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作者:刘未鸣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1
开本: 16开 页数: 432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9.2(6.0折) 定价  ¥8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版权信息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本书特色

他们是这样一些名字:蔡元培、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陈垣、鲁迅、吕思勉、陈寅恪、陶行知、胡适、陈鹤琴、梁漱溟、叶圣陶、钱穆、冯友兰、傅斯年、丰子恺、朱自清…… 刘未鸣、詹红旗主编的《大师们的家风(第3辑)》讲述了他们之所以被称作“大师”,不仅仅在学术成就和学术地位,还在他们的品格他们的风骨,在他们齐家、治学、为人处世的风范。 辛弃疾说名垂万世者不朽。 这些大师们因其安于清贫、淡泊名利、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态度,以及对**对时代对家庭的担当,他们的名字将刻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丰碑,他们的思想将融进中华文化的血脉。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内容简介

  《大师们的家风(第3辑)》集叶圣陶、钱穆、冯友兰、傅斯年、丰子恺、朱自清六位民国大家的有关史料,分为齐家、治学、处世三个主题,将这些史料分类整理成册。文章包含其本人撰写的文章及演讲稿、写给家人的书信和亲友的回忆文章,这些文章均有鲜明的主题,从三个方面反映出这些民国著名大师们的淳朴家风和他们对治学的严谨及处世的原则。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目录

叶圣陶
齐家
父亲的希望
陪父亲喝酒
乐山大火
要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
听父亲讲故事
“顺其自然”的教育
在生活中学习做人的道理
爱的教育
恋家的人
跟父亲学写作
为子女改文章
干校家书
浓浓爷孙情
一株枝繁叶茂的常青树
治学
习惯成自然
我给父亲念《论语》
开明书店的“开明风”
青年作家的向导
鲜明的家学传统
处世
“赋别寄哀思”
华枝春满 天心月圆
托尔斯泰如是说
*后的会友时光
人生旅程,知交相伴

钱穆
齐家
五世同堂,贫富既分
展阅纸上泪痕,把玩想念先祖
先父之幼年苦学
“先父母对子女,从无疾言厉色”
忆三兼小学的“共学之人”
严父的慈爱
忆我与父亲*后的见面
治学
“你只要真喜爱读书,便会有前途”
祖父教我秉承中国人应有的道德精神
忆钱师著书立说与努力写作
金玉之言,一生受用
不满已有成果,随时增补己作
毕生致力于中华文化和传统精神
史学研究与爱国热情
处世
父亲说,读书与做人并重
对教学有高度的责任感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国史大纲》中的爱国情怀 学史致用,再三言之
有志经世,心系天下治乱
教导学生“厚积薄发”“心无旁骛”

冯友兰
齐家
母亲懿行,万言不能尽
佳偶绝配,举案齐眉
言传身教,受益匪浅
一生勤俭,却不乏生活情趣
治学
我的读书经验
有大学,更要有大大学
审慎公正的学者态度
“写的历史,永远要重写”
要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照着讲”与“接着讲”
心知其意,言之有物
追求真理,学术常青
处世
青年的修养,关乎国家前途
人生成功之因素:才、力、命
人生的四种境界
人生的意义何在?
心系祖国,勇负重任
虚怀若谷,至诚无息
高山仰止,心向往之

傅斯年
齐家
为儿起名,不忘爱国
抗战八年,辗转西迁
治学
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为科学而研究科学”
国学功底好,却提倡新文化
波澜壮观的古史讨论
一跃而投身文学革命的阵营
《新潮》的主力
文学思想革命的领导者
“孟真是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
处世
“不左道”的人生观念
美感,使生活所以为生活
“大学之业”与“社会之业”
中学军训感言
誉满天下的通才学者
关心后学、悉心指导
无私举荐后学
元气淋漓傅孟真
真是山东人的脾气!

丰子恺 齐家
中秋赏月
梦痕
我的母亲
做父亲
儿女
送阿宝出黄金时代
给我的孩子们
华瞻的日记
外婆家
外孙眼中的丰子恺
治学
实行的悲哀
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怀李叔同先生
学会艺术地生活
处世
从孩子得到的启示
儿戏
生机
大账簿


朱自清
齐家
背影
择偶记
除了孩子 你心里只有我
余实爱隐 不欲相离
从近处小处着手培养孩子的胸襟与眼光
孩子做得对 我们就支持
爸爸待己严、待人宽的品格
父亲引导我们以兴趣求发展
父亲总是和蔼可亲 关心孩子们的学习
父亲始终为国事家事煎熬
父亲是一个走四方步的人
治学
清华一日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控制文字是一种本领
文学的标准与尺度
谈国文教学
我意在表现自己
再谈经典训练
处世
正义
论自己
论诚意
我人生的一种态度
论不满现状
论且顾眼前 论气节
丈夫的清贫气节
*完整的人格(节选)
展开全部

大师们的家风.第三辑 节选

  《大师们的家风(第3辑)》:  父亲的希望  为了把父亲的散文编成集子,又读了一遍他写的《做了父亲》。这篇文章是1930年发表在他编的《妇女杂志》上的。《妇女杂志》的读者不限于妇女,我父亲写这篇文章,是跟有儿女的读者谈谈他做了父亲的心情。我算了算,父亲那时36岁,三个儿女,我12岁,妹妹8岁,弟弟4岁。  文章分五节。开头一节,我父亲说:他自信不至于跟有些人那样,把没有儿女看作人生的缺憾,可是真个没有的话,“也许会感到非常寂寞,非常惆怅吧。”——不是一般的寂寞和惆怅,而是“非常”的,可见父亲是“非常”爱我们儿女的。这句话没有明说。  爱儿女自然要想到儿女的将来,想到目前对儿女的教育问题。中间三节,我父亲谈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二节说,做了父母,即使不是教育专家,也得担起教育儿女的责任来。可是自己也没有把握,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怎么能把立身处世的道路预先规定好了,教给子女们呢?  第三节说到学校,说像个模样的学校实在太少,也不必非把儿女送进理想的学校不可。连小学也进不了的还多得很呢,他们一样要挺直身躯立定脚跟做人。  自己没有什么可以给儿女的,学校教育又未必有多大的作用,怎么办才好呢?在第四节我父亲说,只有让儿女凭自己的心思和能力去应付一切了。做父母的如果真个想给儿女点儿帮助,只有诱导他们,让他们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锻炼应付一切的心思和能力。可是怎样诱导呢?又觉得茫然。  父亲说的都是真心话,是就30年代的情况说,搬到现在来未必合适。在我的记忆中,从父亲那里,我没有听到过应该怎样立身处世的说教。他跟他的几位朋友一个样,对当时的学校教育不存什么奢望,这正是他们办起《中学生》杂志来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待《中学生》的读者,他们跟对待儿女一个样,总是鼓励和诱导读者自学——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心思和能力。这样的鼓励和诱导,从父亲那里,我得到的可不少。在我父亲,也许都是试探性的,他不是说了吗:“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父亲的鼓励和诱导在我身上是起了作用的,使我对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产生了广泛的兴趣。至于见解的肤浅和幼稚是怪不得父亲的,我喜欢新鲜而又浅尝辄止,从不肯下功夫深入。  在那篇文章的*后一节,父亲才说到对我们儿女的希望,“对于儿女也有我的希望。”“一句话而已,希望他们胜似我。”这两句话本来可以并作一段,甚至并作一句,父亲特意分做两段,我读着,好像听到了他当时斩钉截铁的口气。  为什么希望儿女胜似自己?我父亲说,他希望社会进步,而社会是一个一个的人构成的。“如果后代无异于前代,那就是站在老地方没有前进,徒然送去了一代的时光,已属不妙。或者更甚一点,竟然‘一代不如一代’,试问人间社会经得起几回这样的七折八扣呢!”话是对有儿女的读者说的,他希望所有做父母的跟他一样,为了社会的进步,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胜过自己。  对自己的儿女,我父亲希望在哪些方面胜过自己呢?**是身体。他认为自己的身体完全不行:爬上葛岭那样的山就会喘气,提十斤重的东西走一两里路,胳膊就得酸几天,因而希望我们儿女有强壮的身体。第二是心灵。他认为自己的心灵完全不行:人家问一句话,会一时答不上来,事务当前会十分茫然,不知怎样处置或判断,因而希望我们儿女有明澈的心灵。第三是职业,留在后边说。  我不喜欢体育,跟父亲一个样,长得比父亲高大,是否比父亲强壮,可难说了。就说登山吧,父亲61岁上的黄山,是人家用轿子抬上去的;我63岁上的黄山,凭自己的两条腿爬上去的。从这个孤证看,我的身体比父亲强壮。可是就作为发动机的心脏说,父亲73岁害了心肌梗死,后来没发过,我却61岁就得了冠心病,心绞痛发过好几回。到底谁胜于谁,恐怕医生也无法回答。加上近几年不断加码的超负荷运转,我恐怕到不了父亲的高龄。至于心灵,既不能用天平称,也不能用尺子量,就更难说了,只觉得对有些问题,我和父亲一样糊涂,甚至比父亲更糊涂。这样看来,身体和心灵,在我身上都打了折扣,只不知这个折扣打得多大了。  说到职业,我就更糟了,父亲不希望儿女承继他的职业。他说:“说到职业,现在干的是笔墨的事,要说那干系之大,当然可以戴上文化或教育的高帽子,于是仿佛觉得并非无聊。但是能够像工人农人一样,拿出一件供人家切实应用的东西来吗?没有!自家却使用了人家生产的切实应用的东西,岂非也成了可羞的剥削阶级?文化或教育的高帽子只能掩饰丑脸,聊自解嘲而已,别无意义。这样想时,更菲薄自己,达于极点。”他希望我们子女不要像他那样专干笔墨的事,希望我们子女至少能够站在人前宣告:“凭我们的劳力,产生了切实应用的东西,这里就是!”  自己靠别人生产的东西生活,却生产不出一件东西来供别人使用,使我父亲感到非常羞愧。就此成了“剥削阶级”是不会的,我体会父亲所以这样说,正出于他“菲薄自己,达于极点”。这样的想法,这样的感情,在我父亲的好些篇小说童话和散文中都可以看到。诚然,我父亲是注重作文的,他写过不少指导读者作文的文章,只因为作文跟说话一个样,是做人的必需,是生活和工作的必需。他从未鼓励读者学他的样,专干笔墨的事,也从未鼓励我们儿女学他的样,专干笔墨的事。他希望我们儿女跟工人农人一样从事物质生产,能生产出供人家切实有用的东西来,还跟我说过,如果真的有了感受,写诗写散文写小说都可以,写成了发表也可以,作为日记留着自己看也可以,可不要因为发表了几篇东西,就把写东西作为自己的职业。  受了父亲的鼓励和诱导,我非常羡慕工人农人的劳动。所以念完中学之后,我学的是农产制造,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农产品加工。学农产制造是我自己的选择,父亲当然非常支持,还到学校去看同学们怎样实验怎样实习。他也许梦想真有那么一天,能看到我站在人前作他所盼望的庄严宣告。我当时是认真学习,毕业之后还认真干过。如果是现在,我会一直干下去的,也许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拿出一两件新鲜的东西来供人家使用。可那是抗战时期,在国民党统治的“大后方”,农产品成了囤积居奇的筹码,哪儿谈得上正经的加工。我碰了几处壁,结果走上了父亲走的路,先是当教员,后来当编辑,编编写写40多年,跟父亲一个样,尽干笔墨的事,从未生产出一件可供别人切实有用的东西来。  尽干笔墨的事并非我的本愿,已经干了40多年,现在也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了,何况编辑这一行总得有人干,认真干起来也挺有滋味。只是每次重读父亲在30年代初写的这篇《做了父亲》,我总不免感到羞愧,这种羞愧绝非“无名英雄”“灵魂工程师”这类“高帽子”能掩饰得了的。真正的无名英雄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工人和农民。关于“灵魂工程师”,自己也一切都在学习试验之中,哪里拿得出一张现成的图纸来呢?  (选自叶至善《父亲的希望》)  ……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