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11-01
开本: 24cm 页数: 431页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64.8(7.2折) 定价  ¥9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8614708
  • 条形码:9787548614708 ; 978-7-5486-1470-8
  • 装帧:书写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 多位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以**手珍贵资料、丰富的故事、生动的叙述,充分展示上海市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还原改革开放40年来真实的画面。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内容简介

本书为记录上海各区县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的口述史, 展示了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进程中, 上海各区县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 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改为天下先, 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各方面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目录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上海的生动实践

——20世纪90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纪实 陈至立

落实党的政策 平反冤假错案 陈锦华


上海首个经国家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的诞生 张绍樑

我亲历的上海市两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夏丽卿

迈向21世纪的上海发展战略的制定 蔡来兴

终身难忘的20世纪8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朱金海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蓄能引凤来 鲁又鸣 蒋建忠 吴凡音

从无中生有到战略调整: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创业之路 孔庆忠 钱达仁等

亲历漕河泾开发区的困难时光 陈青洲

中国**个与国际合作的CBD规划之诞生 王安德

中国**份EPZ规划与战略的研究及实施 朱晓明

中国大陆**家保税区的建设 李树铭

在农田里腾飞的高科技园区 吴承璘


打赢东航上航重组的发展之战 刘绍勇

“一个图章”机构开创上海对外开放新格局 叶龙蜚

奉调参加开发浦东联合咨询研究 於品浩

从上海走向全国的住房公积金制度 沈冠军

攀登世界超高层建筑高峰 龚 剑

守“土”有责 为上海地铁筑路护航 杨 磊

坚持初心 风雨同舟 共襄发展 罗康瑞

虹桥商务区:打造世界一流水准CBD 李佳川 许 兵


改革创新精神是推动上海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的*大的动力 龚学平

沉重的飞翔:上海电影的变革与发展 任仲伦

《新民晚报》美国发行记 丁法章

20世纪90年代上海百万居民大动迁 贺耀祖

上海申康:公立医院改革创新的先行者 陈建平

难忘上海仪电再就业工作的日日夜夜 金韡东 陈纪炎 陶丽娟



在参加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日子里 陈章亮

20世纪80年代上海“四化”干部队伍建设 邵有民 施耀新

上海国有企业干部的分类分层改革 周鹤龄

把党建引领贯穿于城市发展全过程 冯小敏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人才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张国辉


后记


展开全部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节选

我于1988 年到1997 年,先后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长、市委副书记。先后在时任上海市委书记江泽民、朱镕基、吴邦国、黄菊及上海市委副书记曾庆红等同志领导下,与刘振元、龚学平及金炳华等同志一起分管上海市的宣传思想文化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20 世纪90 年代是上海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重要时期。在纪念我国改革开放40 周年之际,回顾这段峥嵘岁月,真是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应上海党史办同志之约,我就上海90 年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作一简略回顾。 新机遇 新挑战 新要求 进入90 年代,上海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90 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面临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受各种错误思潮影响,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存在许多模糊认识,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有的人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国家的命运、党的领导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这就急需正本清源,以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党员和群众,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坚定信心。 ——国门打开后,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趁机而入,享乐主义、金钱至上思想抬头,腐蚀着干部群众,甚至一些早已绝迹了的社会丑恶现象又沉渣泛起。这就需要狠抓党风廉政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克服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现象;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努力形成政治团结安定,风气健康清新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场深刻的大变革,对原有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形成了激烈冲击并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加上上海当时与全国一样都碰到了物价猛涨、某些物资匮乏等问题。这就需要通过思想教育和正确的舆论宣传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打破“大锅饭”“铁饭碗”,职工下岗待业带来的暂时阵痛,帮助人们破除陈旧观念,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观念;帮助人们正确看待所碰到的暂时困难,了解党和国家为克服困难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增强信心、同舟共济、共度时艰。 ——90 年代的上海站到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浦东开发开放是小平同志和党中央对上海的殷切期望,也是上海千载难逢的机遇。但上海一部分干部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与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有的盲目自满、眼光短浅、固步自封;有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有的在改革涉及本单位利益时,缺乏全局观念,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甚至有抵触情绪。这一切都要求我们通过宣传教育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党员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敢闯敢试,以立志改革的决心、饱满的精神状态和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作风,推进上海的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党和国家交给上海的历史使命。 ——改革开放和上海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形势对上海人民的素质和上海的文明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一些单位办事“脸难看、门难进、话难听”的现象比比皆是;一些服务行业态度恶劣、效率低下并存在严重的行业不正之风,人民群众和外商对此意见很大,大大影响了上海的形象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反映行业不正之风的人民来信不时呈放在市领导的办公桌上,引起了高度重视。因此,广泛开展群众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广泛发动群众自我教育、积极参与,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90 年代上海城市建设的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引进外资的力度都是空前未有的,这种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涉及百万计居民,成千上万企业。这就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决依靠群众,广泛动员群众,引导群众识大体、顾大局;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使广大群众知情、理解、支持,团结一致、同心同德为上海重振雄风、创新发展而努力奋斗。 ——上海要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就不仅要有现代化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还必须有高质量的教育,高水平的科技和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和文化设施。但当时上海的文化设施陈旧落后,文化发展缺乏有力的支持。这就需要从政策上、规划上、资金投入上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和支持上海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和提高,使之与上海日新月异的变化相适应。 90 年代上海的历史机遇不但为上海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有利条件,同时也为上海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加快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一方面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新的要求;另一方面,这样的新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精神文明建设为它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它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能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努力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加快改革、扩大开放的舆论力量、价值观念、文化条件和社会环境,是90 年代摆在上海人民面前亟待研究、必须解决的崭新课题。 坚持“一把手两手抓” 上海历届市委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邓小平同志要求上海在20 世纪末交出两份答卷,一份是经济建设的答卷,一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答卷。江泽民同志要求上海一定要在两个文明的发展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 早在80 年代末,上海市委就针对一段时间有人提出为吸引投资应使上海的娱乐场所和夜生活更加“开放”的观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并一再重申“五个不”:不搞跑马场,不搞博彩公司和各种变相赌博,不搞赌场,不搞选美,不搞“三陪”和任何形式的色情场所。这“五个不”为上海保持良好的社会风气提供了有力保障,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一致拥护。 90 年代上海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精神文明建设调研,在调研基础上形成了中共上海市委的有关文件并进行全面部署,把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 **次大调研于1992 年5 月至8 月进行,由时任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吴邦国同志亲自部署并主持调研工作。他带队针对精神文明抓什么和怎么抓的问题,进行了70 多天的调研,先后召开了30 多个座谈会,广泛听取了人大、政协、老同志、区县、部委办同志、知识分子、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人等各方面的意见。座谈会上,大家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如下意见和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在思想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有些人缺乏坚定的信念;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不少人的头脑中已经淡漠了,工作不积极,责任心差;三是从价值观念讲,相当一部分人信奉实惠,追求金钱。现在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可以归纳成三句话,“金钱挂帅,私心膨胀,个人主义横行”。道德方面的主要问题:一是不讲社会公德,随地吐痰、上车不让座、打人骂人等现象到处都有;二是不讲职业道德,50 年代上海的服务质量在全国属**,现在落后了;三是各行各业不正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有熟人、有关系的处处可以开绿灯,反之处处受刁难;四是家庭道德存在问题,子女不肯赡养老人等。 ——目前社会上有些人精神不振奋,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信念信心不坚定。坚定人们的信念信心,一是要用科学的理论体系武装人们的头脑;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三是建立规范;四是进行扬善抑恶的宣传,宣传艰苦奋斗,改革开放的精神;五是重视行为实践。要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接触实际生活,了解国情、民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现在社会上存在泥沙俱下现象。对严重影响精神文明的社会丑恶现象,如赌博、封建迷信、卖淫嫖娼,一定要坚决制止,坚决打击。 ——上海人中有的有自满情绪,不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是喜欢拿上海的长处比别的城市的弱点。有的人缺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要克服这种自暴自弃的心理,真正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上海人的文明程度还不高,自觉性还不强,缺乏进取心。要开展上海市民的自爱活动,推广市民自爱行为。要开拓群众参与改革开放的渠道,让群众在参与中提高自己。 ——精神文明建设还没有完全落实到基层,两个文明“一手硬、一手软”现象仍然存在;精神文明工作缺乏规范的要求和目标,有些走形式和缺乏系统性。建设精神文明,思想要重视,目标要明确,任务要落实,人员要到位,作风要踏实,才能抓出成效来。 ——要从时代的高度、战略的高度,使全社会形成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共识,这样才能克服“一手硬、一手软”的状况。要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使之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使每个市民都认识到精神文明建设和自己有关。精神文明建设要从基层抓起,落在实处。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教育、文化三条战线相当重要。理论战线上,要提倡用辩证唯物主义观察世界,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论观点。教育战线,要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形势,分析形势,进行生动的、有针对性的政治教育。文化战线要正面引导,确立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人民认清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腐朽本质。 ——要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一要结合上海的实际,制定全市的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二是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每年办几件实事;三是对少年儿童要从小进行爱国家、爱集体、爱劳动的教育;四是把党员教育好,带动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五要加强立法,执法要严;六是新闻舆论要扶正祛邪;七要有精干的机构,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督促。 ——精神文明要渗透到物质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我们制定政策,不仅要从生产经营考虑,而且要从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社会效益上考虑。精神文明建设要贯穿于日常工作中,要表现在工作态度、工作热情、工作质量上。要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人翁的精神。 ——要动员全社会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提倡“从我做起”。只要方方面面都来抓,办法自然会无穷尽。要吸引群众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就要让群众了解情况,特别是要让群众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了解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决策。增强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透明度,让群众了解市委、市政府在为人民办哪些实事、好事,还有哪些困难。希望市委、市政府领导通过电视、广播讲话,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上海两个文明建设的情况,如果领导与群众沟通多了,群众对政府也就会更了解、更支持。 ——要加强正面宣传,抓好舆论导向、政策导向,报纸要多宣传好人好事,发扬正气,少报道会议消息,特别是要多报道群众身边的先进人物。——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人的素质。当前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花大力气抓增强凝聚力,提高党的战斗力。建议:(1)应加强对全体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历史传统教育。(2)进行马列主义基本观点的教育。(3)加强党性教育。(4)树立先进典型和榜样。 ——要加强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丰富校外生活、优化社会环境。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意识,需要进行国情教育和近代史、现代史的教育。要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在认真梳理意见建议和研讨的基础上,1991 年12 月,中共上海市五届十二次全会讨论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实施意见》。 1992 年3 月9 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万人动员大会,市委书记吴邦国作了重要讲话。 1992年3月,上海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吴邦国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指出,邓小平同志倡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在于它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一场波澜壮阔的大变革,它给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积极而深刻的变化,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帮助人们解放思想,树立新观念,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御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与社会丑恶现象作坚决斗争。要通过坚持不懈的“两手抓”,使经济更加富有活力,社会风气更加健康清新。 他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贯彻党中央提出的基本指导方针,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完整地体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全面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 一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推动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紧紧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会有无穷的生命力。相反,如果脱离了这个中心,游离于这个中心之外,就会变成“两张皮”,路越走越窄,会走到形式主义的死胡同里去。在实际工作中,要有效地解决“两张皮”的问题。许多单位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住了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吸引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使精神文明建设的路子越走越宽。 二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促进改革和开放。上海各条战线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的要求,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形势和任务都要求我们,尤其是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开拓思路,不断探索工作的新路子。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有一部分同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和办事效率同飞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改革开放步子的进一步加快。要联系各自实际,举一反三,把这方面的问题议深议透,充分认识它的危害,为加快改革开放扫除各种思想障碍。全市有不少党组织正在积极而努力探索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通过宣传教育,使干部、职工普遍加深了对党的基本路线的理解,提高了改革开放的自觉性,增强了职工对改革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是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素质,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当前要特别注意解决三个问题:一是信心、信念问题,二是精神状态问题,三是社会风气和职业道德等问题。要通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振奋精神,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真正落到实处。 他强调,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克服形式主义,真抓实干,讲求实效。抓落实就要抓领导、抓队伍;抓典型、抓导向;抓基层、抓“细胞”。 会上,我对具体工作作了部署。一是进行形势任务教育,看形势、明任务、学先进、鼓干劲。二是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鸣锣开道,话改革、转观念、知政策、促创新。三是以职业道德为重点,议形象、讲职责、抓管理、倡新风。四是严法纪、除“六害”(卖淫嫖娼;拐卖妇女儿童;利用封建迷信骗钱害命;聚众赌博;制作、贩卖、传播淫秽制品;吸食、制作、贩卖毒品等和社会主义制度绝不相容的社会丑恶现象)、煞歪风、保安定。 这次大会对90 年代上海精神文明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真贯彻会议精神并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有许多创新和创造,出现了可喜的局面。 1995 年5 月,江泽民总书记来上海视察时说,上海根据不同对象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内容是丰富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把精神文明渗透到了各个方面,跟群众的学习、工作、文化生活、道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上海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是动了脑子、下了功夫的,也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1995 年,在黄菊同志主持下,上海再次召开精神文明建设大会,并制定了《上海市1995—1997 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了这一时期整个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规划》提出,上海市民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良好的道德,创业的精神,遵纪的习惯,文明的举止,丰富的生活,健康的身心”;整个城市要整洁有序,安定和谐,充满朝气和活力。市委、市政府还根据上海特大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新特点,提出以加强社区建设为载体,把精神文明建设同强化社区管理、完善社区服务、发展社区文化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结合起来,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1996 年4 月12 日,为了迎接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市委常委会专题讨论了精神文明建设调研工作。从5 月开始,黄菊和其他市委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这次调查研究具有几个特点:一是各级领导重视,一把手亲自抓。带头深入基层进行调研。二是范围广,规模大。据统计共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理论研讨会2000 多次,发放各类问卷10 余万份,完成调研总报告34 份、专题报告102 份。三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相互交流,密切配合。四是边调研、边整改,推动工作,使调查研究的过程成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中央全会精神和上海开展调研的情况,1996 年12 月5 日,市委六届五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见》。《意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精神,提出了今后5 年和15 年上海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体现了上海的特点,注意长远目标与阶段性工作相结合,整体部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普遍提高相结合,既有理论性、思想性,又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意见》集中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智慧,进一步统一了全市干部群众对精神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把上海精神文明建设又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的智力支持。同年,上海成立了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及办公室,解决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体制问题,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上海在实现了“三年大变样”的目标后又站在新的起点上,以崭新的面貌迎接下一个五年的大发展并准备昂首阔步踏入新世纪。新的形势和任务给上海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要求上海人的素质和上海城市文明程度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口述上海改革开放(1978—2018) 作者简介

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是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机构,主管党史业务的单位,承担党史的征集、整理、研究、编纂等工作。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