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马铃薯的世界史

马铃薯的世界史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8-01
开本: 21cm 页数: 166页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27.0(5.5折) 定价  ¥4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马铃薯的世界史 版权信息

  • ISBN:9787224135183
  • 条形码:9787224135183 ; 978-7-224-13518-3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马铃薯的世界史 本书特色

本书基于丰富的史料和调查数据,讲述了马铃薯作为近现代史的主角,是如何拯救了无数人。读后忍不住惊呼“哇!竟然是这样的!”爱尔兰、英格兰、德国、法国、俄罗斯、日本原本是没有马铃薯的,这本书清晰明了地讲述了马铃薯如何在这些地方创造了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历史的方法,以及马铃薯中隐藏的历史真相。 ——日本专修大学教授近江吉明 从马铃薯的故乡的的喀喀湖畔开始的马铃薯之旅,介绍了马铃薯如何影响人类历史,将世界上很多人从饥饿中拯救出来,至今还有很多人感谢马铃薯。值得一读的一本书,切入点、视点新鲜且趣味无穷。 ——亚马逊书评

马铃薯的世界史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马铃薯是如何改变世界的历史。印加帝国之后, 原产于南美洲的马铃薯来到了西班牙, 并后来在五百年间传遍全球。从赤道到北极圈, 不管是贫瘠的土地还是极寒之地, 高营养价值的马铃薯都能成为人们的粮食。从爱尔兰到北海道, 再到俄罗斯, 本书将为读者讲述“穷人的面包”马铃薯如何在人类历史上扮演其独特角色的故事。

马铃薯的世界史 目录

**章的的喀喀湖湖畔——马铃薯的发源地

003 ●1 故乡的湖012 ●2 支撑印加帝国的食物

第二章从秘鲁启程去往旧大陆——马铃薯走向新世界

025 ●1 马铃薯的传播者031 ●2 在欧洲普及

第三章地狱之岛——爱尔兰

041 ●1 英国统治与马铃薯047 ●2 大饥荒和移民

第四章君主专制与马铃薯

063 ●1 与腓特烈大帝同在——普鲁士篇069 ●2 农学家的创意——法国篇074 ●3 克服抵抗——俄罗斯篇

第五章工业革命与“穷人的面包”

087 ●1 工业革命的明与暗103 ●2 日本的工业革命

第六章现代史中的马铃薯

111 ●1 战争与马铃薯——德国

第七章日本的马铃薯

121 ●1 马铃薯登陆地——九州125 ●2 离蓝天*近的田地——长野131 ●3 “冷夏”与马铃薯——日本东北地区140 ●4 日本饮食与马铃薯143 ●5 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马铃薯

终章“救世主”马铃薯再现?

157 ●1 房顶的马铃薯田160 ●2 “救世主”马铃薯再现?

163 附录


展开全部

马铃薯的世界史 节选

这里是的的喀喀湖,位于安第斯山脉中央,海拔3812 米,是世界上海拔*高的大船可通航的湖泊。的的喀喀湖横跨秘鲁和玻利维亚两国,面积约8372 平方千米。大部分到访这里的游客都会由于高原反应,感到头痛或心脏不适。 我从秘鲁普诺城的栈桥坐小船出发,驶向位于湖中的浮岛。湖水碧绿,蓝天白云倒映在湖中,湖面长满了一种叫“陀陀拉(Totora)”的类似芦苇的草。不同的是,芦苇属于禾本科,而陀陀拉草是莎草科的一种。 微风轻拂脸颊,在陀陀拉草的缝隙间穿梭了大约30 分钟后,终于到了一个由陀陀拉草铺建成的小岛,岛名康塔乌伊岛。 在这个直径约50 米的小岛一隅,有一片马铃薯田。岛民们利用陀陀拉草根部附着的泥土,在岛上开辟了一块土地,用来种植马铃薯。我到这里时是3 月末,马铃薯田里淡紫色的小花开得正盛,湖上有风吹来,花儿们在风中轻轻摇曳。听说这一小片土地上收获的马铃薯能供岛上6 户26 口人吃一个月。 事不宜迟,我赶紧去和岛民们聊天。渔民阿方索·多兰·伯鲁塞拉说: “马铃薯吗?当然喜欢啦。一个人一天要吃7—15 个呢。岛上种的不够吃,还得去城里的市场上买,马铃薯干也常买。现在可以吃上米了,以前只有马铃薯。听说我父亲、爷爷那时候,人们用湖里捕的鱼去换马铃薯。现在别的岛上还有人用东西换马铃薯呢。没有马铃薯的日子简直无法想象!” 阿方索的妻子易路玛·斯旺妮娅·启思佩穿着以红蓝黄色为主的民族服装,在他旁边卖手工艺品,她也不住地点头说: “我们家有4 口人。平常用马铃薯和鱼、肉一起做来吃。早中晚顿顿吃它,要是没有了马铃薯,都不知道日子该咋过了。” 在的的喀喀湖西岸的这片地区,像康塔乌伊岛这样用陀陀拉草铺建成的浮岛有大大小小40 多个,那些被西班牙人驱赶至此的原住民乌鲁斯人的后裔居住在这里,有700 多人。他们以捕捞一种叫“图鲁查”的鳟鱼为生,同时还出售手工艺品给游客。学校、教会都修建在水上,孩子们也是划着陀陀拉草做的小船去上学。 浮岛是人工岛,建一座岛要花一年时间。把5—6 米长的陀陀拉草带着湖底的泥土一起连根拔起,堆砌成一个个块状物后,再并在一起,就做成了浮岛的底面。再把割下来的陀陀拉草交叉叠铺在上面,大概铺到2.5 米厚左右,岛的主体就建好了。为了防止浮岛被水冲走,*后还须把铺建好的岛用绳索固定到钉入湖底的木桩上。一个浮岛的使用期大约是30年。如今,这样的浮岛上竟然也通了电,安装了太阳能板。 我在岛上还听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岛民之间有时也会起争执闹矛盾,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采取“分岛”的办法,把岛一分为二来解决问题。这个康塔乌伊岛就是刚刚从别的岛分出来的,之前居住的岛上一共有14 户人家。 毋庸置疑,的的喀喀湖湖畔的这片海拔3812 米的高原地带,就是我们今天食用的马铃薯的故乡。日本作家山本纪夫在《马铃薯和印加帝国》中这样写道: 在那里(以的的喀喀湖湖畔为中心的中央安第斯高地),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你去露天集市一看便知。集市上当地的农民身穿地方特色浓厚的民族服装,出售各自田里种的农作物,或者和别人物物交换。集市上的马铃薯种类繁多,各式各样的马铃薯从侧面向我们证明了,中央安第斯高原就是马铃薯的故乡。正是安第斯人民千百年来不断尝试改良,才培育出种类如此丰富的马铃薯。 …… 此外,还有一个更有力的证据。在这里,生长着一种被认为是马铃薯祖先的野生马铃薯。所有人类栽种的植物都是后来经过人工培育的,因此不只是马铃薯,所有的栽培植物都有自己的野生物种。栽培植物是人们将野生物种按照自己的需要加工改良创造出来的。 *先实现人工栽培的是学名为Solanum phurea-s.stenotomum 的二倍体马铃薯。人工栽培的马铃薯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4、36、48、60根,基本染色体数是12根,所以24 根的称为二倍体,36 根的称为三倍体,以此类推。 在栽培二倍体Solanum phurea-s.stenotomum 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能结出更大果实的四倍体马铃薯S.Tuberosum,随后将其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马铃薯的故乡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太平洋一侧,纵贯南北绵延约8900 千米,是世界上*长的山脉。北起北半球的委内瑞拉的科德拉海角(译者注:国内目前常见的说法是特立尼达岛,不是委内瑞拉),南至智利、阿根廷的火地岛,中间跨越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山脉的正中段就是秘鲁、玻利维亚所在的中央安第斯地区,在这片平均海拔超过4000 米的高原村落里,至今依然大量种植马铃薯,并制作风干的马铃薯干。将马铃薯去毒风干,就可以长期保存,这是安第斯地区人民智慧的结晶。

马铃薯的世界史 作者简介

樱美林大学教授。1964年毕业于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学部,后进入中日新闻社,曾任社会部记者、曼谷支局局长、东京本社文化部长,1998年任编辑委员兼论说委员。2001年任樱美林大学教授。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