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作者:梁启超 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04-01
开本: 32开 页数: 500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9.0(6.2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版权信息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学生,90后、00后★1920年代,梁启超倾注全部热情的三十场讲演:关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成长。 ★70后梁启超越过80后“新青年”,对90后、00后“新新青年”说: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 ★当时深受其影响的“新新青年”有:梁漱溟、钱穆、贺麟、唐君毅、周恩来、梁实秋、徐志摩、张荫麟、周传儒、吴其昌、陆侃如、刘节…… ★精校整理,并加前言、导读、题解、简注。 ★梳理脉络,详解背景,深度关联历史与当下。 “近来国中青年界很习闻的一句话,就是‘智识饥荒’,却不晓得还有一个顶要紧的‘精神饥荒’在那边。中国这种饥荒,都闹到极点,但是只要我们知道饥荒所在,自可想方法来补救;现在精神饥荒,闹到如此,而人多不自知,岂非危险?” “一般教导者,也不注意在这方面提倡,只天天设法怎样将知识去装青年的脑袋子,不知道精神生活完全而后多的知识才是有用。苟无精神生活的人,为社会计,为个人计,都是知识少装一点为好。因为无精神生活的人,知识愈多,痛苦愈甚,作歹事的本领也增多。” “盖人苟无安身立命之具,生活便无所指归,生理、心理并呈病态。……故谓精神生活不全,为社会,为个人,都是知识少点的为好。因此我可以说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内容简介

  1920年代,梁启超倾注全部热情的三十场讲演:关于教育的出路,和青年的成长。这些问题依然是我们现在关注的焦点,梁启超的声音跨越了一百年,如今听来格外温暖、振聋发聩。 本书全面收集梁启超关于教育和青年主题的讲演稿,时间跨度为1914年至1927年,共30篇,附录一篇。精校整理,并加前言、导读、题解、简注。梳理脉络,详解背景,深度关联历史与当下。 梁启超讲演前经常不写讲稿,讲演辞多由听讲者记录而成。有传说他在打麻将时起腹稿,王森然记载: 学界常请梁先生讲演,而事到眼前,绝不作预备,而是“红中白板”声如故,同座代为着急,而先生笑曰:“予正利用博戏时间,起腹稿耳。”故每赌必输,或有劝止者,先生曰:“骨牌足以启予智窦,手一抚之,思潮汩汩来,较寻常苦索,难易悬殊,屡验屡效,已成习惯。”闻者粲然而笑。此虽是趣闻,但梁启超的才华可见一斑,所以讲演才有迷人的魅力和神奇的效果。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目录

代前言: 哀鸾孤桐上,清音透百年/刘海滨


导读


1.知命尽性——1914年6月21日在孔教会之讲演


2.君子之养成——1914年11月5日在清华学校演说词


3.我们向蔡松坡先生学什么——1916年12月14日在蔡锷先生追悼会场演说词


4.以自觉心开拓命运——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南洋公学之演说词


5.人格之养成——1916年12月15日在上海青年会之演词


6.良能增进之教育——1916年12月21日在江苏教育总会之演说


7.学生自修之三大要义——1917年1月10日在清华学校之演说


8.读书莫以做官为志——1917年1月15日在北京各学校欢迎会之演说


9.学生之自觉心及其修养方法——1917年1月在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演说词


10.一己之人格立,国家方有希望——1917年1月31日在南开学校演说词


11.“知不可为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1921年12月21日北京哲学社公开讲演


12.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1922年4月10日在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讲演


13.教育家的自家田地——1922年8月5日为东南大学暑期学校学员讲演


14.学问之趣味——1922年8月6日在东南大学为暑期学校学员讲演


15.美术与生活——1922年8月12日在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讲演


16.敬业与乐业——1922年8月14日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讲演


17.什么是新文化——1922年8月31日在长沙**中学


18.为学与做人——1922年12月27日为苏州学生联合会公开讲演


19.教育应用的道德公准——1922年在南京金陵大学讲演


20.治国学的两条大路——1923年1月9日为东大国学研究演讲


21.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1923年1月13日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22.怎样的涵养品格和磨练智慧——1924年6月在清华学校讲演


23.政治家之修养——1925年12月为清华大学政治学研究会所作讲演


24.创造新学风——1926年11月清华研究院茶话会演说辞


25.蔡松坡与袁世凯——1926年12月25日在清华大礼堂讲演


26.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1926年12月在北京学术讲演会及清华学校讲稿


27.陆王学派与青年修养——1927年2月5日在司法储才馆讲演


28.学问的趣味与趣味的学问——1927年3月5日在司法储才馆讲演


29.知命与努力——1927年5月22日在华北大学讲演


30.*后的谈话——1927年初夏与清华研究院学生同游北海


31.附录:读书法讲义——1927年为商务印书馆函授学社国语科所作


展开全部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节选

  为学与做人 1922年为苏州学生联合会讲演 讲到学校里的教育吗,第二层的情育、第三层的意育,可以说完全没有,剩下的只有**层的知育。就算知育罢,又只有所谓常识和学识,至于我所讲的总体智慧,靠来养成根本判断力的,却是一点儿也没有。这种“贩卖智识杂货店”的教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栗。现在这种教育,一时又改革不来,我们可爱的青年,除了他更没有可以受教育的地方。诸君啊!你到底还要做人不要,你要知道危险呀!非你自己抖擞精神,想方法自救,没有人能救你呀! 诸君啊!你千万别要以为得些断片的智识,就算是有学问呀。我老实不客气告诉你罢,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你不信吗?试想想全国人所唾骂的卖国贼某人某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试想想全国人所痛恨的官僚政客——专门助军阀作恶、鱼肉良民的人,是有智识的呀,还是没有智识的呢?诸君须知道啊!这些人当十几年前在学校的时代,意气横厉,天真烂漫,何尝不和诸君一样,为什么就会堕落到这样田地呀?屈原说的:“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岂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天下*伤心的事,莫过于看着一群好好的青年,一步一步的往坏路上走。诸君猛醒啊!现在你所厌所恨的人,就是你前车之鉴了。 为学的首要,是救精神饥荒 现在中国的学校,简直可说是贩卖知识的杂货店,文、哲、工、商,各有经理,一般来求学的,也完全以顾客自命。固然欧美也同坐此病,不过病的深浅,略有不同。我以为长此以往,一定会发生不好的现象。中国现今政治上的窳败,何尝不是前二十年教育不良的结果?……我们看得很清楚,今后的世界决非美国式的教育所能域领,现在多数美国的青年,而且是好的青年,所作何事?不过是一生到死,急急忙忙的,不任一件事放过,忙进学校、忙上课、忙考试、忙升学、忙毕业、忙得文凭、忙谋事、忙花钱、忙快乐、忙恋爱、忙结婚、忙养儿女,还有*后一忙——忙死。……现在全世界的青年,都因此无限的凄惶失望,知识愈多,沉闷愈苦,中国的青年,尤为利害。因为政治社会不安宁,家国之累,较他人为甚,环顾宇内,精神无可寄托。……所以他们一般有先见的人,都在遑遑求所以疗治之法。我们把这看了,那么,虽说我们在学校应求西学,而取舍自当有择,若是不问好歹,无条件的移植过来,岂非人家饮鸩,你也随着服毒,可怜可笑孰甚? 读书法讲义 一、我们生在这种混浊社会中,外界的诱惑和压迫如此其厉害,怎么样才能保持我的人格,不与流俗同化? 二、人生总不免有忧患痛苦的时候,这种境遇轮到头上,怎么样才能得精神上的安慰,不致颓丧? 三、我们要做成一种事业或学问,中间一定经过许多曲折困难,怎么样才能令神志清明精力继续? 这三项我认为修养*要关头,必须通过,做个人才竖得起。这种修养,要靠实际上遇事磨练,自无待言。但平日没有一点预备工夫,事到临头,又从那里应用起?平日工夫不外两种:一是良师益友的提撕督责,二是前言往行的鞭辟浸淫。良师益友,可遇不可求;前言往行,存在书册上,俯拾即是。读书之对于修养上*大功用*大利便就在此。 *后的谈话 现在时事糟到这样,难道是缺乏智识才能的缘故么?老实说,甚么坏事情,不是智识才能分子做出来的?现在一般人,根本就不相信道德的存在,而且想把他留下的残余,根本去铲除。 我们一回头,看数十年前,曾文正公那般人的修养。他们看见当时的社会也坏极了,他们一面自己严厉的约束自己,不跟恶社会跑,而同时就以这一点来朋友间互相勉厉,天天这样琢磨着。可以从他们往来的书札中考见。一见面,一动笔,所用以切磋、观摩、规劝者,老是这么样坚忍,这么样忠实,这么样吃苦,有恒,负责任……这一些话。这些话看起来是很普通的,而他们就只用这些普通话来训炼自己。不怕难,不偷巧,*先从自己做起,立个标准,扩充下去,渐次声应气求,扩充到一班朋友,久而久之,便造成一种风气。到时局不可收拾的时候,就只好让他们这班人出来收拾了。所以曾、胡、江、罗,一般书呆子,居然被他们做了这样伟大的事业,而后来咸丰以后风气,居然被他们改变了,造成了他们做书呆子时候的理想道德社会了。可惜江公、罗公,早死一点,不久胡公也死了,单剩曾文正公,晚年精力也衰了。继曾文正公者,是李文忠公。他就根本不用曾、胡、罗诸人的“道德改造”政策,而换了他的“功利改造”政策。他的智力才能,确比曾文正公强;他专奖厉一班只有才能、不讲道德的人物。继他而起的,是袁项城,那就变本加厉,明目张胆的专提拔一种无人格的政客作他的爪牙,天下事就大糟而特糟了。顾亭林《日知录》批评东汉的名节,数百年养成不足,被曹操一人破坏之而有余,正是同出一辙呀! 我们试看曾文公等,当时是甚么样修养的,是这样的么?他们所修养的条件是什么样克己,什么样处事,什么样改变风气……先从个人,朋友,少数人做起,诚诚恳恳,脚踏实地的一步一步做去,一毫不许放松。我们读曾氏的《原才》,便可见了。风气虽坏,自己先改造自己,以次改造我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找到一个是一个,这样继续不断的努力下去,必然有相当的成功。假定曾文正、胡文忠迟死数十年,也许他们的成功是永久了;假定李文忠、袁项城也走这一条路,也许直到现在还能见这种风气呢!

新书--致“新新青年”的三十场讲演(精装) 作者简介

  梁启超,近代著名思想家、学者、作家、政治活动家。与康有为一起主导了戊戌变法,名满天下;其文字不论内容属于政论还是文化教育,均脍炙人口,万人传颂。在很多学术领域均有开创之功,并创获甚丰。其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修身之学浸润很深,后期致力于提倡以传统的修身之学充实国民教育。 彭树欣,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梁启超思想及儒学研究,出版有专著《古代人生哲学在晚清民国的生存状况——以梁启超为中心》,整理评注《梁启超修身三书》《我们今天怎样做父亲:梁启超谈家庭教育》。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