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历史的疤痕

历史的疤痕

出版社: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290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5.7(4.3折) 定价  ¥59.8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历史的疤痕 版权信息

  • ISBN:9787531738213
  • 条形码:9787531738213 ; 978-7-5317-3821-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历史的疤痕 本书特色

《历史的疤痕》介绍了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些不可思议甚至是荒唐的事件、风俗,了解这些有助于读者从不同的层面认识历史,并逐渐还原出历史的全貌。历史犹如古树,在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它也会结下刺眼但真实的疤痕。

历史的疤痕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中国历有悖于常理的荒唐事,分为四编梳理和记叙,主要内括:黄沙下的悲鸣——细数权力更迭下的人生起落、醉生梦死间的挣扎——那些穷奢极欲的荒唐事等。

历史的疤痕 目录

**编 黄沙下的悲鸣——细数权力更选下的人生起落
**章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底蕴深厚的三千烦恼丝
剃,还是不剃?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宁愿留忠发,不肯剃奸头
想揭竿?还是从头发说起
剪不去的心中的辫子
第二章 战争里的罪与罚
四十万军队血染
扬州十日与嘉定三屠
零落成泥的女人花
第三章 文字狱
名震一时的乌台诗案
有明一代的冤假文狱
恐怖的清朝文宇狱
第四章 无所不用的酷刑
酷刑的历史
古代的七大酷刑
第二编 醉生梦死间的挣扎——那些穷奢极欲的荒唐事
第五章 不老的传说——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
始皇帝的长生梦
将长行到底
寻仙问道,晚节不保
床榻之上的未遂谋杀
炼金炉里的奥妙
第六章 妻妾成群的男人们
略显神秘的妻妾制度
雨露均沾的房事安排
“文君夜奔”与“纳妾未遂”
无奈纳妾与难言之“痒”
第七章 纵是须眉也妩媚
蓝颜柔情亦如水
那些坐拥美男的女皇、皇后们
第三编 叹一声情为何物——且看古人为爱痴狂
第八章 那些婚嫁里的荒唐事
权力斗争下的姻亲
被视为累赘的童养媳
弃妇与婆婆的那点事
第九章 菜户与对食——冷清宫闱里的畸形互暖
太监,畸形制度与心理下的可怜可悲之人
宣官对性的欲求
对食与“菜户夫妻”
第十章 温柔乡里的柔媚酥骨
历的“国营”妓院
那些留名的青楼女
颇为有名的青楼风流客
第十一章 情欲涡里的化外之人
免得僧推月下门
文雅诗客亦风流
不爱少年爱僧侣
第四编 命不由己却由天——自然崇拜下的寂签
第十二章 的魅力
天上的星星有话说
源远流长的风水文化
巫蛊秘术
阴阳术士的智慧
第十三章 陪葬与殉葬——死后世界亦喧嚣
残忍的活人殉葬
骇人听闻的殉葬手段
沉寂在地下的瑰丽宝藏
展开全部

历史的疤痕 节选

**章 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乾隆三十年(1765年),35岁的洪大容随朝鲜使节团出使清帝国,到达北京后,照例在正月初一盛装去朝拜皇帝。朝拜之后,走出午门,有很多好奇的人围上来。这时,“有两官人亦具披肩品帽戴数珠,观良久不去”,洪大容觉得很诧异,便上前询问:“老爷熟看我们何意?”两人笑容可掬地回答:“看贵国人物与衣冠。”洪大容追问道:“我们衣冠比老爷如何?”两人都笑而不答。 据洪大容事后记载,这两个人是翰林检讨官,一个叫吴湘,一个叫彭冠。此二人围观的朝鲜衣物,其实就是被清朝灭掉的明朝衣冠。到北京的时候,这些朝鲜使节团成了清帝国首都的一道异样风景,不止这两个翰林检讨,另一个李姓太常寺少卿也曾经来问:“贵处衣服是遵何代之制?”而另一个叫周应文的读书人更好奇地问:“贵处衣冠可是箕子遗制否?”显然,清帝国的文化人对于这种本来属于汉族的衣冠已经不太熟悉了,对它们充满了好奇。 其实稍早的时候,经历过明清之际那一场天崩地裂的老人是记得这种旧朝衣冠的,这就是旧朝大明的衣冠。对于曾经沧海桑田的人来说,被迫改易服色,可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那时还是顺治六年(1649年),也就是明朝刚刚灭亡五六年的时候,尽管南明朝廷还在南方挣扎,朝鲜还在东边坚持沿用崇祯年号,可汉人却已经不得不改易发服,以至若干年后朝鲜使者来朝,国人却已然忘却了自己民族的服装与发式,足见当年剃发令影响之深远。 底蕴深厚的三千烦恼丝 历史上*早关于头发的记载来自商汤。《书传》记载,汤伐桀之后,大旱七年,史卜日:“当以人为祷。”汤便把自己的头发、指甲作祭品,也算是为万人请命,于是天降甘霖,方数千里。在这里,汤其实用头发替代了自身。华夏民族在远古时期就认为,头发可以代表人的整体,汤以牺牲自我而求雨,体现了很高的境界。 商代男子发式以梳辫发为主。从形象资料来看,这个时期的男子辫发样式较多,有总发至顶,编成一个辫子,垂至脑后的;有左右两侧梳辫,辫梢卷曲,下垂至肩的;有将发编成辫子盘绕于顶的,等等。 提到商的发式,又不得不提笄。笄是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就有的发饰,如骨笄、蚌笄、玉笄、铜笄等,用来固定发髻。周代男女都用笄,笄的用途除固定发髻外,也用来固定冠帽。古时的帽大可以盖住头部,但冠小只能盖住发髻,所以戴冠必须用双笄从左右两侧插进发髻加以固定。固定冠帽的笄称为“衡笄”,周代设“追师”一官进行管理。衡笄插进冠帽固定于发髻之后,还要从左右两笄端用丝带拉到颌下拴住。从周代起,女子年满十五岁便算成人,许嫁,谓之及笄。如果没有许嫁,到二十岁时也要举行笄礼,由一个妇人给及龄女子梳一个发髻,插上一支笄,礼后再取下。 随着中华文明的演进,头发被赋予了更多特殊的含义。《孝经》的一句话*为人所熟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华夏儿女除了出生时剃一次胎毛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几乎终生不再剪发。不剪发,但需勤洗发,而且“五日一沐”,故有周公“握发吐哺”的精彩篇章。周公摄政时,既日理万机,又礼贤下士,洗头居然要“一沐三握发”,频频被来访的客人打断。 头发如此显眼,便成了古时人们互相辨认的重要标志。春秋时期,楚平王悬赏捉拿伍子胥,并画了人像,挂在各地城门口。伍子胥白天躲藏,夜晚赶路,来到吴楚两国交界的昭关。因为官吏盘查得紧,伍子胥一连几宿睡不着觉,愁白了头发,竞使守关役卒辨认不出,侥幸逃脱,典型的坏事变了好事。 头发的妙用在一代奸雄曹操那儿更是得到了充分发挥。曹操讨伐张绣,正值麦熟季节,乃颁布军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岂料他自己的坐骑却踩坏一大片麦田。戏剧性的一幕上演了,曹操闹着自杀,被劝阻后,来了一个“割发权代首”。这在当时可不算“作秀”,而是相当严肃的自我惩罚。如上述所言,头发“受之父母”,“全而生之,当全而归之”,所以中国古代曾有“髡刑”,强行剃去人的头发,这是对人精神和人格的一种蹂躏。 头发不仅被政治家所用,也为读书人所用。汉朝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用功,经常通宵熬夜,为防止瞌睡虫来袭,就干脆将头发用绳子系在屋梁上。这便是《汉书》所记“头悬梁”的故事。而读书人一旦注意上头发,便激发出无限诗情——面对安史之乱,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才四十多岁,就头发稀疏,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就是他的写实。苏东坡虽然仕途不顺,日子却一直过得比较洒脱,但贬官黄州、游历赤壁之际,瞻思周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建功立业,也不禁感慨自己“早生华发”。同样抑郁的李白,更将头发的写意发挥到极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要知道太白笔下的庐山瀑布不过“三千尺”,长达三千丈的白发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男人如此,女人则更甚。深宫妃子,青丝争宠有传统;为人母者,为儿卖发得孝心。在头发的传奇中,巾帼自古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