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凉山纪

作者:何万敏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9-01
开本: 其他 页数: 42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81.0(7.5折) 定价  ¥10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凉山纪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9836366
  • 条形码:9787559836366 ; 978-7-5598-363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凉山纪 本书特色

★ 2021年央视中秋晚会举办地大凉山的故事★ 终于有了一本凉山人书写凉山的jue佳读本,揭开了大凉山的神秘面纱★ 不止是凉山的地理风貌,更是关于凉山人的故事★ 透过凉山这个切面,看到从绝对贫困到全民脱贫的中国故事★ 讲述了包括吉克隽逸、莫西子诗在内的彝族音乐人的故事四川的地理地貌几乎算得上是一个微缩型的中国地貌,川西是高原藏区,川东则是湿热南方。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总给人一种遥远和蛮荒的感觉,这里是国内*da的彝族聚居区,因其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对很多人而言这是一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地方,只有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到遍布街巷的彝族古文字,何万敏笔下的《凉山纪》便为我们呈现了关于凉山的一切。作者以地理作为时空坐标,以具体的人和事来勾画世居族群的历史面貌,他的足迹与历史之道合辙、合股而绞缠,由此托举起扎实、丰满、感人、绵延的叙事。在本书中,他用“历史微观写作”的方式把这方土地跟生活在那里的一个个具体的人联系了起来,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也从一个个寻访者口中的讲述,了解在大山里的他们,作为个体普通却不平凡的生命“踪迹”。

凉山纪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身为凉山人的作者多年间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优选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弥补了公众对凉山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们透过这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

凉山纪 目录

**章 凉山.古道 001

聪慧并懂得遵循自然的先人,囿于工具的简陋以及科技发明还迟迟未现,他们有力的双脚和身后负重的马帮,巧妙地选择出更协调的路径,就地取材修凿栈道、铺垫青石、搭建藤桥,行人和马帮经年累月在路上踩踏出浅浅深深的凹坑,天长地久形成了连接起驿站的古道。这样蜿蜒于山脊和河谷间的人文地理奇观,带动了彼此生活所需的衣帛、油盐、药材、粮种和珠宝的交流。


第二章 美姑.牛牛坝 047

因为生长在凉山,每次到美姑县,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这片灵性之地,有大、小凉山分水岭——大凉山脉,有生长大熊猫、珙桐树等珍稀动植物的国家级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还有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巍峨挺拔的龙头山。每次看到龙头山,以及它周围远远近近的层层山峦,弯弯曲曲的美姑河在深山峡谷中流淌,一路跌宕流向金沙江,我的思绪就会被牵扯,悲欣交集。


第三章 西昌.邛海 093

凉山州境内的安宁河谷,在以西昌为中心的中游地区形成开阔的谷地,这就是安宁河谷平原,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川西南*大的河谷平原。换句话说,正是奔流不息的安宁河水给予了安宁河谷平原的人们以哺育和洗礼,应验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的不老箴言。而到了西昌,*不能错过的便是邛海。


第四章 会东.老君滩 147

老君滩,位于会东县鹿鹤、普咩与云南禄劝县炭山乡之间,是万里长江**险滩,人称“世界滩王”。当地人说,过去“滩王”的吼声远在5 千米之外就可听见。待我们走近,果然名不虚传,如雷的轰隆声淹没人语,声音连绵不绝,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在前。


第五章 冕宁.锦屏 1 7 5

眼前的雅砻江大峡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雄伟之感。置身大自然当中的人总是渺小的,寻找了好几处位置,树木的枝丫不管不顾伸展开苗条的身材,遮挡住镜头的构图。我想尽可能站在高处,但是无路的陡坡并不遂人意愿。稀疏的树木之下,疯长的荒草覆盖着岩石以外的山体。


第六章 盐源.泸沽湖 205

在缺乏对摩梭文化本质理解的人看来,自己是现代的,代表着文明、进步、发达、富裕、自由、开放,而摩梭是传统、落后的,代表着封闭、蒙昧、贫穷、古老与僵化,连一点自由与开放都带有颜色。这样的结果是,摩梭人从一开始便失去了表述自己的权利,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成为一个被描述的对象。而泸沽湖则成为一处外部形象,是附着摩梭神秘而光怪陆离色彩的符号。


第七章 普格.螺髻山 259

螺髻山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天然博物馆。到处可见尖峭林立的角峰,薄如刀口的刃脊,宽坦如盆的冰窖槽谷,形若瓜瓢的冰斗,貌似涧槽的溪谷,叠形起落的冰坎,光洁滑润的冰溜面、羊背石……罕见的冰川锅穴集中在山螺髻北端溪谷的侧碛垅岗上。似乎这里的一切都是冰川运动的结果。我感觉到置身冰川世界,越往高处走,景观越奇异。


第八章 甘洛.德布洛莫 2 8 7

德布洛莫是一座山。比起这个正式的名称,彝族人的另一称呼更简洁、更广为人知——“鬼山”。在彝文抄写的经书典籍中,在毕摩喋喋不休的诵经声中,在寻常百姓偶尔的摆谈中,德布洛莫都是确凿的存在,神秘、诡谲、邪恶。它真实存在于凉山北部的崇山峻岭当中,却人迹罕至。即使民间专事祭司的毕摩也没有几人去过。为什么要去那个“鬼地方”呢?


第九章 凉山.高山 3 1 9

我更愿意在山中跋涉,翠绿的森林、烂漫的野花,坎坷的小路绕着陡峭的悬崖,生命凹凸的痕迹镌刻着说不尽的典故。因为有了彝人挥锄劳动,有了瓦板房上升起的淡蓝色炊烟,这样的山就多了几分活力,与别的山有了质的不同。它似乎成为人类意义上的标识,如彝家永不熄灭的火塘,温暖着人的灵魂,牵引着出走的人回家。


第十章 彝人之歌 3 5 3

从*早走出大凉山的曲比阿乌、苏都阿洛算起,到后来的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太阳部落,以及如今走红的吉克隽逸、莫西子诗、阿依洛组合……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我在这份并不完整的歌手名单中,似乎找到了一条音乐的谱系。他们各有特色,却又有相同的底蕴——天高地远,群山浑厚。


跋一:一个人的凉山/ 丘眉 3 9 1

跋二:世间所有的相遇/ 南桥琴 3 9 6

展开全部

凉山纪 节选

是的,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一个自我的生活圈子里“旋转”,疲于奔命,却对脚下的大地知之甚少;对凉山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漠不关心,青春的冲动,使我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意识到凉山对我个人成长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为时已晚,而且我固执地以为必须要有岁月的淘洗和人生的历练。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完全是随性而发,新闻写作属于记者职能,此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细究起来不免杂芜,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也无甚结果。某一天我幡然醒悟,书写凉山才是*该用心的事。 我很早便喜欢写作,但多是写些短小的新闻消息、散文和影评。我酷爱电影,又做娱记,追星十多年,挥霍短暂的青春;岁月无情,当数着老之将至的脚步,方知任何人的光环都只是昙花一现,遂转移关注视线和写作题材。十多年前,我沿洛克路从木里到稻城,穿越香格里拉腹地的“秘境”;包括在那以前沿着金沙江水由北向南逆行经过雷波、金阳、布拖到宁南四县,追寻即将消失的手工榨糖和人工溜索;连续十几年在美姑县一个叫依洛拉达的地方,深入彝族聚居区,细心品尝彝族年的坨坨肉和泡水酒,以及春节人们如何建筑新房;记不清多少次登上螺髻山、小相岭、大风顶,进入甘洛大渡河大峡谷、冕宁雅砻江大峡谷。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太过浮躁,不要走马观花,*有用的是细节。每到一地,当地人的从容不迫与吃苦耐劳,都成为我在旅途中收获的财富。 每到一地,如果时间不紧迫,我都愿意安心住下来,听当地人慢慢讲述,获得足够的细节和心灵感悟。每个人的人生际会都映照着风云变幻中的一些宏大叙事。人总是有故事的,无论欣喜或忧伤,都值得娓娓道来。非虚构写作正合我意。困难的是我能够支配的时间早已经被碎片化,心静不下来,滋生的是源源不断的困惑。加之我爱好颇多,阅读杂乱,喜欢写文艺评论,担任美术策展人,欣赏古典音乐和追美剧,时间不知道都去哪儿了。总之,我计划的项目有许多,但是真正做起来的却很少。而要做一名非虚构写作者需要沉淀,得听听彼特·海斯勒(何伟)的老师、被非虚构写作界奉为宗师的沃特·哈灵顿给中国一位年轻的记者回信中的教诲:“天资与勤奋是重要的,但新闻是一门手艺活,而匠人只有不断地磨炼和重复这门手艺活,他的技艺才能日益精湛,才有可能*终成为一个艺术家。” 其实我也清楚,“非虚构”也许是如我这样庸常的作家终究够不着的华丽“相框”,但我还是愿意向着那散发出迷人光亮的灯而去。我的这个意向来自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描述,当然,我希望它在这儿得到不一样的解读,与野心和欲望无关。

凉山纪 作者简介

何万敏,高级记者,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凉山州第十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十几年里走遍凉山十七个县市,对凉山的了解够宽泛够深入,相继出版过多部凉山题材的图书,获得政府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