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作者:陈涛主编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9-12-01
开本: 23cm 页数: 358页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2.0(7.5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版权信息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分为两大部分: “道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和“道德科学的内在展开: 从风俗到道德理想”, 较为系统而全面地梳理和论述了涂尔干的道德科学。作者试图在更为宽广的学术传统背景下把握社会学学科研究, 因而本书对涂尔干的道德科学所作的考察并不限于其社会学本书, 而是旁及现代政治科学, 伦理学乃至形而上学。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目录

前言
**章 导论:涂尔干的道德科学
一、被遗忘了的“道德科学
二、道德作为社会学的根本问题
三、道德问题作为切入西学和理解中国当下处境的入口
**部分道德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第二章 社会法则: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
一、引言:作为事实与规范的法
二、现代自然科学中的自然法概念
三、霍布斯:市民法与自然法的距离
(一)人性的规范意涵
(二)市民法与国家的规范性
四、孟德斯鸠:政治与社会
(一)”法的精神
(二)政府的原则与民族的一般精神
五、卢梭:公意取代自然法
六、实证主义:文明的自然法则
(一)形而上学政治的任意性
(二)自然法则对抗任意性
(三)自然法则的任意性
七、涂尔干:社会法则的规范意涵
(一)社会法则与道德
(二)社会法则与个体自由
(三)反常现象的社会法则
八、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
(一)社会作为整全
(二)人作为整全
第三章 社会功能:社会学与伦理学的争执
一、引言:一场被遗忘了的争论
二、对伦理学作为一门规范科学的批评
(一)理论伦理学作为一门立法科学
(二)道德法则的任意性
(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
(四)“事物本身给予的理性
三、对伦理学的人性论基础的批评
(一)作为目的的人性
(二)抽象的人性
(三)”伦理学上的人类中心主义
(四)人作为社会存在
四、道德科学的规范基础:社会功能
(一)Le Type Normal
(二)因果解释和功能解释
(三)社会生活的基本形式
(四)社会的实体化
五、现代社会与现代道德
(一)人的需要和现代经济活动
(二)原始宗教生活视域下的道德

第二部分 道德科学的内在展开:从风俗到道德理想
第四章 道德统计学的困境
一、引言:涂尔干社会学中不同研究传统的并存现象
二、涂尔干思想的另一个来源:道德统计学
三、为什么是道德统计学
(一)道德统计学的修辞效果
(二)道德统计学对“社会意识”的捕捉
(三)平均类型和正常类型
(四)道德病理学对反常现象的研究
四、道德统计学的破产
五、风俗的谢幕
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与变迁:原始宗教研究
一、引言:道德的起源和变迁问题
二、早期宗教研究(1885-1897)
(一)宗教问题的浮现
(二)社会形态学视角下的宗教研究
(三)社会形态学解释的困境
三、集体表象视角下的宗教研究(1897-1912)
(一)1895年的“启示
(二)集体表象的自主性与创造性
(三)道德理想及其创造性
四、革命宗教、道德科学与世俗道德
五、从”风俗物理学“到”道德科学
(一)从社会形态学到集体表象理论
(二)从风俗到道德理想
第六章 余论:涂尔干的遗产
一、引论:涂尔干学派进入中国的两条路径
二、氏族图腾制视角下的家族和古代社会研究
三、文化整体论和功能论视角下的社区研究
四、规范性的寻求:学科建设与国族构建
(一)国家与社会
(一)料会与个体
附录 科学对抗明智——兼论霍布斯政治科学中的理想主义要素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基础及其内在展开 节选

  但是,仅仅拥有这个形式自由,对于规范性的证成,对于主体自由的实现来说都是不充分的。如果不对个体的自由意志加以规定,那么包裹在形式自由之内的那些个体的特殊利益、特殊欲望和特殊倾向就会将意志自由变成一种任意性,危及到政治生活,乃至个体自由,甚至,个体还会落入“虚假的”自由,把受制于社会意见或“意识形态”的自己当作*自由的、*真正的自我。  法,作为源自事物本性的一种必然关系,被用来为这种自由的形式赋予一个具有实质合理性的内容。从霍布斯将法这个概念应用到对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力图由此推演出自然权利和自然法来规定政治生活,到实证主义将法这个概念应用到对现实社会中的风俗、法律、宗教和文明等等的研究,力图由此获得某种社会法则来规定政治生活,现代思想走了一个完整的历程。  就现代政治科学和社会学都诉诸法这个概念来确立某种规范基础而言,它们有着更为深层的一致性和统一性。或者说,社会学延续了现代政治科学的基本努力方向:深受新的自然科学的鼓舞,现代政治科学试图在政治生活领域找到类似于支配物理世界的自然法则那样的,具有足够确定性和必然性的法则,借此摆脱无休无止的神学争论和各种怀疑主义思潮,从而为人们的政治生活提供一个足够坚实的规范基础。如果说物理世界的各种事物,其*终原因在于上帝这个造物主,而我们无法洞悉上帝的意图,因此对那些事物的认识,也无法达到足够的确定性的话,那么,相比之下,人为制造的政治社会其原因则是人,所以它能够被人所认识和规定。政治科学能够达到比自然科学更为精确、更为确定的程度。从政治科学到社会学的思想演变历程,就是一个逐步利用理性法则概念将整个社会囊括于内,在思维甚至实践上制造出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的过程。  霍布斯在《利维坦》**部分从机械论角度对人性展开的研究,其基本动机就是为自然权利和自然法提供一个堪比自然科学的确定性基础,再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一个同样确定的国家理论。孟德斯鸠之前的政治科学,借助自然法和契约理论,只将这种机械论的因果必然关系扩展到适用一切社会的主权者和臣民的权利和义务。至于各个现实社会超出自然法和普适的契约社会之外,在法律和风俗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仍然构成了一个不能为理性之光所穿透的暗箱。它们似乎只是由历史的偶然、人类的无知和立法者的任意混合而成的一个非理性的领域。正是孟德斯鸠从自然必然性的角度对法所作的重新定义,将“无限多样的法律和风俗”,将“各国的历史”(孟德斯鸠,1997:著者原序)纳入到理性认识或科学的范围之内。现代政治科学寻求独立性和确定性的努力,在这里达到了一个高潮。“法的精神”的实质就在于,不仅要将关涉到人类世界的各种要素纳入理性认识之中,而且还要借助法的概念,借助某种理性必然关系,对其加以体系化。在马基雅维利那里,政治还只是一门驯化命运女神的技艺,但到了孟德斯鸠这里,政治科学已经可以从理性法则的角度来容纳原本对人封闭的命运。  对比孟德斯鸠和后来的孔德、涂尔干有关社会类型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体系化指向的是什么。在孟德斯鸠那里,共和政府和君主政府的理论阐述尽管一个基于古代城邦,一个基于现代民族国家,但他并没有想要借助某种历史进步法则在二者之间搭建一种线性关系,甚至,政府的原则或开端的优先性和统摄性,以及对更新政府原则的要求,还抵制这种历史化。相比之下,通过将古代社会和现代社会纳入一个历史的线性法则之中来理解现代社会,乃至现代文明的进步法则,却是许多早期社会学家的工作重心,如孔德所阐发的人类精神和社会进步的三阶段法则,涂尔于借助社会劳动分工的“自然法则”在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古代和现代之间建立的关联等。因此,早期政治科学的体系化开始走向了以某种进步史观或普遍历史为基础的社会理论或历史哲学。亦或者借助某种功能分析,在可观察到的现象与不可观察的,被认为更为内在、更为本质的社会实体或社会系统之间建立一种关联。后面这一思路,我们暂且放在下一章来讨论。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