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作者:陈来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61.6(7.0折) 定价  ¥8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版权信息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本书特色

王阳明是明朝才兼文武、奇志大勇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令他名垂青史的却是他在理学上的贡献。本书对王阳明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王阳明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在王阳明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是哲学研究的经典之作。全书把哲学史研究、比较哲学研究、文化问题研究和文献史料研究合为一体,对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内容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并对其哲学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力图呈现出哲学的基本性格和整体面貌。本书作为系统研究哲学的专著,思境恢弘,学理精审,史料详尽,在哲学思想研究的各个重大问题上都提出了新的分析和诠释,充分体现了作者在思想把握上的理论造诣和文献把握上的学术功力,代表了当代阳明学研究的高端水平。本书虽集中在哲学的研究,但其解决的问题和研究方法,对整个阳明学、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典哲学的研究皆具有普遍的示范意义。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目录

目录

**章绪言/1

一有我与无我/3

二戒慎与和乐/8

三理性与存在/11

第二章心与理/18

一心即理说的提出/18

二心即理说的内涵/22

1 定理与至善/222 道德法则与道德对象/233 心与礼/254 心外
无理/275 主宰、知觉、条理/28

三心即理说的诠释/31

四心即理说的矛盾/37

第三章心与物/43

一心与意/43

二意与事/46

三心与物/51

四心物同体/56

第四章心与性/60

一未发与已发/60

二心之本体/68

1 至善者心之本体/68
2 心之本体即是天理/69
3 诚是心之本体/70
4 知是心之本体/71
5 乐是心之本体/72
6 定是心之本体/73
7 恶者失其本体/74

三心与性/75

1 心之本体即是性/76
2 心即性/77
3 性、天、命/78
4 性与气/81
5 性之善恶/84

第五章知与行/86

一知行合一的内容/86

1 知行本体/86
2 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以谓知/90
3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91
4 知是行之主意,行是知之工夫/93
5 知之真笃即是行,行之明察即是知/94
6 未有学而不行者,不行不可以为学/96

二知行合一的宗旨与工夫/97

1 知行合一的宗旨/97
2 对知行合一的批评/100
3 致良知与知行合一/102
4 知行合一的工夫/104

三知行合一的分析/105

第六章诚意与格物/109

一《大学》古本与古本序/110

二诚意/116

三格物与格心/121

四格物之辩/124

1 与湛甘泉论格物/124
2 与罗整庵释格物/131
3 与顾东桥辩格物/137

五《大学问》的格物说/139

第七章良知与致良知/148

一致良知说的提出/149

二良知/154

1 良知即是非之心/154
2 良知与意念/155
3 良知与独知/158
4 良知是谓圣/159
5 良知即天理/161
6 良知与明德/162
7 良知与自慊/163

三致良知/165

1 致良知之至极义/165
2 致良知之实行义/167
3 良知与见闻/169

四从格物到致知/172


第八章有与无/179

一天泉证道/180

二无善无恶/189

三心体与性体/198

四儒与佛/202

五有与无/207

六严滩问答/213

第九章境界/218

一有无之境/218

二无我为本/224

1 自得与无我/224
2 敬畏与洒落/226
3 不动与无累/229

三狂者胸次/234

四与物同体/239

1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240
2 有我之境/245
3 仁与爱/249

第十章工夫/256

一工夫之内外本末/256

1 为己与克己/256
2 心学与心法/258
3 德性与问学/260
4 博文与约礼/262
5 惟精与惟一/263
6 吾心与六经/264
7 成色与分两/267
8 主意与工夫/269

二工夫之有无动静/272

1 事上磨炼与静坐/272
2 戒慎恐惧与何思何虑/275
3 必有事焉与勿忘勿助/282
4 集义与不动心/285
5 动与静/287
6 存心与定气/290

第十一章结语/294

一早年历程/295

二中岁教法/300

三晚年化境/303

四身后流变/305

第十二章附考/311

一《年谱》笺证/311

1 成化二十二年丙午,阳明15岁/311
2 弘治五年壬子,阳明21岁/312
3 弘治十三年庚申,阳明29岁/313
4 弘治十四年辛酉,阳明30岁/314
5 弘治十五年壬戌,阳明31岁/314
6 弘治十七年甲子,阳明33岁/315
7 正德元年丙寅,阳明35岁/315
8 正德二年丁卯,阳明36岁/316
9 正德五年庚午,阳明39岁/318
10 正德七年壬申,阳明41岁/318
11 正德九年甲戌,阳明43岁/318
12 正德十年乙亥,阳明44岁/318
13 正德十二年丁丑,阳明46岁/319
14 正德十三年戊寅,阳明47岁/322
15 正德十四年己卯,阳明48
展开全部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节选

  当阳明用诚、乐、定规定心之本体的时候,这些范畴显然是指本然的心境或心的本然状态,而不是指心的内在本质。因此,诚、乐、定只能用以表征“心”,而不能用来表征“性”。因此上节所述阳明对心之本体的说法,都不能换位为传统意义的作为本质概念的“性”。在阳明哲学中,心之本体虽然是“本体”,但既然叫做本心,就仍然保有心的性格;心之本体作为“能视听言动”的,仍有“灵”的性格,就是说本心至少逻辑上有思维的功能,而“性”的规定无论如何也不包括这一点。心之本体可以是明觉、良知,就是说它可以有知觉的功能,可以直接现实为“见父知孝”、“见兄知弟”。当一切私欲去除净尽之后,心之本体就朗现为全部意识。用理学的话来说,在这些方面,心之本体是可以为“已发”的,而“性”在传统的理解中,作为本质的范畴,只能是作为自身不呈现的未发,无论如何是不能变为已发的。 由此我们可知,从象山到阳明,心学中的“本心”或“心之本体”的概念是不能等同于本质主义者(essentialist)如朱子哲学意义上的“性”的概念的。所以,当阳明说心之本体即是性的时候,并不表示他把心之本体理解为朱子哲学的性。比较合乎逻辑的是,他所说的“性”,就是心之本体,而不是古典的人性观念或宋儒的性理观念。 2.心即性 《传习录》上载:“晦庵先生日:‘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此说如何?日:心即性,性即理,下一与字,未免为二,此在学者善观之”(《全书》一,第42页)。“心即性”就形式而言,显然不是一个普遍有效的命题。正如在心与理的问题上指出过的,在“耳目之知视听”的知觉意义上,即使是陆王,也不能认为心就是理。为此朱子曾用“作用是性”指责以心为理的思想,即把一切意识作用混同于道德法则(天理)。

博雅英华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 作者简介

  陈来,198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研究生毕业,1986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1990年起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任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会氏、中华朱子学会会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等。已出版学术专著二十余种。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

    没得挑,我强力推荐陈来的中国哲学研究,十分透彻。

    2024/3/14 23:11:07
    读者:******(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