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作者:张梅著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1
开本: 24cm 页数: 11,371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2.6(5.6折) 定价  ¥7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5408620
  • 条形码:9787515408620 ; 978-7-5154-0862-0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本书特色

对话哈佛大学世界一流的学者,如:劳伦斯·萨默斯、安东尼?赛奇、约瑟夫?奈、宋怡明、杜维明、包弼德、欧立德、迈克尔?威策尔、柯伟林、文安立、韦爱德、王德威,等等。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是作者在哈佛大学为期一年多的访学时间内, 直接采访或与他人合作采访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专家访谈稿件的汇编。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被访谈学者的个人小传 (在每篇访谈文稿前, 同时附上采访时拍摄的相关照片) ; 二是访谈文稿 ; 三是印象记 (在每篇访谈文稿后, 以增加可读性) 。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目录

**部分?关于中国政治经济

全球体系下的中国经济与中美关系

——访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 003

要正确看待日益强大的中国

——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艾什民主治理与创新中心主任

??安东尼·赛奇教授 023

亲缘关系、地缘政治与当代中国研究

——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045

中国的和平崛起与新时期对外关系

——访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教授 069

第二部分?关于中国历史文化

精神人文主义与民族文化复兴

——访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哈佛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资深研究员、国际哲学学院院士杜维明教授 091

以史为桥?沟通哈佛与中国

——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包弼德教授 123

如何理解满族史与清史的关系

——访哈佛大学副教务长欧立德教授 147

神话比较揭示人类拥有共同的根

——访哈佛大学迈克尔·威策尔教授 169

第三部分?关于中国外交与对外关系

中国软实力的现状、发展与新时期的中美关系

——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约瑟夫·奈教授 193

中国的大国担当与外交挑战

——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文安立教授 217

美对华政策演变及中美关系前瞻

——访丹佛大学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 237

改革开放以来中美关系及战略互动

——访美国政治学家、哥伦比亚大学韦爱德教授 261

第四部分?关于中国华侨华人

华语语系文学与海外华人文化

——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王德威教授 285

世界历史大框架下的海外华人

——访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 311

全球化时代的海外华侨华人研究

——访加拿大民族研究联合会会长郭世宝教授 327

世界史视野中的华侨华人

——访新英格兰华人历史学会副会长杜荣佳教授 349

后记 368


展开全部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节选

全球体系下的中国经济与中美关系 ——访美国前财政部长、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教授 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enry Summers):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 W. Eliot University)教授。萨默斯1954年11月30日出生于康涅狄格州(Connecticut)的纽黑文(New Haven),父母均为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的经济学教授,叔叔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和舅舅肯尼斯·约瑟夫·阿罗(Kenneth J.Arrow)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默斯年仅16岁便进入了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MIT)修读物理学,后转修经济学,1975年获学士学位。此后他进入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跟随经济学家马丁·费尔德斯坦(Martin Feldstein)攻读研究生,并于198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作短期教学,1983年萨默斯成为了哈佛历史上*年轻的教授。 萨默斯在美国政界颇有建树。他1982年开始涉足公共事务,曾任里根(Ronald Reagan)政府的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简称CEA)成员。1991年,他离开哈佛大学出任世界银行(World Bank)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师。1993年,他进入美国财政部(U. S.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担任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1999年7月,他出任克林顿(Bill Clinton)政府财政部长。2001年7月1日,萨默斯出任哈佛大学校长。2006年6月,他辞去哈佛大学校长职务。2008年,萨默斯担任奥巴马(Barack Obama)竞选班子的经济顾问。2009年至2011年,任奥巴马政府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任。 萨默斯教授在学术界成绩斐然。他因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美国约翰·贝茨·克拉克奖 (John Bates Clark Medal),他也是**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艾伦·沃特曼奖(Alan T. Waterman Award)的社会科学家,他同时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Econometric Society)会员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成员。 一、全球化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张梅:劳伦斯·萨默斯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访谈。作为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您曾因在经济学领域的杰出贡献获得美国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章,您也是**个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艾伦·沃特曼奖的社会科学家,同时还是美国计量经济学学会会员和美国艺术科学学会成员。在担任第71任美国财政部长期间,您实现了美国有史以来*长时期的经济增长,时至今日,面临*紧迫的经济讨论时,您仍然是美国政府*先想到的求助对象。我知道您对中国经济亦相当关注,能不能请您谈谈您和中国的渊源,您**次到中国来是什么时候? 劳伦斯·萨默斯:我**次到中国来是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我才25岁,是**次到上海。那时我非常迷恋喝可口可乐,可是我到了上海10天,都没有找到我喜欢喝的可口可乐,这可是一个大问题(笑)——因为当时在中国就没有这样的产品销售。我不得已给美国打电话,告诉我的父母在上海买不到可口可乐。我从酒店出来走了一段距离,那时上海马路上空荡荡的,很少有汽车,我带着非常大的好奇心去观察路上的行人,可是我发现当时的人们对我更好奇,他们想跟我拍照片(笑)。在上海的市中心闲逛的时候,我甚至可以到马路的中央去走,因为每隔五分钟才会有一辆汽车。在我看来,当时的上海真是非常与众不同的世界。 张梅:与您**次到中国来看到的情况对比,您觉得近40年来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劳伦斯·萨默斯:40年的时间匆匆而过,我看到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说到我对中国的看法,我想可以利用历史学家看待经济历史的长远视角:一个有意思的事情是,伦敦在1800年的生活水平比古希腊雅典时期提高了50%,但这是经过2300年的发展才实现的。之后发生了工业革命,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每年增长率超过1%,比之前2300年有了巨大变化。中国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光辉一笔,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保持着平均7%左右的增速,这几十年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概10—15倍。中国的增长惠及全球人口的1/6,在健康、教育、女性权利等方面都有发展。中国人生活水平的改变不仅仅局限在世界1/6的人口中,同时也影响到了世界上其他的各个角落。我认为中国的发展是比工业革命还要伟大的,中国和其他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是绝对可以载入史册的事情,而且是历史教科书上的**个重大历史事件——没有比这更重要的,我们不用怀疑它的重要性。 张梅:您觉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应归功于哪些因素?主动力是什么? 劳伦斯·萨默斯:**,中国过去修正了一个有问题的体系,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释放了组织活力;第二个增长点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红利;第三是中国大量学习海外企业经验,这推动企业增长。说到这个发展的动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也许你能清楚地看到明显有哪些因素在发挥作用。例如,手机现在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用品,一个手机价格一般不超过600美金,可是它的计算能力比我们登月时超级计算机的能力还强50倍,并且它可以让我们更多地与他人沟通,肯尼迪总统在任时整个白宫的通信系统都没有这么强(笑)。通过手机,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信息,似乎你就与哈佛大学的图书馆比邻而居……这反映了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应该说是理性、科学、技术,还有更广泛的相互理解和共识塑造了如此巨大的进步。同时,市场的力量与激励机制,使我们从集体农庄转向了现在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也使得企业应运而生,像我们现在看到谷歌(Google)、脸谱(Facebook),每家市值都很高,已经抵得上全球汽车工业的总和。此外,现在的发展还得益于开放,有了开放,我们才可以让科技进步得到广泛传播。我们可以看一下“二战”结束之后早期的情况,当时实施了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称是“欧洲复兴计划”(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可是在那个时期,发展中国家整体来看没有什么进步,无法与发达国家相互融合,但是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主要原因就在于全球化(Globalization)*大程度上实现了货物流通、资本流动与国际化生产。在全球化推动之下,中国受益良多,同时中国也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在全球经济发展增量中占到了1/3。当然,世界也是如此,在过去40年间,全世界人均寿命不断增长,每小时人均寿命就会增加15分钟;在人类历史上**次出现了人们的健康受到营养过剩的威胁,而不是饥饿的威胁;同样明显的是,女性获得了更多的赋权。我期望这样的发展趋势能够继续保持下去。 张梅: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您怎么看待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接下来的发展? 劳伦斯·萨默斯:我觉得,有这样几个方面:**,中国很快会成为全球*大的经济体,但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还不到美国的25%,所以中国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第二,中国整体发展水平不如美国,但是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非常强大。一般在中国这种发展水平,很难有公司可以制定全球的行业标准,但是中国不同,这次经济发展浪潮中,中国的金融科技发展的比美国还好。另外,我还听说一些生物制药领域中国也比美国先进。人工智能领域,虽然美国暂时还领先,但是中国的进步更快,所以中国可能要反超。有个名词叫“后发优势”(Late-mover Advantage),就是后进者可能会省略一些发展阶段直接进入更先进领域,我觉得中国就是如此。另外,我特别想请你注意一个数据,在2011年至2015年间,中国基建用的混凝土超过美国整个20世纪的用量,通过这个数据我们能看到中国发展的决心。 张梅:您对中国经济发展有没有什么担忧? 劳伦斯·萨默斯:**,我想可能需要担忧的是如何防止体系崩溃,中国能不能实现转型,由消费而非投资主导,由民营企业而非国有企业主导,由企业家自发而非行政命令主导。第二,中国的外部关系——中美两国之间冲突的可能性在变大。当前美国企业有一些转变,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美国企业认为中国人富了,但是还保留着贫穷的习惯,例如盗版问题;另一部分原因则是因为中国政府对美国公司的做法。过去讨论对华政策,美国企业一般都很积极,要求不要把经济问题政治化,但是现在美国企业对中国不满的声音变多了,所以他们会支持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对中国的强硬态度。我觉得,当前中国政府如何定义经济发展,这是很多问题的关键。中国取得了如此惊人的经济成就,要承担什么样的国际责任?中国希望重塑和引导国际体系建立,又要作出哪些贡献?还有一点就是中国在国际经济扮演了如此重要的角色,外界对中国的期待会更高。

哈佛学者看中国和世界 作者简介

张梅:博士、政治学副教授,2015—2016年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兼任欧美同学会留美青年委员会委员,哈佛大学中国校友公共政策论坛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华侨华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环球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凤凰网大学问”特约记者。主持和参与了多个国家部委研究课题和社科基金研究项目,在《新华文摘》《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现代国际关系》《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清华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现代传播》《东南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新视野》《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学习时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70余篇,多篇文章被人民网、凤凰网、环球网、新浪网、搜狐网、央广网、澎湃新闻网等转载。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华侨华人、公共外交、移民与全球治理。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