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6-01
开本: 26cm 页数: 11,13,479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42.6(6.2折) 定价  ¥23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09504
  • 条形码:9787515409504 ; 978-7-5154-0950-4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本书特色

新中国民航事业艰苦创业与艰辛发展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获得享誉世界的荣光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 主要内容包括: 近代中国民航历史的回顾 ; 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 ; 航线布局及其发展 ; 航空运输业务的发展 ; 通过航空业的发展 ; 航行业务管理 ; 飞行安全工作 ; 机场建设 ; 人才培训和科学技术研究 ; 国际关系。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目录

总序

序言胡逸洲


**章近代中国民航历史的回顾

**节抗日战争前的概况

一、北洋政府筹办航空和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

二、国民政府兴办民航

三、中美合营的中国航空公司

四、中德合营的欧亚航空公司

五、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后举办航空运输

六、两广地方政府兴办西南航空公司

第二节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情况

一、“中航”和“欧亚”业务重心的转移

二、“中航”美方股东执行所谓“中立政策”的周折

三、中苏航空公司成立和“欧亚”改组

四、“中航”在“驼峰空运”中迅速发展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的转折

一、“两航”积极参加“复员运输”

二、“民航空运队”侵犯中国航空权益

三、“两航”运输业务的畸形发展

四、“两航”的衰落和新生


第二章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程

**节初创时期(1949—1957年)

一、“两航”起义

二、新中国民航事业的创立

三、民航整编

四、进行企业化的尝试

五、开始有计划地发展民航事业

第二节调整时期(1958—1965年)

一、在“大跃进”中的挫折

二、在调整中逐步成长

第三节曲折前进时期(1966—1976年)

一、十年动乱对民航事业造成的严重破坏和损失

二、在曲折中发展

第四节新的发展时期(1977—1987年)

一、进行了管理体制改革

二、加快了机群更新的速度

三、加快了机场建设的进度

四、加快了发展航空运输业务的步伐

五、扩大了通用航空的应用范围

六、加速了技术力量的培训

七、加强了飞行安全保障工作

八、提高了经济效益

九、提高了飞机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十、发展了国际关系


第三章航线布局及其发展

**节国内航线布局

一、1950—1957年

二、1958—1965年

三、1966—1976年

四、1977—1987年

第二节国际航线布局

一、与邻近国家通航

二、“飞出去”

三、通向五大洲


第四章航空运输业务的发展

**节航空旅客运输业务

一、航空旅客运量的发展及其构成的变化

二、航空旅客运输的作用

三、航空旅客运输组织工作

四、旅客服务工作

五、旅客运输服务设施

第二节航空货物、邮件运输业务

一、航空货物、邮件运输的发展及其构成的变化

二、航空货物运输的作用

三、航空货物运输质量

四、航空邮件运输业务

五、航空货物运输设施

第三节航空运输生产的组织管理

一、市场调查和销售工作

二、航班计划的制定和航班座位、吨位的管理

三、运输生产调度工作

四、运输服务规章制度的建设


第五章通用航空业的发展

**节通用航空发展的概况和成就

一、飞行队伍的成长

二、飞机和设备的更新

三、服务范围的扩大

四、管理体制的改革

五、经济效益的提高

六、通用航空的优越性及其作用

第二节航空摄影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成就

第三节航空地球物理探矿

一、从航空磁测起步

二、勘测铀矿资源

三、普查石油矿藏

四、在曲折的道路上前进

五、应用遥感技术

六、取得的成绩

第四节石油航空

一、海洋石油航空

二、陆地石油航空

第五节航空护林

一、航空护林的发展过程

二、特殊的战斗,模范的业绩

第六节航空播种

一、飞机播种造林

二、飞机播种草类

三、飞机播种农作物

第七节航空化学作业

一、飞机根外追肥

二、飞机化学除草

三、飞机防治植物病虫和鼠害

四、飞机催化降水


第六章航行业务管理

**节航行调度

一、航行调度工作的主要任务

二、航行调度管理体制及其组织机构

三、飞行调度指挥区域划分

四、飞行搜寻援救区域划分

五、航行调度业务工作

六、国际飞行的指挥调度工作

七、航行调度规章制度的建设

第二节通信导航

一、通信导航的作用和任务

二、通信业务的组织和实施

三、导航业务的组织和实施

第三节气象保证

一、气象工作的作用

二、气象工作领导体制和气象台、哨的设置

三、气象业务的发展

第四节航行情报

一、航行情报在民航的作用

二、航行情报业务发展历程

三、航行情报的收集整理、设计制作和服务工作

第五节空勤人员管理

一、空勤人员的组织管理

二、空勤人员的技术管理

三、空勤人员的飞行管理和保健工作


第七章飞行安全工作

**节飞行安全的基本状况

一、航班运输飞行

二、专机飞行

三、通用航空飞行

四、训练飞行

五、保证飞行安全工作中的经验教训

第二节加强飞行队伍建设,保证飞行安全

一、飞行人员的组织管理

二、飞行人员技术素质的成长

第三节同劫持和破坏飞机的犯罪行为作斗争

第四节保证飞行安全的基本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牢固树立“保证安全**”的指导思想

二、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三、加强技术业务训练,严格技术业务考核

四、明确分工,密切协作,主动配合

五、更新机型和各种保障设备,推广应用先进技术

第五节安全飞行先进单位与个人


第八章航空机务维修工程

**节初建时期(1949—1954年)

一、建立天津和重庆飞机维护基地

二、建成太原机械修理厂

三、建立上海机械修理分厂

四、抢修解放前遗留的旧飞机

五、建立北京飞机维护队

六、“革新型”飞机的诞生

七、中苏民航公司的机务维修工作

第二节发展时期(1955—1966年)

一、新的机务维修布局和组织

二、飞机修理厂的建立

三、外场和内场飞机维修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四、民航204号飞机的修复

第三节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一、技术力量削弱,职工素质降低

二、规章制度废弛,生产水平下降

三、抵制极“左”思潮,保证安全生产

第四节开拓前进时期(1977—1987年)

一、维修生产能力在整顿中提高

二、维修管理与技术在改革中拓展

第五节飞机维修工程的成果

一、重视飞机维修质量,保证了飞行安全

二、提高了各型运输飞机完好率

三、提高了飞机和发动机大修理能力

四、飞机零附件修理工作取得了进展

五、初步注意了航空地面设备的修造


第九章机场建设

**节38年来民航机场建设概况(上)

(1950—1978年)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二、国民经济**个五年计划时期

三、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及其调整时期

四、十年动乱时期

第二节38年来民航机场建设概况(下)

(1979—1987年)

一、经济特区的机场建设

二、开放口岸的机场建设

三、旅游胜地机场的兴建

四、解决修建西安和武汉民航机场场址

五、全国各地民航机场建设的发展

六、新时期机场建设的特色

第三节兴建中国民航的主要基地——北京首都机场

一、新建北京首都机场

二、初次扩建北京首都机场

三、第二次扩建北京首都机场

第四节民航机场建设技术的发展

一、中国民航机场建设技术发展的五个阶段

二、机场场道工程中的若干研究成果及其应用

三、机场工程中遇到的几个特殊技术问题

四、其他机场建设技术方面的发展

第五节民航机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一、实行开放体制

二、加强管理

三、讲求投资效益

四、引进竞争机制

五、要及早制定一个全国机场网规划

六、要重视培养机场建设专门人才

七、要按基本建设客观规律办事

八、要重视机场建设的前期工作和总结工作


第十章经济核算与经济效益

**节经济核算的形成和发展

一、由“统收统支”的核算形式,转变为初步实行经济核算制

二、实行“分区管理,集中计算盈亏”的经济核算制

三、单独成立工业企业和供销企业,实行独立核算

四、逐步实现“分区管理,分区计算盈亏”的核算办法

五、实行“军事供给制”,取消经济核算制

六、经济核算制的恢复及其主要矛盾

第二节经济核算制的改革与展望

一、1979年的改革

二、1980年的改革

三、1981年的改革

四、总结历史经验,继续探索前进

第三节民航经济效益

一、取得的实绩

二、存在的问题

三、解决的途径


第十一章人才培训和科学技术研究

**节人才培训的发展概况

一、1950年至1965年的人才培训

二、十年动乱时期的人才培训

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人才培训

第二节院校教育

一、高等院校

二、中等专业学校

三、技工学校

第三节在职教育

一、职工教育的管理体制

二、职工教育的办学形式

三、职工教育基地

四、职工教育的师资和教材

五、地面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

六、空勤人员的业务技术教育

第四节科学技术研究

一、科技研究发展概况

二、科技促进了生产

三、优秀科技工作者


第十二章国际关系

**节国际通航

一、建立中苏合营的航空公司

二、开辟通往邻近国家的航线

三、发展联运代理业务

四、适当开放中国航空运输市场

五、积极准备“飞出去”

六、飞向世界

第二节主要通航关系

一、中国—苏联

二、中国—缅甸

三、中国—巴基斯坦

四、中国—法国

五、中国—埃塞俄比亚

六、中国—日本

七、中国—英国

八、中国—美国

九、中国—澳大利亚

十、中国—波兰

第三节国际多边活动

一、国际会议

二、国际组织

三、国际公约

四、参加国际多边活动取得的主要成果

第四节技术合作

一、对外援助

二、接受外援


结束语

附录中国民航事业大事年表


后记


展开全部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节选

**章 近代中国民航历史的回顾近代中国外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内受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奴役,政治腐败、经济凋敝、内战频仍、民不聊生,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近代民航事业,就是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并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它所具有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近代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走过了一大段艰难坎坷的道路。下面就抗日战争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的近代中国民航事业的发展历史,作一简要的叙述。 **节抗日战争前的概况 1918年**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急于摆脱军事化生产带来的困境,竞相输出资本与技术。为了寻求国际市场,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兴办商业航空的热潮。中国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之中,于是就成了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和角逐掠夺的地方。 一、北洋政府筹办航空和孙中山先生的“航空救国” 中国北洋政府交通部于1919年3月成立了筹办航空事宜处(1921年2月改组为航空署,隶属于军政部),陆续购进美国亨利佩治型和维梅型飞机共8架,招聘了外籍驾驶员,制定了各项运输章则,同邮政总局签订了承运邮件的合同,并初步拟定了开辟全国五条航线的计划,即北京—上海的京沪线,北京—广州的京粤线,北京—成都的京蓉线,北京—哈尔滨的京哈线和北京—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首都乌兰巴托)的京库线。但是这一航线计划除了京沪线的北京—天津航段于1920年5月8日运营和北京—济南航段于次年7月1日投入运营外,其他航线都未能开通。上述两条航段虽勉强通航,但北京—天津航段的班期很不正常,只断断续续地飞了一年多,北京—济南航段则在开航后10天便停航了。这期间,航空署还举办过北京—北戴河的暑期临时航班以及参观海滨和长城风景区的游览飞行。不过,所有这些航空运输业务,到1924年便陆续停办了。这样,北洋政府花费了上百万元,并举借了大量外债,折腾了五六年的“筹办航空事宜”,便像昙花一现地凋谢了。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章近代中国民航历史的回顾 1923年,在孙中山先生“航空救国”的倡导下,著名旅美华侨飞行家和飞机制造师杨仙逸,奉孙中山先生的委派,在美国购买了飞机和器材,并物色了在美学习飞行的陈卓林、林伟成、聂开一等人一起回到广州创办航空业。不久,孙中山先生任命杨仙逸为中华民国大元帅府(1925年改称广东革命政府)航空局局长兼广东飞机制造厂厂长。1924年,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次合作,在孙中山先生的领导下,在广州的大沙头开办了航空学校。这是中国*早培养航空人才的摇篮。该校**、二期学员主要从黄埔军官学校的毕业生中选送。从1925年至1926年,航空学校先后培养了527名飞行员。其中从该校毕业的王叔铭、毛邦初、刘云、唐铎和常乾坤等人,在近代和当代中国创建空军和发展民航事业中都曾做出了贡献;还有不少人在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屡立战功,或为国捐躯。 二、国民政府兴办民航 1929年发生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各个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工业萧条的境地,但为了扩充军备的需要,在航空工业方面则有所加强。与此同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航空运输企业都加快了发展步伐,积极开拓洲际航线,除了加强其本国对附属国和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与控制外,还力图扩充其势力范围,把经济掠夺的触角伸向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在各国兴办航空运输业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交通部于1929年5月成立了沪蓉航空线管理处,由航政司第三科科长聂开一兼主任。交通部于当年拨给该处专列的航空邮递经费60万元,购买了美国史汀生型上单翼小型客机4架,聘请了外籍飞机师2名和机械员1名,中国籍飞机师3名和机械人员9名,并于同年7月8日开辟了沪蓉航线的上海—南京航段。但这个航段的飞行很不正常,总计飞行仅1年多,仅载运旅客1477人次和邮件20多公斤,平均每月客运量只有100人次左右。 由于国民政府缺乏必要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举办航空运输遇到不少困难。因此,美国和德国的民航资本便乘虚而入,尤其是日本军国主义者,明火执仗地侵占中国东北各省。 美国寇蒂斯·莱特公司早在1928年便有开拓中国航空市场的计划,并成立了一个子公司,即美国航空开拓公司。同时,美国泛美航空公司也打算开辟一条从旧金山通往上海的飞越太平洋的航线。国民政府铁道部部长孙科以筹建中的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的身份,于1929年4月同美国航空开拓公司代表签订了《航空运输及航空邮务合同》。同年5月1日,中国航空公司宣告正式成立。半年后,该公司采用洛宁型水陆两用飞机,开辟了上海—汉口航线。但开航才一个星期,美国航空开拓公司竟将上述合同的全部权益转让给美商经营的中国飞运公司。国民政府铁道部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中国航空界人士的不满,特别是上海及各大城市的邮政职工,强烈抗议一个外国航空公司擅自承揽运送邮件,以及不受任何空中交通管制等侵犯中国领空和主权的行径。为此,上海邮政工会于1930年元旦举行了示威大罢工,各地邮政工人也纷纷响应。经过几个月的交涉,直到1930年7月8日,中美双方才废除了《航空运输及航空邮务合同》。这样,孙科主持的前中国航空公司运营不到9个月,只载运旅客211人次,邮件3560公斤,便在一片唾弃声中夭折了。

当代中国的民航事业 作者简介

本书编者为《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该编辑委员会是20世纪80年代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建立的专门组织编撰《当代中国》丛书的机构,主要任务是实施经中共中央书记处批准的大规模编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工程。主要成果是多卷本《当代中国丛书》,共150卷,208册,约1亿字。1999年,《当代中国》丛书荣获第四届中国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