的成就和未来的希望,越能够鼓舞和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国古代有许多健康、积极的思想因素,如“自强不息”“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发明创造”等精神。这些积极的精神,如能进一步发扬,可以成为今天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当前,一个以弘扬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为主旨的历史潮流正在兴起。作为炎黄子孙的一员,让我们投身在这个潮流中,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振兴、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中华文化的历史遗产 作者简介

戴逸,1926年生。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清史研究所名誉所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历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史学会第四、五届会长,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6年,被聘为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长。2002年8月至今,担任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2011年4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12月,获得第二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最初从事中国革命史、近代史研究,后从事清史研究,是清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个人撰写或主编的著作有四十余部,代表作包括《中国近代史稿》《简明清史》《一六八九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乾隆帝及其时代》《履霜集》《语冰集》《涓水集》《繁露集》《当代学者自选文库??戴逸卷》《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清通鉴》等,发表文章80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