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作者:成连虎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7-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23.3(3.9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46.6(7.9折)定价  ¥5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0892547
  • 条形码:9787510892547 ; 978-7-5108-9254-7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本书特色

报刊业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诞生、发展起来的。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十分明显的时空特征,这种时空特征也是其传播效果得以发挥的前提;同时,报刊具有整合时间和空间的能力,这种对时空的重构赋予了它强大的改变社会的功能。本书详尽研究、探索了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内容简介

本书拟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开展我国近代报刊业研究。本书共分为五章。**章主要介绍报刊业出版地的时空迁移情况及其动因。第二章主要介绍近代报刊业在晚清两种不同类型城市的分布情况。第三章主要研究近代报刊业的发行范围。第四章是对报人群体的研究。第五章主要分析了近代报刊对环境的建构功能。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目录


绪论

**节 选题缘起及框架 001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 005

一、近代报刊的概念及特征 005

二、研究对象的界定 006

三、研究时段的选择 006

第三节 学术史回顾 007

一、历史文化地理学与近代报刊业历史地理研究 007

二、媒介地理学相关理论的提出 009

三、新闻史中的地理学研究 013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结构 016

一、研究内容 016

二、主要研究方法 017

三、研究结构 018


**章??从边缘到中心:我国近代报刊业出版地的时空演变

**节 南洋及澳粤阶段(1815—1842年) 022

一、传教士在中国的传教需求、方法和清政府的禁制态度 022

二、马六甲成为**份中文近代报刊的诞生地 025

三、南洋的报刊出版情况 031

四、广州的报刊出版情况 034

五、澳门的报刊出版情况 038

第二节 香港及通商口岸阶段(1842—1861年) 041

一、南洋、澳门及广州的报刊出版情况 042

二、香港成为报刊业基地的原因及出版情况 045

三、上海、福州和宁波的近代报刊业出版情况 050

第三节 上海及沿江沿海阶段(1861—1895年) 053

一、该阶段报刊业的地理分布情况及特征 053

二、上海作为近代报刊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055

三、香港、广州、汉口、天津等其他城市的报刊业情况 059

第四节 内地扩张阶段(1895—1898年) 064

一、维新派推动下报刊业的地理分布特征及原因 064

二、主要城市的报刊业基本情况 069

第五节 国内外全面扩张阶段(1899—1911年) 072

一、该阶段报刊业地理分布变动的原因 072

二、该阶段报刊业地理分布变动的特征 076

第六节 小 结 084


第二章??近代与传统:晚清城市与近代报刊业

**节 晚清中国城市发展的两种类型及其对报刊业的影响 087

一、晚清中国城市的分化:通商口岸城市与传统城市 088

二、不同城市类型对报刊业选址的影响 091

第二节 通商口岸城市与近代报刊业——以上海为中心的考察 092

一、上海报刊业得以发展的基本因素 093

二、租界、望平街与上海近代报刊业 102

三、租界和望平街对近代报刊业的客观保护作用 109

第三节 传统城市与近代报刊业:以北京为中心的考察 116

一、北京传统报纸的地理分布(1815—1871年) 117

二、从外城到内城(1872—1895年) 121

三、宣南中心的确立和内城东区的发展(1895—1911年) 124

第四节 小 结 129


第三章??扩散与下沉: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行

**节 我国传统报刊的发行情况 133

一、报刊业发行工作及发行范围 133

二、我国传统报刊的发行及其影响要素 135

第二节 近代报刊业本埠为主的发行阶段 145

一、早期中外近代报刊的本埠发行 145

二、活字印刷术的推广及对发行的影响 149

三、民信局与这一时期的外埠发行 151

第三节 近代报刊业本埠、外埠并重的发行阶段 155

一、电报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行范围的扩大 156

二、新式交通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行范围的扩大 159

三、大清邮政与中国近代报刊业发行范围的扩大 162

第四节 阅报处、城市景观与发行下沉 165

一、戏院、茶馆、俱乐部、澡堂、街头说报等临时阅报处 166

二、学堂、衙门、学会、图书馆、报社、阅报栏等专门阅报处 169

第五节 小 结 173


第四章??中西互动:近代报人的生成与演进

**节 清代在华办报的外国人 175

一、外国报人群体及其影响 175

二、外国报人办报的中国化做法 192

第二节 中国报人群体 197

一、地缘特征下的中国报人群体 198

二、地缘特征下的江浙和闽粤报人 200

三、报人籍贯与工作地点的背离 205

四、从同乡同省到志趣相投 208

第三节 小 结 210


第五章??世界之中国:报刊的环境建构功能及影响

**节 晚清外国人的中国印象及世界观念的传播 214

一、清晚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 ?215

二、清晚期中国人眼中的“世界” ?223

第二节 近代报刊中的地理知识传播 231

一、外国人主办报刊中的世界图景及其影响 231

二、国人报刊与世界概念及其影响 236

第三节 媒介的环境建构功能 241

一、媒介与时间、空间的关系 242

二、媒介时空建构功能的影响 245

第四节 小 结 247

结语


参考文献

图目录

图1 1815—1911年各时期海外华文报刊数量表 083

图2 晚清上海租界地图 105

图3 晚清望平街实景图 108

图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与《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封面书影 195

表目录

表1 1815—1842年中国近代报刊业地区分布情况 041

表2 1842—1861年我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情况表 042

表3 1861—1895我国近代报刊业城市分布情况表 055

表4 1861—1895汉口报刊情况表 062

表5 1899—1911年全国拥有报刊省份及城市情况表 077

表6 早期《申报》中苏州新闻数量表 081

表7 清末上海人口增进概况(单位:人) 097

表8 清代光绪十二年京塘分布表 120

表9 明代邸报京师与部分地方发行时限表 138

表10 1901—1911年大清邮政网点统计 164

表11 主要在华外国报人基本情况 175

表12 清代主要报人籍贯分布情况 199

表13 清代主要报人工作地点情况 200

表14 清末江苏籍报人的籍贯情况 205

表15 清代所有江苏籍报人的城市分布情况 207

附表1 清代主要报人情况表 250


展开全部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节选

第三章 扩散与下沉:我国近代报刊业的发行 中国报学史**人戈公振曾说过:“新闻之‘新’,由时间之距离而起。”自人类社会出现以来,就伴随着对信息的需求,而信息具有时空传播的特征,即信息传播体现为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或者时空同步的传播。原始社会在大河旁边的石头上画上鱼的形象,是为了告诉后来者这条河里有鱼;奴隶社会的周代建立烽火台,是为了能够突破空间阻隔在*短时间内传递外族入侵的信息;封建社会已经开始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驿站系统和定期向全国各地发出的邸报,目的是将朝廷的各项信息传递给地方官员和边境军人;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报刊业已经成为专门的信息产业类型;而在现代社会,我们经常所说的“直播”,就是一种在同时间内跨越空间的传播方式。 对于报刊业来说,发行工作就是将要所刊载的信息,在*短的时间内传递到*广的区域,送达*多的受众。因此,发行工作与时间和空间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节??我国传统报刊的发行情况 一、报刊业发行工作及发行范围 就报刊传播的全流程来说,主要包括采、写、编、印、发等几个环节。其中,采写编是新闻作为信息产品的生产环节,主要完成者是记者、编辑等岗位。采访,是指记者对社会上发出的众多事件进行新闻价值的评判,从中选择出值得报道的事实,进行采访等信息搜集、整理工作;写作,是指记者在完成新闻事实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以后,将其转换为新闻文本的过程,无论是消息、通讯、评论等新闻体裁,都属于写作范畴;编辑,是指记者完成的新闻文本,还需要编辑根据办报方针和体裁内容等方面的全面衡量,进行内容的增减加删、版面位置的确定等工作。通过采写编,新闻文本就已经完成,这是报刊业的首要环节,也是*为重要的环节。编辑工作完成后,就进入印刷环节。报纸的特性决定了其属于一次性产品,即报纸内容是每天或者定期更新的,那么承载新闻文本的纸张也就需要每天或者定期进行印刷,不能被重复使用。印刷环节完成以后,就进入*为关键的发行环节。 “报刊发行,指报刊经由分送机构输送散发至读者的过程。”发行就是要将印刷厂印刷好的报刊,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递送到订户的手中。“发行是报刊走向受众的主要环节,是报刊实现其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途径,也是报刊生存和发展命脉。报刊发行现象与报刊同时出现在新闻传播活动的历史长河,与报刊业的兴衰荣枯关联紧密。”发行对于报刊业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报刊业来说,发行就是希望能够将刊载信息的报纸,在*短时间内,送达*广阔的地理范围,被*广大的受众所知晓。 由于用户是分散在各个特定的地理位置的,那么发行工作必然就带有空间性的特征;又由于报刊这种产品是高度关注时效性的新闻,因此发行工作也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限定范围内完成。由此,发行工作的时空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发行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份报刊是否能真正实现其自身的价值。 依据报刊发行地理空间范围的不同,可以把报刊分为国际性报刊、全国性报刊和地方性报刊三种类型。国际性报刊即报刊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发行的,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和英国的《泰晤士报》等著名国际大报,它们的发行范围并不仅仅局限在本国,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这些报纸。其次是全国性报纸,一般是指在一国范围内发行的报刊,如我国的《光明日报》《南方周末》等报刊。第三类是地方性报刊,主要是在所属行政区域内发行,如省级的《山西日报》、市级的《太行日报》、县级的《平陆日报》,等等,基本上都是在本地发行的报刊。 依据报刊业的发行方式,可以分为本埠发行和外埠发行两种。所谓本埠发行,就是指报纸在所在城市发行。一般来说,报刊都是在城市创办,或者报刊*终都会集聚到城市来创办,非特殊情况下,农村地区很少出现报刊。本埠发行也就主要是指在报刊创办地城区范围内建立起来的发行网络。外埠发行就是指在创刊地城市以外的区域发行,可以是省内发行,如《平陆日报》在运城市发行,那就属于外埠发行;也可以是在省外发行,如果范围再广,那就成为全国发行,该报刊就成为全国性报刊;而极少部分报刊能够做到全世界范围内的发行,这种报刊一般来说都是具有高度影响力、且公信力非常强的报刊。无论是本埠发行还是外埠发行,在覆盖范围的基础上,还有网络密度这个问题。本埠发行由于地理范围相对比较狭小,因此能够做到全城的无死角覆盖,而在外埠发行方面,网络密度就显得十分重要。要提升报刊的影响力,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送到某个区域的某个点,而是要在控制发行成本的基础上,尽可能按照合理的地理分布,增加发行点,形成对区域内的全覆盖,这样才能很好地增加发行量、提升影响力。如在电子媒介发展起来以前,遍布城区内各条街道的报刊零售点,就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发行任务。

时空演进与观念建构: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研究(1815-1911) 作者简介

成连虎,男,生于1981年,山西平陆人,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历史文化地理、新闻史研究,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国JIA级、省级课题多项,发表论文、撰写决策参考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