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桑干河畔的情思

桑干河畔的情思

作者:桑农著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18.7(3.6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37.4(7.2折)定价  ¥5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桑干河畔的情思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935395
  • 条形码:9787513935395 ; 978-7-5139-3539-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桑干河畔的情思 本书特色

桑干河畔的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几乎三里到五里就有一个村庄,而每个村庄都有果树园,果树园里有苹果、桃子、李子、杏子和葡萄等,大山把桑干河畔围得严严实实,那些水果想运到城镇去卖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因此吃水果不难,把水果卖出去可就难了,正因为大山阻隔,上级把我们那里定为经济贫困山区。自古以来有种奇怪的文化现象,越是经济贫穷的地方越生长民间艺术,桑干河畔的男女老少都喜欢唱戏,许多人还喜欢民间乐器,著名笛子吹奏家冯子存就生长在我们家乡的桑干河上游。

桑干河畔的情思 内容简介

《桑干河畔的情思》是作者多年来笔耕不辍的精华,全书共分五辑,**辑寻根问祖,第二辑童年往事,第三辑绵绵情丝,第四辑漫步山林,第五辑温暖人生,桑干河历史悠久,故事传说很多,多年来我一直在整理、记录和撰写桑干河故事,并把自己撰写的桑干河文章分别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北京日报》《橄榄绿》《首都公共文化》等报纸和杂志上。2016年发表在《中国文化报》上的文章《桑干河畔的情思》,2018年被评为冰心散文奖,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主席红孩先生建议用这篇文章的标题作为书名出一本个人散文集,于是把我自己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过的桑干河文章集结起来,开始进行梳理,希望个人的文集能为浩瀚的文学世界增添一丝色彩。

桑干河畔的情思 目录

**辑 寻根问祖
祖先从哪里来
神奇的源头
祖坟
刘家山
读《桃花源记》引梦
走进泥河湾
柏树洼村志
第二辑 童年往事
河畔往事
老唐
记忆中的家乡年
那个绕麻绳的年代
月圆之夜
灰馒头
山顶上的杏树
家乡通电
那年家乡乐正浓
师恩难忘
像她那样做个好人
家乡的野蜂在飞舞
两代人的《花为媒》情怀
豆腐坊
第三辑 绵绵情丝
几世琴缘
又梦家乡戏
兔山情
草原上的亲人
笛声悠远
桑干河畔的情思
家乡的艾草辫
那个挨饿的年代
墙头记
京郊大妈
叔叔的微笑
母亲
第四辑 漫步山林
神秘的大峡谷
我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我想去云南
河东的那些村落
品读《聊斋》
鲁汉女儿送来《铁道游击队》
童年的记忆
走在新加坡的大街上
把眉山文气带回京城
第五辑 温暖人生
家乡的墙围画
那年家乡农业学大寨
心中有匾
桑干河畔的向阳花
戏迷胡大爷
母亲草
老班长和《孔雀东南飞》
寻找会吹笛子的人
我与《红楼梦》
心中的歌声四十年
认识苏三
后记
寄语
展开全部

桑干河畔的情思 节选

祖先从哪里来 绿水东流,群山环绕,鸡犬欢唱,炊烟袅袅,生活在梁疙瘩山脚下的人们,一辈辈,一代代,在这里建造房屋,开垦农田,不知过了多少年,不知繁衍了多少代。今天人们不由自主思索:“是谁*初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自己的祖先从哪里来?为什么把这里叫作西坪?” 据《中国通史》记载:“在山西省阳高县许家窑村和河北省阳原县侯家窑村一带,也就是西坪村向西不到二十公里的地方,近几年发现了十万年前到六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近二十多块,这二十多块化石分别属于十个不同人类个体,经考古研究发现,他们总体上属于早期智人。从发掘出来的一万四千件石器中可以知道,那时候我们的祖先已经能制造更进步的石器和骨器。,’穿越历史隧道,我们是否可以想象:在群山叠嶂,草木茂盛,清澈见底的桑干河两岸,我们的祖先两两结伴,三五成群,顺水而下,他们为寻找自己理想的家园而来到这里呢? 据1991年12月宣化县编纂的县志记载:在明代前,东坪和西坪是一个完整的村落,因为每年雨季,大沙河水要汇人桑干河,所以那时东坪和西坪名为大沙河村,后经雨水多年冲刷,大沙河水把整个村子分割成了三个自然村,即:东坪、西崖底和西坪村,1946年正式分建为东坪和西坪两个行政村,至今深井附近的村民仍然称呼东坪、西崖底和西坪三个村庄为“大沙河村”。在此值得一提的是:唐贞观年间,村民们以勤劳和智慧修建了远近闻名的清泉寺,而遗憾的是那雄伟壮观的寺院在“文革”期间被毁坏,20世纪80年代中期修建大秦铁路时,将寺院残留遗址彻底拆除。自此,著名的唐代清泉寺永远留在了后人的记忆和故事传说中。 从清泉寺的传说,我们可以推断东坪和西坪村人在那里定居较早。村里的老年人说:“很久以前东坪和西坪只是张姓和任姓的人居住。”那么,胡姓、王姓和裴姓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让我们再翻开1991年12月宣化县人民政府编纂的《宣化县志》看看东坪和西坪周围的村落。王家湾村,在明朝以前起建,原名为“河南庄”,在明末清初因王姓居住较多,整个村庄又因为坐落在山湾处,故改为现名;温家窑村的历史记录十分清晰,在明代有温姓两户来此,在土崖打下窑洞,后成村落而定名;胡家庄村,在明初由山西胡姓人来此定居而取名;李家湾村,在明以前有李姓来此定居,渐成村落;胡家庄村,明以前建村,因为胡姓居住较多而命名胡家里,后简化为现名;塔院村,因为东坪村唐代清泉寺有五位方丈的墓塔建在那里而得名。据说当时墓塔高耸人云,四周围墙高大,整个塔群雄伟壮观,长年累月有人看守和清扫,到明代墓塔逐渐消散,而守塔的人留在那里代代生存,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那里缺水,人们逐渐西迁;刘家山村,在明以前有刘姓两户来到山上定居而取名;谢家湾村,在明初有山东姓谢的一户人家来此山湾定居而取名,1966年象光洞村五户,十四人迁人谢家湾村,扩大了村子规模;栗家湾村,在明初由山西姓栗的人来此山湾处定居,渐成村落而取名;史家沟村,在明初由姓史的人到此山沟处定居而取名,多年后姓史的人家无子,赘婿裴姓子嗣,从此裴氏延续发展到了今天,但史家沟村的名称一直未改。从东坪和西坪周围的各个村落我们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村落多数是在明朝前后起建?”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我四处打听,西坪村的长辈告诉我:胡氏的祖先来自胡家庄村,而胡家庄人是来自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下…… 2005年5月13日凌晨,我带着寻根问祖的目的来到著名的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遗址处。在明代遗民公布栏上我清楚地看到:在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明朝政府屡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在《山西省洪洞县县志》的古槐移民先祖姓氏表中,我仔细观察,发现当时移民中(按汉语拼音音节索引表为序),胡氏为3721人,孟氏为2100人,裴氏313人,任氏5241人,史氏5913人,栗氏68人,王氏51544人,张氏64123人。当我们认真阅读以上材料时,发现《山西省洪洞县县志》和《河北省宣化县县志》记载完全吻合。 小时候,爷爷奶奶经常讲,祖先来自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明朝年间,山西省洪洞县一带水草丰盛,人口过于密集,朝廷决定要向四周移民。官兵到村民家里抓人,村民把着门框不愿意移走,后来办差的官兵想了一招计策说:“到大槐树下的人不移走。”于是人们背着老人抱着孩子往树下跑,等人集中差不多了,官兵把集中树下的人用绳子绑着,马车拉着移向四方。在迁移的路上,有人说:“把我的手解开,我要撒尿!”直到现在“解手”这个词儿还在普遍应用。在成长过程中,我发现爷爷奶奶讲的那些“移民故事”是一代代人口传下来的。长大后我通过读书学习和实地考察,发现爷爷奶奶讲的是那样真实。 勤劳善良的先民啊!你们用坚强的意志战胜了历史战乱、自然灾害和人类疾病等,使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2005年5月6日 P2-4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