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5-01
开本: 16开 页数: 408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62.3(7.0折) 定价  ¥8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3340205
  • 条形码:9787513340205 ; 978-7-5133-4020-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本书特色

谁说得清罗马的一切,谁便接近了上帝本身。但作者并不想扮演上帝,他在本书中只将影响罗马历史进程、体现罗马精神和罗马变化的人物事件遴选出来,以*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洞察力,来述写罗马。概述中有详写,实笔中含推论,微观中见宏观,由个别出发,得窥整体。 罗马,有时是号令天下的主角,有时又沦为附庸;既无数次被军队的铁蹄蹂躏,也多次被移民潮席卷;罗马历经沧桑,却依旧葆有旧日荣光,在历史赐予它的苦难和辉煌中行进,保持着恒久的神秘魅力。再加之作者生于斯长于此、他对罗马历史的长期浸泡、深入研究,以及他对文学艺术历史的广博涉猎,使得他的撰写既厚重端凝,又逸兴遄飞;既有依据史实的理性研判,亦在想象的舞台上纵意古今;对古今名著的引用更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多元视角下的罗马。 2020年是个特殊之年。一是全球笼罩在一种叫新冠病毒的阴影中,很多处于疫情中的国家采取了史无前li的封国封城的强力措施,与病毒作战。而中国与意大利,先后成为疫情*严重的国家之一;二则今年恰是中意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在这特殊时期,《丝路百城传-罗马传》中文版的出版,更有了一种特殊意义。即将付梓之际,作者为中文版撰写了专门序言,以示纪念。 出版之前,副题"废墟亦言说伟大"改成"人类历史的镜子",将之前的封面照片--古罗马废墟,改成了罗马许愿池(特雷维喷泉,FontanadiTrevi)--享誉世界的巴洛克喷泉,也是罗马的象征之一,据说背转身向池中投上一枚硬币就可以许三个愿望,但其中的一个必是"再回罗马"(FaritornoaRoma)。在如此特殊的时刻,我们以此致意罗马,感知罗马,在回顾历史中瞻望未来,并为之祈祷和祝福。 当年,本书在意大利甫一出版,便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高度关注和好评,连续加印八次,三个月内便荣登意大利年度畅销书榜首。其后不断再版。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内容简介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是“丝路百城传”系列丛书的重要读本之一。本书由罗马人写罗马,叙事方式别具一格:它既非全景式的从罗马史前史梳理到当下,也非对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以及城市格局等进行分门别类的介绍,而是以当下此刻为起点,站在罗马的任意一处遗迹或新建上,调动生活经验、历史积累和逻辑素养,回溯历史,思考当下。既有对自己亲居于历史如此丰富、文化辉煌无匹之城的骄傲,更有对它频遭毁损的遗憾,亦有对城市之恶屡屡发生的批判和叹息;既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又不拘泥于固化的史料,在历史与历史衔接的缝隙处、史笔未至的留白处,大胆起飞自己的研判力和审美想象。废墟遗迹中的史海惊涛,在他的目光抚触和心灵悸动中,一一鲜活地呈现:城邦起源,神权政治,文艺复兴,国家统一,世界大战;千古恺撒,罗马教皇,法西斯党魁;狂人画家卡拉瓦乔,为平民竖碑的诗人贝利;犹太人的命运……无论人是谁,事经历了怎样的曲折,道有多长,巷有多深,墙有多高,作者都有本事在大动声色的历史叙述中,凸显人物事件的关键特质,呈现这座城市、这个国家以及罗马精神、风俗的变迁和发展,让读者站在时空的另一端,如亲晤亲历。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目录

  前言/1

  **章时空之间/1

  第二章我见城墙与拱门/33

  第三章恺撒之死/53

  第四章另类的米开朗基罗--卡拉瓦乔/83

  第五章平民的纪念碑/113

  第六章《摩西》的历险/139

  第七章罗马梦工厂/165

  第八章恐惧之塔/191

  第九章死于1944年3月24日/217

  第十章罗马佳人/239

  第十一章布尔乔亚的新生/263

  第十二章意大利众弟兄/283

  第十三章侯门惨案/303

  第十四章犹太高墙/327

  第十五章古城新景/349

  致谢/366


展开全部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节选

  中文版序:一个罗马人对罗马的深情凝视 获悉我的这部作品即将发行中文译本,开心之余甚感荣幸。 迄今为止,中华文明和古希腊-罗马文明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两种文明形态。当然,未来将是人类发生质跃的智能时代,很可能会出现更富创造力更高级的新文明。这个未来的新纪元在英国科学家詹姆士˙洛夫洛克的书中被称为"novacene(超智能时代)"。这样的时代注定会充满惊喜,我们祈愿它能给人类带来积极意义而非相反。然而就目前来看,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断言,几千年来地球上的主流文化依然是从这两大古老文明中孕育出来的。 我希望,通过阅读本书能拉近读者与罗马的距离,激起他们亲近罗马的热望,并在观赏中有比普通游客更了然于胸的敏锐。中华文明或古希腊-罗马文明均源远流长,要真正"看见"一个地方(而不仅仅是"看"这个动作),绝不只是下了飞机就参观景点,拍拍照后去餐厅吃顿饭,*后再买点纪念品。这种惯常的旅游形式用来体验一下被蓝色海洋环绕的岛屿或海岸上的小渔村还算行得通,可在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只是我来了、我看了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如果您只是以下车拍照的方式参观罗马,则等同于视若无睹,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那倒不妨省下这笔旅行的费用,舒舒服服地待在家里看看电视上的纪录片。罗马与中国一样,城市景观,庙宇和纪念性建筑等,皆底蕴深厚,实在是容不得尔等如此漠视。 罗马还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特征:由多样文明构成一个整体,悦纳共洽--维纳斯神庙的柱子装饰着一座天主教教堂;一座原始基督教的大教堂建在一座米特拉神庙之上:米特拉神庙是一座神秘而美丽的宗教庙宇,这个宗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曾一直挑战着基督教的崇高地位;蒙托里奥(贾尼可洛山)圣彼得罗教堂一处卡住的炮弹见证了1849年罗马共和国被法国军队击败的血腥突袭;奥塔维亚门廊路(欧洲*古老的犹太人居住区)上卖陈列品的商店还是古典时期的罗马商店风格,其中大大小小的细节包括整座建筑物都在讲述它数百年的历史。然而它们只愿意同那些懂得欣赏的人交谈,同那些善于向这座城市提问的人交谈,同那些已学会倾听的人交谈。如果你是以上这类人,你会发现其实要"看见"罗马并不难。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 罗马在其鼎盛时期是一座被大理石包围的城市。罗马人从世界各地包括西班牙、埃及、希腊和高卢地区带回了很多巨型的石块。这些彩色的大理石还常常拥有迷人的名字:"圣门""东方小蜗牛""小小紫""小蛇""方尖碑的花岗岩"。其中*知名的是"红斑岩"和"帝国",这两种大理石材质坚硬,难以加工,特供帝王使用,而帝王也正是埃及采石场的所有者。大理石不仅用于装饰*豪华的房屋、别墅和庙宇,还用作坚固的建筑材料。比如用来制造圆柱,巨型的圆柱就像圣彼得大教堂中庭或拉泰拉诺的圣乔瓦尼洗礼堂,又或像诸位所看到的万神殿中庭那样。如今,这些大理石犹在,成为重要的历史见证,它们曾使这座城市的外观丰富多彩,而今却已失去*初的光芒。对于那些还想体验探秘惊喜的游客,我想提一点小建议,不妨在雨后去洞穴、帕拉蒂洛山或者沿着古阿庇亚大道去散步,您会看到从潮湿的土里冒出的无数色彩斑斓的小碎片,它们曾是构建这座城市的五彩缤纷的大理石,美丽了两千年,今已化为碎屑,躺在一层一场小雨便足以化开的薄土里。 另一种欣赏这些彩色石头的方法就是去看那些嵌在早期基督教教堂地板和墙壁中的石头。中世纪时,教皇开始重建罗马。人们从蛮族入侵破坏的废墟中发现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并加以重新利用。就这样,曾经用来装饰帝国城市的大理石有了新用途,即用来装饰这座教皇之城,基督教之都。 我恳切希望来罗马的众多游客当然也包括罗马本地人,能通过本书见识罗马的魅力--尽管几个世纪以来,它历经无数劫难,但你们仍可自废墟中看到它的辉煌。除此之外,还特别希望拙作能帮助中国读者们(游客们)更好地了解罗马的奥秘,同时,在我们两大文明之间架起一座认知的桥梁。 除了书中内容,我还想在这里另说几个例子。在圣克莱门特教堂的地下室墙上,留有一幅半剥落的插画涂鸦,旁边还配有文字。画中主人正督促他的奴隶们拖一根圆柱,并大声呵斥奴隶们:"给我拉,你们这些下流坯子(Traite,Filidelepute)!"主人说话的那幅"小漫画"可算是从拉丁语过渡到意大利语所用中间语言的*早文献记录之一,也即《神曲》作者但丁写作和说话时用到的"俗语"。(*早只有教廷和贵族使用拉丁语,后拉丁语在向意大利语的过渡过程中出现"俗语",夹杂有法国和意大利的方言,并开始描述市井生活,上面提到的画就是"俗语"的活化石。译者注)所谓"俗语",也即语言更通俗,更平民化。所以,这幅画的价值,更多体现为语言学变化的证据,而非记录那位古代主人的暴力行径。 另一个例子是塞巴斯蒂亚诺城门。这座*美的城墙带有两座雄伟的塔楼,横跨在阿庇亚古道之上。在二楼的房间(城墙博物馆所在地)中,有两块马赛克地砖:罗马风格,黑白相间,做工不错。*大的那块马赛克的中间部分是位骑士,骑士的周围,有一些士兵在与敌人作战。它们是古罗马时期的马赛克吗?由于这位神圣的骑士有着墨索里尼的方形脸,因此这种误解没有持续太久。实际上,这块马赛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当时这座城门式的建筑已成为法西斯头子埃托雷˙穆蒂的私人住所,那是一个跌宕起伏的以悲剧告终的故事。 你肯定想知道罗马有什么可看的,但要我说,在罗马看不到的那些东西其实同现有的罗马遗存一样重要。这里举几个例子。特拉斯特弗雷是罗马台伯河右岸人口*集中的片区,而圣玛利亚德拉斯卡拉小教堂是特拉斯特弗雷的一块隐形瑰宝。小教堂所在的广场上,还有一家历经劫难却保存完好的17世纪的药店,可谓一个文物保护奇迹。我们再说回到教堂。在它高高的祭坛上方,本应该是卡拉瓦乔的画作《处女之死》。然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精心制作的体面的圣人场景,不免令人感叹。要欣赏卡拉瓦乔,我们可以去圣玛丽亚˙波波罗教堂、圣路易基˙德˙弗朗西斯教堂和圣奥古斯丁教堂,罗马保存有这位伟大画家的六幅画作,只需进入教堂即可免费欣赏。 为什么在圣玛利亚德拉斯卡拉小教堂中的卡拉瓦乔画作不存在了呢?此事说来话长。不仅由于这幅画的主题,也涉及当时的社会氛围(当时反改革浪潮高涨)以及艺术家的狂暴个性和常常发生在他身上的那些放荡的荒唐事。简言之:那幅画作被订购它的修道士们拒绝了。如今这幅画珍藏在卢浮宫,每次去那里时我都感到很难过,因为总看到成群的游客涌向莱昂纳多(即达˙芬奇,译者注)的《蒙娜丽莎》,而咫尺之遥的那幅伟大作品却几乎无人问津。在圣彼得大教堂的奇观中,有一座保罗三世教皇的坟冢,他的脚下是两座雕塑。正义像在左,智德像在右,雕像上刻有衣服的褶皱。然而雕像*初并非如此。其中一个雕塑是以朱莉娅·法尔内塞为原型,她是教皇的妹妹,也是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的小情人,另一个是教皇的母亲乔凡妮拉˙卡塔尼。雕塑将欲望与圣洁、家庭感情和感恩政治融合在了一起。教皇克莱门特八世觉得以朱莉娅的全裸形象作为正义的隐喻实在太具挑衅性了,便安排将它遮盖起来,他说"乳房、胸部和其他部位都太过淫荡了",暗示"露出的大腿到躯干的部分都要遮挡起来"。后来他便让人用一种熔化的古铜色金属将她们遮起来,这才出现了今天被衣服覆盖的两座雕像。以上仅举几例。马克˙欧杰在他的著作《废墟中的时间感》里说:"如今我们需要学会在废墟中感知时间以重温历史。一切废墟令我们确信,历史已然结束。但我们仍需重返时光找寻历史的脉络,以信其存在。"此亦吾意。 我希望中国朋友会因译者的生花妙笔而喜爱本书,同时也希望你们别把本书仅仅当作一部探秘罗马之书,它更是一个罗马人对罗马的深情凝视。从某种意义上说,罗马,一直在,只需你们懂得如何去"看见"。 科拉多˙奥吉阿斯 2020年4月10日

罗马传:人类历史的镜子 作者简介

  科拉多˙奥吉阿斯,意大利著名记者,作家,编剧,出生于罗马。《共和国报》的长期撰稿人,意大利国家电视台文化节目主持人;其作品众多,广受读者欢迎,多次荣登畅销书榜首。大部分著作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著有《纽约的秘密》《伦敦的秘密》《巴黎的秘密》《伊斯坦布尔的秘密》《鲜血和力量》《心脏的黑暗面》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