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出版社: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0-01
开本: 24cm 页数: 305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49.6(7.3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7622647
  • 条形码:9787567622647 ; 978-7-5676-226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内在关联,相辅相成。现有的研究成果集中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途径、进程、规律、成就、经验、教训及其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等学理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实证研究主要侧重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历史研究成果较少。  为了深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研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从中国共产党创立开始系统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导言 ;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国民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目录

导言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体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化”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起点

**章 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引导知识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
二、“主义之争”与马克思主义在知识界的传播
三、**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与马克思主义的灌输
四、农民和妇女运动的兴起与马克思主义的介入
五、党内马克思主义的普及教育

第二章 国民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国共合作的形成与马克思主义在国民党中的介绍
二、工人运动的复兴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植根
三、农民运动的开展与马克思主义在农民中的播种
四、反对国民党右派的斗争与马克思主义在党内外的阐释
五、国民会议运动与党的主张在国民中的扩大
六、北伐战争与新三民主义在工农运动中的运用
七、反右倾机会主义与新民主主义基本思想在党内的萌生

第三章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扎根
二、中共六大路线在全党的贯彻
三、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在党和红军中的生长
四、白区工作的曲折与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的继续传播
五、左翼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文艺界的延伸
六、红军长征与马克思主义的沿途撒播
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党的确立和落实
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在争取地方实力派中的尝试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抗日动员与党的抗日主张在民众中的宣传
二、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思想在八路军、新四军中的贯彻
三、持久战思想在全国的传播
四、抗战、团结、进步口号在反顽斗争中的传达
五、抗日根据地的思想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的普及
六、延安整风与全党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
七、民主宪政运动与党的抗战建国主张的伸展

第五章 解放战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一、争取和平民主建设主张在解放区的传达
二、中共和平建国主张在国统区的宣传
三、新式整军运动与新民主主义纲领在人民军队中的贯彻
四、第二条战线的开辟与新民主主义在国统区的传播
五、土地改革新政在解放区的实践
六、战略反攻与新民主主义政策在城市的落脚
七、人民共和国方案在社会各界的阐释和认同

结束语
一、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作用
二、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
三、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深刻教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节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从1924年10月到1925年上半年,在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共同号召与推动下,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规模巨大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国民会议运动。1924年5月,北洋军阀政府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下,同苏联正式签订《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和《中俄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协定规定两国恢复外交关系,但它否定了帝国主义俄国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人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对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产生了积极的影响。6月28日,上海闸北区市民发出庆祝中苏协定的通电,强烈要求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随后,全国很多地方都召开了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群众运动。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同国民会议运动汇合成一个革命的小高潮。  面对复杂多变的革命形势,中国共产党随即提出了召开国民会议解决国是问题的政治主张。1923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其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中明确指出:“北京之国会已成为封建军阀的傀儡,国民已否认其代表资格,只有国民会议才真能代表国民,才够能制定宪法,才能够建立新政府统一中国”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这个主张,逐渐被孙中山所代表的革命民主派和全国各界人民广泛接受,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巨大的政治运动。只是当时国民党尚未接受这一主张,其他社会团体也没有把过多的注意力转到国民会议上来,因而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没有在全国引起重大反响。1924年10月,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之后北方政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国人民强烈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制定宪法,建立民主共和政权。在革命潮流的影响下,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提出“召集国民会议,以谋中国之统一于建设”。为了促进国民会议的召开,孙中山还在北上途中陆续派出多名宣传员代表他到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绥远、直隶、山东、河南、江西等地宣传召开国民会议的意义,动员各界民众支持召开国民会议。  为了把革命影响扩大到全国,中国共产党坚决支持孙中山北上和他的一系列正确主张。1924年11月12日,蔡和森发表题为《欢迎孙中山先生离粤来沪》,表示欢迎孙中山北上。他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抛弃僻处一隅的政权,而从事于全国革命的工作——宣传与组织——之进行,吾人对于中山先生久已有此提议;现在中山先生离粤来沪已成事实,吾人根据这种重大的意义,应当表示充分的欢迎!”①l924年11月19日,中共中央发表第四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指出:解决目前局势的办法“不是各省军阀的和平会议或国是会议,也不是几头元老的善后会议,乃是本党去年北京政变时所主张的及中国国民党现在所号召的国民会议。只有这种国民会议才可望解决中国政治问题;因为他是由人民团体直接选出,能够代表人民的意思与权能”②。中国共产党不仅赞成尽快在北京召集国民会议预备会议,而且在对时局主张中还提出了“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收回海关”“废止治安警察条例及罢工刑律,保障人民集会、结社、出版、言论、罢工之无限制的自由权”“规定*高限度的租额,取消田赋正额以外的附加捐及陋规”“八小时工作制”③等13项要求,作为中国共产党对临时国民政府和国民会议的*低限度的要求。  当时,中共机关刊物《向导》,曾对党的国民会议主张作了如下解释:“据中国共产党素来之根本主张,要真解决中国问题,只有实行彻底的国民革命,就是根本消灭一切帝国主义和一切军阀,建设革命的国民政府,此外绝无他途。不过在目前国民革命的预备工作还很不充分,彻底的国民革命在目前实际上尚不可能,同时*反动的直派军阀受了一个大打击,而反直派的军阀暂时又想装点假门面,卖好于国民;他方面各帝国主义的政策,又在互相冲突,互相对抗之中。……在此种情形之下,颇有召集国民会议解决中国时局之可能。因此,中国共产党赞成国民党所召开之国民会议”④。这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都主张召开国民会议,虽然出发点不尽相同,但在反帝反军阀和争取人民民主自由的政治目标上是相同的。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作者简介

  高正礼,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省马克思主义学会副会长、政治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论争》等著作,曾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党的文献》《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报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项目1项、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文社科项目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奖励6项。    孙前梅,安徽工程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持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全国陈云思想生平研究会等科研项目,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科学社会主义》《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李文婷,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持并参与多项省部级人文社科项目研究,发表论文10余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