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作者:肖士英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16开 页数: 308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6.1(7.3折) 定价  ¥11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20353465
  • 条形码:9787520353465 ; 978-7-5203-5346-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内容简介

基于哲学追求前提批判的内在秉性,依循哲学前提批判的基本准则,分别对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本质及其功能、知识论的合法性根据、伦理实践的唯物史观框架等这个时代所面对的极具挑战性的哲学论题,在不同的逻辑方向和不同的价值空间中,展开了不同层次的分析考察。通过这种前提批判性质的分析考察,对哲学发展所面对的这些极具挑战的时代性课题,做出基于哲学论证的具体回答,以期在哲学高度,深层次地揭示发现领悟理解渗透于其中的时代精神。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目录

**编 马克思哲学内在逻辑的反思
**章 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决定”语义解析
第二章 历史唯物主义:何种改造世界的哲学 ——基于对理论与实践关系反思的诠释
第三章 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变革完整根据思想解蔽
第四章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向决定的内容、性质与机理解析
第五章 理论与实践地位关系“高低说”证伪及其地位本然关系阐发

第二编 前提批判视域中的意识形态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概念的多义性及其实践意蕴
第七章 “分析”合法性的知识意识形态阻障及其规避途径
第八章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对立关系的构成、历史演替及其意蕴探析
第九章 历史唯物主义问题意识中的意识形态认同合法形态解蔽

第三编 科学批判确当性的哲学反思
第十章 由非前提性批判走向前提性批判:科学规范批判合法形态解析
第十一章 科学观:由优位论走向内位论
第十二章 马克思知识论对知识社会学空间的扩展与品位的提升

第四编 伦理实践的唯物史观透视
第十三章 道德冷漠感与制度性道德关怀
第十四章 走出困境的抉择:协调性道德的转换与提升
第十五章 人本与物本的融通——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合法形态
第十六章 道德他律合理性的确证与道德建设路径的创新

后记
展开全部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节选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压力型制度的这种缺陷,决定了它不能积极地对每一平凡个体的挫折性遭遇都及时施以有效的个别性关怀和帮助。生活中具体的关怀性、救助性道德力量,仍只是个体自发的、分散的、不确定的微观道德行为。而压力型制度的职能是专门性的,不能泛化,这正是社会公平、正义及健康社会秩序前提性的制度保证。故如不在该制度之外进行伦理制度的创新,日常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一种可以确定预期、可以普遍加以依靠的直接指向平凡个体的救助性、关怀性和道德性力量,从而人能否在生活中享受到道德力量的关怀,仍只能全靠不确定的几近神秘的机遇和运气,救助性道德力量仍然是生活中的稀缺资源,是并非人人都可期盼的奢侈品。这决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必然放弃对道德关怀的浪漫期待,而采取现实的态度,埋头和专注于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其结果自然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原子化、冷漠化。同时,这就不能不使人对作为整体性道德主体的社会和国家的道德形象感到遗憾与失望,不能不使人们对社会和国家作为道德力量的终极后盾与终极性支撑力量的角色的信赖感、期望感、崇拜感产生动摇,甚至崩塌。这必然在终极层面上动摇人们的道德信念,吹灭人们的道德期望,陷入彻底的道德悲观主义情绪之中,把对道德力量的期待视为道德浪漫主义的幻想,这也就为形形色色的反道德主义观念的滋生和流行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其结果,必然使道德冷漠感现象雪上加霜,日益恶化。看来,要彻底消解道德冷漠感现象,就必须在扬弃既有的道德建设资源的前提下,通过伦理制度的创新,在制度性层面,把救助性、关怀性道德行为和道德力量制度化、体系化,使之真正成为可以普遍而有效地预期和依赖的强大而稳定的道德资源。显然,这样的伦理制度创新,其基本思路就只能是,在压力型制度建构的社会正义的框架下,建立起普遍关怀和救助每一个平凡个体的制度体系,通过它的正常运作,释放出普遍的源源不断的关怀人、救助人的制度性行为,从而使每一个平凡个体的生活挫折和生活困境都能因此而得到消解与克服。由于所要创建的这种伦理制度,本质上不同于压力型制度,而是以对平凡个体的日常生活进行关怀和帮助为根本宗旨与根本价值取向的,故可称之为“救助型制度”。  救助型制度的建构,包括相互呼应、相互依托两个层次。其一,非正式救助型制度的建构。即在民间社会逐渐培育、建立起救助型风俗习惯和救助型惯例。中华民族有着以“仁”和“义”为核心的深厚悠久的传统道德文化。这种文化在民间的风俗习惯中有着深久的积淀和丰富的蕴藏。在现代性生存竞争压力日趋严峻和人的独立性增强、人的孤独性日益深刻的历史条件下,对潜涵于社会传统风尚层面的这种道德资源加以开发,使“仁”和“义”的行为不再仅仅是个别人的偶然的冲动,而是光大升华为关怀和救助他人的普遍性的社会风俗习惯和严格的社会惯例,使任何平凡个体的生存困境都能无一例外地得到这种风俗习惯的关注和化解,这必将对道德冷漠感现象的消解产生积极的效果。其二,正式救助型制度的建构。即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和各种社会组织层面,建立起严格有效的救助型制度体系,专门对人的日常生活予以具体的关怀和扶持,对受挫折者及时施以救助,使其摆脱困境。社会主义制度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根本宗旨的,它本身就是一种*根本的正式救助型制度。建构正式救助型制度,本质上不过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具体落实和进一步展开。目前,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是社会主义制度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所进行的一次创新,但它所孵化出来的以个人利益和个人人格的独立性为根本特征、以平等契约和等价交换为基本机制的市民社会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却也为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具体化为可供准确操作的救助型制度,既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使之显得更为迫切、更为必要。如果放弃对这种挑战的积极回应,如果漠视、淡化这种迫切性、必要性,道德冷漠感现象就会愈益严重。  ……

前提批判的内在逻辑及其多维展开 作者简介

  肖士英,男,陕西蓝田人。先后在陕西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学习,200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经历了由伦理学向哲学基础理论、马克思哲学、美学的转移、拓展。已出版专著《思想安全基础的提升:由知识论基础向信念论基础拓展》《马克思历史决定论内在融贯性研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四十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项目一项、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一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