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作者:霍香结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952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93.3(6.3折) 定价  ¥1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1205534
  • 条形码:9787521205534 ; 978-7-5212-0553-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本书特色

《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凭一己之力,改变小说写法的大成之作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内容简介

一座村庄是一片疆域,是一个时间运行的国,也是风云际会、人员翻卷的舞台,写下来就是一部流动更替的《史记》。霍香结的雄心显然更超迈,他不仅将一座村庄当成史志的载体、时间的场域,更将一座村庄当成一个不朽的人,一本囊括万有的书,这个人、这部书就是眼前的《铜座全集》。它是写作方法的综合,也是田野考察的掘进,其结果便是,在书中,一个叫作铜座的村庄获得了恒久的鲜活之力。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目录

目 录

鸣谢 …………………………………………………1

李维序 ………………………………………………3

凡例 …………………………………………………1

卷一 疆域 …………………………………………3

卷二 语言 ………………………………………54

卷三 风俗研究 …………………………………223

卷四 虞衡志 ……………………………………363

卷五 列传 ………………………………………541

卷六 艺文志(一) ……………………………627

卷七 艺文志(二) ……………………………727

尾声 ………………………………………………878

跋 …………………………………………………924

详目 ………………………………………………933

篇目索引 …………………………………………935

铜座地形图 ………………………………………942


展开全部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节选

卷 一 汤错 中国南部省一个由等语线构成的靶片 我把那些不是由人组成而在感觉上仍然是群众的集体单位,称作群众象征。谷物、森林、雨、风沙、海洋以及火就是这类单位。这类现象的每一种自身都包含着群众的一些基本属性。虽然它们不是由人组成,但是在神话、梦、语言和歌谣中都象征地代表群众。把这些象征同群众结晶明确无误地区分开是适当的。群众结晶表现为一个由人组成的群体,其明显的特点是一致性和统一性。它们在人们的想象和体验中是统一体,但始终由真正活动的人组成,例如士兵、僧侣、乐队组成,相反,群众象征本身绝不是人并且只是在人的感觉上是群众。 ——埃利亚斯·卡内提 与往常不同的是,这次我们打算放弃以人为中心,再来谈论本书的主体——汤错,以及它的象征群众①,这是以物和它的核心命名的。读者可能要埋怨我们的这种造次。在地域性写作割据和文学故乡营造甚嚣尘上的今天,无疑这种做法还是比较克制和反思的,我们没有 ① 《群众与权力》页 48,(德)埃利亚斯 · 卡内提著,冯文光、刘敏、张毅译,中 央编译出版社,2002。 往一枚邮票大小的文学故乡中装填老套的滥竽充数的小说故事,而是博物与百科工作,这点读者尽可以放心,邮票是既定的比喻,我们的对象是蜗牛角上的岛屿,乃至很长时间没有纳入版图,故此我们称其为夸克型或离子型存在。但有时候作者也不能免俗,在艺文志部分我们还是进行了按部就班的所谓小说创作,谁叫它是艺文志呢。要怪也要怪先人们创造地志恒量这种体裁的先天不足吧。那么,谁会关心星球上如此遥远的一个化外之地呢?任何一种地方性知识都是一种宇宙知识,即它的居有者所认知的宇宙,据此我们试图建立起一个地志恒量的形象。这个地方就是汤错。当然,尽管这是宇宙知识的一种,却是一种非主流知识,甚至是一种被拒知识。我们要进入的汤错就属于这种被拒知识支持和诞生的地方。 汤错①,中国南部一个山村的名字,作者即李氏假设的文学故乡,实际上,我们已经说不清那倒底还是不是作者的故乡,或者我们将要看到的那个实体事物,抑或原本就是一个文本中的幽灵。在我们的写作中它尽可以是一个没有人居住的村落,事实上,因为长久存在的缘故,它还是有人居住的形象。希望读者能够体谅我们的苦衷。我们经常穿行在文本的故乡和我们用双脚旅行与眼睛看见的故乡之间。 汤错是村命名,是中国*小的自然行政单位,本书的真正主体。实质上,情况比这要严峻,自古以来在中国,山村尤其是汤错这样的化外之地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行政单位,与施行保甲制度的羁縻村洞有很大区别,它只是一个自然群落的族群存在象征。卡内提把由人组成的群体称之为群众结晶,把物构成的群体称之为群众象征。在这里,我们做了重新命名,我们恰恰是以物作为主人公出现的,所以把河流、山脉、植物、季候称之为汤错的结晶群众, ① 汤错,铜座一词在祖语中的叫法。村庄往往由多种语系同时灌溉,而且这种情 况十分普遍。所以存在方言语系中的称呼,也存在行政上的称呼。 而不是群众象征。群众结晶原本指人的族群,现在,它们是象征群众,隐没和依附在结晶群体之上。结晶群众呈现出来的永恒性质比人群要坚强得多。他们的变更和迁徙需要更为强大的自然力的参与。我们探讨的存在于一五二四—一五四〇年的那些“结晶群众”在今天早已荡然无存(参小说资料二编:汤错,以及通往它的道路),而我们的“象征群众”依然还在,并且将长久地存在下去。这种自然力应当使依附其上的人族产生敬畏。如果不是以人为中心作为出发点,那么象征群众就不是在人的感觉上是群众的问题了,而是,他们实际上就是结晶群众。但是,也意味着我们会放弃人类,它们以集团心理隐蔽地流淌着,在物性之中。表现为语言、文字、图腾、禁忌、习俗,这种存在比肉身更为持久,具有连续性。因此是长时段的经验凝结。那么,它们的存在和个人之间实际上存在无法弥补的空隙。再者,以物为主体的群众作为以人为主体的我们无法介入,不能让它们开口说话,这一点仍然无法弥补。如果说象征群众是人格秩序,结晶群众是非人格秩序,那么,二者之间相互转换的进程、转折以及临界状态是我们想要的观察对象。 关于时段的界定,假设有一个人,即凡例中所谓李氏假设,在这个周期内他能看到的就是这些,即我们写下的这些,可以得到一个很奇怪的结果。有我,甲人。甲人是作者设置的人物,这个人物拥有完整的人生周期。他身边的一切就是这部书的写作对象。而连续的人生周期仍然不能等同于象征群众和结晶群众的整体。可是作为我,根本没有活得那么长久,可见,甲人在和我遭遇的时候,我所写下的仍是他或他们讲述的局部,但腾出了一个经验重叠空间,并且可以获得实质性的内容。整个汤错的写作关键点在于把人性转到物性上,作者有一种表面上可以写完汤错的感觉,实际上是不可能穷尽的。当我们明白这个文本边界之后,既令人高兴,也让人坚信,铜座是写不完的,何况汤错还是一个早期的存在。写作涉及的仅仅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等于汤错全部历史。如果我能像狄金森一样,用一生来侍弄一个花园,那么这座花园也能拥有完整史,那该有多好啊。 从工作方法上,我们并没有汤错的地质工作者那样细心周密,他们的工作是对每一个山头、坡面、水沟都进行勘测、绘图。每一个靶片都有地图和数据呈示出来。而我们散漫的田野调查与写作显然没有这种严谨的梳理,仅仅依靠文体的形式感来维持其不崩溃。① 1 ① 方言地理学家也采用同言线(等语线)绘制类似靶片的语言地图,早先如比利 时汉学家贺登崧(W.A.Grootaers,1911~1999)神甫的著作使用到的方法,其 学生王辅世先生所著《宣化方言地图》(成书于 1950 年,1994 年出版)是这种 方法的进一步实践。 **开头 首先是山。正如布罗代尔在自己的著作中所说的那样。②在这里,我们首先没有说山,而山应该是首先的。在众多感觉中,山首先出现在我们的视觉象征体系中。这是一个海拔大约在一千四百米以上的村庄,村庄被连绵不绝的山脉包围着。(参卷六)③我被这里的高度吸引着,然后开始了对山的判断。这个高度是估算,由广州一路北上的猜测。河流的变细使我感觉到这里快到源头了,因此,这里也可能是中国南部*高的山脉之一。一南一北,两条大的山脉,都庞岭,越城岭。这条河直接流经梧州,汇往珠江——中国南部*大的河流。这个村庄位于越城岭山脉众山之中,对望都庞岭。这里离中国南部*高山峰猫儿山还有一大天的路程,我从来没有爬上去过。采药的人说山上长满了各种珍稀药材,还有一处古代遗址。 ② 指费尔南 · 布罗代尔的《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 ③ 这里援引的都是托梅 · 皮内斯《一份十六世纪葡萄牙传教士手稿——关于中国 事物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中的原文,这篇报道是研究 16 世纪的汤错的主 要文献,见本书卷六小说资料二编,下文各处引用都是如此。 在那篇被平托和果阿神学院删减过的《关于中国事物的报道》中费铭德神甫曾提过,还有一些人家住得稍微偏远一点,不过,也能看到,看起来他们像在山上,屋脊碰到白云了,河谷的人称他们为山里人(参卷六)。山脉具有永恒象征和整体不变性。它们的改变是几万年、 几百万年的事情。不是人类所能为的。 第二开头 我必须承认汤错[dɑ??13??ho213]是一个模糊的实体,我既不能给出一个确切的年表,也不能在时间的度上分得更加清晰,这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实体(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忽视,这种忽视是广袤的),我只能从更加模糊但又是整体的一些东西来实证它内在的一些稳态的演变,比如集团心理、语言的变迁、地貌的改变,以及那些象征群众。“这里一穷二白,默默无闻,没有任何可以称之为文化象征的实物。汤错并非没有人,而是人到哪里去了,有些家庭、家族整体性地搬迁或消失于此。比较我们经历过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这里的确没有多少人了。”(谢)我和我的合作者,以及前辈走入的正是这样一个越城岭山脉西麓山谷中的村落。我之所以*终选定这样一个地方作为我的写作对象,绝对不是因为它的穷白,也不是它蕴藏宏富的默默无闻,而是因为我相信,只要是存在都会有它自己的历史,它同样经历时间和我们所愿意看到的一切。 “陈先生可以为一个妓女立传①,祭出皇皇百万言,他有那么无 聊?固处于低处,方便察夷夏之变,观风礼俗罢了。” 对于一无所有的汤错,只要有心打理,我们仍然可以建立任何一个有人居住的地方性形象。而且我越来越相信这个带着曙色黎明的形象正在我的眼前冉冉升起。 ① 指陈寅恪作《柳如是别传》,陈谓柳氏为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 迂腐者深诋,轻薄者厚诬。 它位于越城岭山脉东端条状山脊中,是岭西省北部边缘的一个角落,与宝庆府接壤,离城区辐射距离约一百五十公里,当地人使用汤错语、新方话,以及一种他们自己称作普通话的方言。精通本地语的人也只有本地村民和周边界线上的邻村人,它由等语线形成了一个小小的语言学上的孤岛。关乎它的一切,我们称其为夸克或离子岛屿事件。从山脉中积蓄下来的两条小溪在村子中央璧合为一,它没有名字,我在负责汤错靶片的地质工作者的地图上看到,他们自主地把这条河命名为马尾河,实际上是北边的那条汊江,因为那里有一处矿苗。我们沿用了这个并不为本地人所知的名字,这些地图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解禁,他们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来过这里工作,绘制了地图,可以称作军事用途的,汤错没有被漏掉,试想其他地 方也断然没有漏掉的可能。 同样,作为外来考察者的我展示的田野考察在我们之间获得了惺惺相惜的认同,我们都在找矿,只是矿的形态不同而已。于是在成为朋友之后,两位地质工作者向我展示了他们的工作,由另一个专业构成的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以及组织近三十年持续工作的作品——汤错靶片图纸。 据他们说,靶片是终身负责制的,现在又来他们的靶片上进行第二次测绘工作。*早对这个越城岭山脉中的小山村的文化内容投以考古的则是李维,当然还有植物学家来过这里,那是一九五九年。李维在解放初期到这一带做伶人社会历史调查时在这个山村逗留过,除了完成他的本职工作之外,他具有一个民族志工作者的优秀素质,对汤错的历史予以过精心的考究,自今天看来,他完全是出于对自己职业病态的癖好,而对如此琐屑的乡村知识感兴趣的人几乎没有第二个了。当然我认为是他对“我从哪里来”的迷惑,一如眼下的谢秉勋。“西延伶人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部资料收入一九八七年出版的《岭西省苗族社会历史调查》① 丛书。汤错的资料却没有出版,这和大多数其他民族志工作者遇到的情形一样。另外,还有一 ① 岭西省即原广西北部非粤语区。 个对我 们来说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他是偶然介入的,这个人就是来自里斯本附近的阿尔科切特人——费铭德神甫,李维的资料中并没有提及这个人,可见,当时他还无从知晓费铭德神甫与汤错的关系,或者当时的气氛不允许他有更多的关注这方面事情的机会。从他的记述中我们得知,十六世纪中早期的某个时候,费铭德神甫和他的仆人从广州的大牢里释放出来之后,由珠江北上到苍梧,由漓水抵达岭西城,再进入灵渠,然后悄然消逝在越城岭山脉中的某个村落。这个村落就是汤错,准确说是汤错的 B 圈,新方话族群居住的地方。 由市区径直往北去,山势慢慢抬高…… 好像进入一片陌生的海域,此时的我们正处于激流的渡口,陆地和海洋分割的边缘。

铜座全集:《灵的编年史》的作者,集众多异名于一身的整体性作家 作者简介

霍香结 七十年代生于桂林。中国当代文坛潜在写作代表作家,难以归类的艺术家。著有长篇小说《地方性知识》(2010)、《灵的编年史》(2018),长篇家族史诗《日冕》(即出)。另有《黑暗传》(现代汉语史诗丛刊本)、《灯龛》(诗集)、《明清篆刻边款铁笔单刀正书千字文》等著作,并主持编撰多种丛刊。为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文本主创作者之一。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