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吕思勉国史通论

吕思勉国史通论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21-07-01
开本: 其他 页数: 366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14.4(4.5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吕思勉国史通论 版权信息

  • ISBN:9787101152340
  • 条形码:9787101152340 ; 978-7-101-15234-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吕思勉国史通论 本书特色

1. 内含300多个小问题,快速解锁知识点。这是一本内含300多个知识点的大众普及读物,它能快速帮你解锁关于中华五千年历史的那些小困惑。2. 大师之作,精编精校。华东师范大学张耕华教授为吕思勉研究专家,将吕思勉先生的史论文字,按照通史的系统精心编排,构成一部简明的学史读本。3. “石破天惊”的新理论。书中有许多新颖的观点。例如,一般人都说秦始皇焚书坑儒,但是吕思勉先生说秦始皇并非不用儒家。又如,唐太宗一直以来都被捧得很高,可是吕思勉先生说他不过是个“中材”。4. 贴合现在快速阅读的习惯。章节段落编排紧扣吕思勉先生的大局观念、问题意识,而且各个小问题都不太长,非常贴合现在快速阅读的习惯。

吕思勉国史通论 内容简介

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呈现国学大师吕思勉的史论、史评精华,可以说是一部写给国人的历史通识课。全书既有对中国文化的总体性的论述,也有对具体史事、人物的评说。吕先生那些引古鉴今的论说,既在简要的论述中让人了解到深刻而真切的史识,也为读者思考、研究国史提供了丰富思考空间。

吕思勉国史通论 目录

前言
**章 史前时代:论大同之世
一 部落时代
二 世运之变
第二章 上古三代:论封建之世
一 夏商周之更迭
二 宗法与封建
三 古代的城与国
第三章 列国时代:春秋战国一大变
一 封建社会何以崩坏
二 古代的制度
三 王、君、臣、民之古义
四 先秦学术之缺点
第四章 秦代:帝政成功,君政废坠
一 秦是新进的野蛮国家
二 君政废坠是政治的退化
三 论秦史的真伪
第五章 两汉时代:治天下、安天下与让天下安
一 汉初君臣均是无赖
二 无为即放任
三 西汉盛世之真相
四 汉世非真崇儒
五 社会演进误入歧途
六 后汉国力远不如前汉
七 相权移于尚书为官制一大变
八 汉世学风止于纸上
第六章 三国时代:汉魏为民族盛衰之大界
一 统一之世何以走向分裂
二 三国人物之品鉴
三 三国史事之考辨
第七章 晋南北朝时代:内重与外重
一 中西历史走入相异之路
二 晋南朝何以不能恢复北土
三 陈武帝是君王中的真英雄
四 魏晋后的学术转向
第八章 隋唐五代:风俗侈靡之世
一 论隋唐制度
二 汉唐不可相提并论
三 唐朝诸帝均不过中材
四 唐之痼疾在宦官
五 隋唐制度之变迁
六 唐末之乱皆全社会所造之恶业
第九章 宋辽金元时代:文明民族何以见陵于野蛮民族
一 论宋之改革
二 论宋之官制与兵制
三 宋儒不宜做政治事业
四 民生穷苦古今一辙
五 征服与被征服
六 入侵民族治法各有不同
第十章 明清时代:治天下不可以有私心
一 明政治坏于废宰相
二 盛世与国民自助力
三 君主不代表人民的利益
四 西力东侵引发文化大变
五 唯豫兵于民可救兵制之弊
六 广田自荒*易招外侮
七 明清之际的思想变化
附录 读史须知
一 为学当去名利之念
二 借历史倡爱国亦有弊
三 学问在空间不在纸上
四 先读科学书,后读古书

展开全部

吕思勉国史通论 节选

西汉盛世之真相《史记·平准书》说:至今上即位数岁,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而乘字牝者摈而不得聚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后绌耻辱焉。当是之时,网疏而民富,役财骄溢,或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兼并总是行于民穷财尽之时的,果真人给家足,谁愿受人的兼并?又谁能兼并人?然则《史记》所述富庶的情形,到底是真的呢,假的呢?从前有人说所谓清朝盛时的富庶,全是骗人的。不然为什么当时的学者如汪中、张惠言等,据其自述未达之时,会穷苦到这步田地,难道这些学者都是骗人的么?我说两方面的话,都是真的。大抵什么时代都有个不受人注意的阶级,他就再困苦煞,大家还是不闻不见的。所谓政简刑清,所谓人给家足,都只是会开口的、受人注意的阶级,得些好处罢了。所以董仲舒说:“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又颛川泽之利,管山林之饶,荒淫越制逾侈以相高,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晁错也说:“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过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虐,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其有者半价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观此则《史记》所谓人给家足,是什么人,什么家,就很可以明白了,何怪其有兼并和被兼并的人呢?然则《汉书·刑法志》说:“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而将相皆旧功臣,少文多质,惩恶亡秦之政,论议务在宽厚,耻言人之过失。化行天下,告讦之俗易,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畜积岁增,户口寖息,风流笃厚,禁网疏阔。选张释之为廷尉,罪疑者予民,是以刑罚大省,至于断狱四百,有刑错之风。”这所谓禁网疏阔,就是《史记·平准书》所谓网疏;断狱四百,并非天下真没有犯罪的人,不过纵释弗诛罢了。所纵释的是何等样人,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历代的放任政策,其内容,是包含着无限的丑恶的。武帝用兵不经济秦始皇的用兵,已经很不经济,汉武帝更其专信几个椒房之亲,家无法度,以致总算起来,总是败北的时候多,胜利的时候少(细看《汉书·匈奴列传》可见。伐大宛这一役,尤其是用兵不经济的确证。汉朝用兵,所以结局总获胜利,是由于这时候中国和外国的国力,相差太远,并不是用兵的得法。这种用兵,结局虽获胜利,毕竟是以*大的劳费,得*小的效果的),就使胜利,也所得不偿所失。这种用兵,实在一无可取。中国大有可为的时代,就给这两个人弄糟了的。然而后世,反很多崇拜他、原谅他的人,可谓徼幸极了。汉去封建之世近,士大夫皆慷慨喜功名。以当时中国之国力,如得严明任法之主而用之,所立之功,虽十倍于汉武可也。汉武严而不明,任喜怒而不任法,置宿将而任椒房之亲;又任严酷之吏,以深文随其后;虽能摧匈奴,通西域,县朝鲜,平两越,开西南夷,实当时中国国力与四夷相去悬绝,有以致之。计其所失亡,中国转远过于夷狄,盖国力之浪费者多矣。汉武帝这个人……太“不经济”。他所做的事情,譬如“事四夷”“开漕渠”“徙贫民”,原也是做得的事。然而应当花一个钱的事,他做起来总得花到十个八个。而且绝不考察事情的先后缓急,按照财政情形次第举办。无论什么事情,总是想着就办,到钱不够了,却再想法子,所以弄得左支右绌。至于“封禅”“巡守”“营宫室”“求神仙”,就本是昏愦的事情。……文景以前,七十年的畜积,到此就扫地以尽,而且把社会上的经济,弄得扰乱异常。这都是汉武帝一个人的罪业。然而还有崇拜他的人。不过是迷信他的武功。我说:国家的武功,是国力扩张自然的结果,并非一二人所能为。以武帝时候中国的国力,傥使真得一个英明的君主,还不知道扩充到什么地步呢?“汉武式”的用兵,是实在无足崇拜的。武帝对外多出侈心汉武的武功为后人所称道,然在当时,有用兵的必要的,实则一匈奴。而汉武的用兵于匈奴,殊不得法。真所谓以*大的劳费,得*小的效果。其余诸地方,则都是出于侈心,并无为国为民之念。(一)西域之通,起于张骞的招致大月氏,原欲与之共攻匈奴,以节省中国的兵力财力,然自张骞还后,月氏之不能共攻匈奴,事已明白。招致之谋,便可放弃。谋通其余诸国,更无理由。(二)然《张骞传》说,“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而兵弱贵汉财务。“其北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则“可以赂遗设利朝”,“诚得而以义属之,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则非复原意,而动于侈心了。(三)*后的征大宛,则又动于意气。(四)而如本篇(编者按:即《汉书·西域传》赞)所述,好致奢侈之物,亦未尝非其一原因。这都是很无谓的。所以当时的文治派,无不加以反对,踊跃赞成的,都是有野心的武士浪人一流。或谓武帝之事四夷,一时虽劳费,从久远的立场上论,则实有为国家开疆拓土之功。此亦似是而非。真正的开拓,必以民族的淳化为前提,而民族的淳化,全系社会之力,好大喜功的开拓,实在无甚助力,即使有之,亦功不补罪。武帝专用椒房之亲秦皇、汉武,世多并称。其实始皇用兵,颇有为中国开疆土绝外患之意。其用人亦能持法,所任皆宿将(章太炎说)。至汉武则徒动于侈心,欲贵其椒房之亲耳,卫青和柔自媚,天下无称;霍去病少而侍中,贵不省士。所任如此,犹能累奏克捷,则以其兵固强,投之所向,无不如志也。汉武帝的用兵,是很不得法的,他不用功臣宿将,而专用卫青、霍去病等椒房之亲。纪律既不严明,对于军需,又不爱惜,以致士卒死伤很多,物质亦极浪费。如霍去病,《史记》称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用兵,“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事多类此”。卫青、霍去病大出塞的一役,汉马死者至十余万匹,从此以马少,就不能大举。李广利再征大宛时,兵出敦煌的六万人,私人自愿从军的,还不在其内,马三万匹,回来时,进玉门关的只有一万多人,马一千多匹。史家说这一次并不乏食,战死的也不多,所以死亡如此之多,全由将吏不爱士卒之故。可见用人不守成法之害。只因中国和匈奴,国力相去悬绝,所以终能得到胜利。然此乃国力的胜利,并非战略的胜利。至于其通西域,则更是动于侈心。他的初意,是听说月氏为匈奴所破,逃到今阿母河滨,要想报匈奴的仇,苦于无人和他合力,乃派张骞出使。张骞回来后,知道月氏已得沃土,无报仇之心,其目的已不能达到了。但武帝因此而知西域的广大,以为招致了他们来朝贡,实为自古所未有,于是动于侈心,要想招致西域各国。汉世尚武之风西汉所行的,是民兵之制。人民都有当兵的义务。……秦朝和西汉时代,有一种特色,就是“这时候,去古未远,人民尚武的性质还在,无论什么人,发出去都是强兵”。(巴蜀等一两处地方是例外。)所以秦朝的用兵,不论骊山的役徒,闾左的百姓,都发出去战守;汉朝也有所谓“七科谪”(张娄曰:吏有罪一,亡命二,赘婿三,贾人四,故有市籍五,父母有市籍六,大父母有市籍七。见《汉书·武帝纪注》)、“弛刑”、“罪人”、“恶少年”、“勇敢”、“奔命”、“伉健”……这都是未经训练的人。然而发出去,往往战胜攻取。将帅里头,也极多慷慨效命的人。(譬如后汉的班超,又如前汉的李陵,以步卒绝漠,这是历史上只有这一次的事情。)有这种民气和民力,傥使真能利用,中国的国力实在可以扩张到无限。偏遇着秦始皇、汉武帝两个人,把民力财力大半消耗在奢侈淫欲的一方面。汉世所用之兵出于民兵以外。用此等兵日多,则民兵之用日少,而人民右武好斗之习日以衰矣。当是时,贾人、赘婿、刑徒、谪吏惟所用之,无不如志。以卫青之柔懦,霍去病之骄恣,犹能绝汉以立大功,岂有他哉!其众强也,举国皆兵之流风余烈亦可见矣。李陵提步卒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弭虎口,横挑强胡,诇之往史,莫之能再,汉之负陵则深矣。而陇西士大夫犹以李氏为愧,路博德羞为陵后,而不闻有羞与卫、霍、贰师伍者。距封建之世近,民尊君亲上之心亦非后世所逮也。使汉武能以法任人,善用其众,国威之遐畅岂值如两汉之已事哉!汉对西域控制不可高估循名责实,是一件*紧要的事情,不论什么事情,不察其实,总是要吃亏的。……东西洋的交通,自古以来,即有海陆两道,在近代新航路发现以前,中西文化的交流,由陆道者实较多。……中西文化的交流,新疆自然是*大的孔道。以政治论,中国似乎自汉以后,总控制着新疆,其实西方人在东方政治上活跃者亦不少,不过不大受人注意罢了。……中国人每自夸其同化异族能力之强,其实此语亦嫌笼统,中国人所同化的异族固多,被异族同化的,亦何尝没有?朝鲜、越南,在中国统治之下都颇久,中国何尝能将其民族同化?这亦不是说中国人没有能力。中国人同化异族之力,确是相当大的。然人总是人,其能力之大,总有一个限度。西域的政治,被中国控制逾二千年,然汉人在其地仍系少数民族,其地之文化,仍属于突厥伊斯兰之一圈,此自有其客观的原因,无足为怪。然至今日,则客观的条件,渐渐变了。所以在今日,正是中国文化向新疆推进的好机会。不过当以推进文化为主,不可再以新班超等主义,视政治之力为万能。而要推进自己的文化,并当先认识他人的文化,明白其真相,承认其价值,不可盲目的抱着一种优越感,而反陷于无知而已。

吕思勉国史通论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 —1957),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等。江苏武进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史学名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其治学涉及史学、文学、经学、文字学、文化思想、民族学等多个领域。其著述规模恢宏,博通周赡,既注重考据,又能融会贯通,素为学术界所推重,对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而巨大的贡献。张耕华,1952年生,浙江鄞县人。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史学理论、史学史和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来致力于吕思勉遗著等的整理工作,已编辑出版吕思勉文集《为学十六法》《吕思勉讲中国史》等十余种。主要著作有《人类的祥瑞——吕思勉传》《史学大师——吕思勉》《历史哲学引论》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