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作者:张鑫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6-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51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4.2(6.9折) 定价  ¥3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版权信息

  • ISBN:9787203100188
  • 条形码:9787203100188 ; 978-7-203-10018-8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内容简介

张鑫著的《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主要从审美特征、空间意识、绘画题材、色彩观念、现代转型和当代之路六个方面对中西绘画进行美学比较和研究,试图揭示中西古典绘画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品格,并对中西当代绘画的发展方向提出尝试性的探讨。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目录

绪论
**节 绘画:人类文明的物态表现
第二节 中西绘画美学的古典、现代和后现代
第三节 关于中西艺术史的分期

**章 中西古典绘画的审美特征
**节 中国古典绘画和谐美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西方古典绘画和谐美的动态演变
第三节 中西绘画和谐美的不同哲学内涵

第二章 中西古典绘画的空间观
**节 生命的时空观
第二节 物理的时空观
第三节 中国古典绘画的神韵美
第四节 西方古典绘画的造型美

第三章 中西古典绘画的题材比较
**节 中西绘画题材中的审美尺度
第二节 中国传统山水画:人与自然
第三节 西方古典神话-宗教画:人与神

第四章 中西古典绘画的色彩观
**节 中国古典绘画的哲学色彩观
第二节 西方古典绘画的科学色彩观

第五章 中西古典绘画的现代转型
**节 西方绘画观念的现代转型
第二节 中国绘画观念的审美转变

第六章 中西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转型
**节 西方艺术观念的后现代转型
第二节 中国艺术观念的当代转型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节选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焦点透视的出现在西方绘画史上有跨时代的意义。所谓焦点透视,就是我们在运用眼睛感觉客观实物的形体时,各种事物的形体必须凭借光线而显现。这无数的光线集中合成一个锥体而射入瞳孔。锥体的尖端正对着瞳孔,离瞳孔越远,锥体的形状越大,而离瞳孔越近,锥体的形状越小。画家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在眼睛和表现物象之间放一块玻璃,这样就把形成的锥体切出一个横断面,而画家就是要真实地再现物象的横断面。正如焦点透视法的先驱阿尔贝蒂所言“绘画就是视觉锥体的一个横切面”。达·芬奇也说:“透视法无非是从一片光滑透明的玻璃后面观看一个对象,在玻璃平面上可以描绘出它后面的一切形体。这些事物形体形成一个锥体而射入眼帘,而这锥体则被玻璃平面所截割。”①通过焦点透视的原理,绘画所要表现对象的空间可以等比例地缩小,达到真实空间的再造。焦点透视遵循的原则就是“近大远小”。  焦点透视法的运用给绘画的空间表现带来了深刻的变化,能表现一种“无限”的空间。因为在与画家瞳孔相对的方向,物体上的线会向后退缩,在画面中形成一个聚焦点,这就是画面中所谓的消失点。通常平行的焦点透视在绘画中会产生一个消失点,而且这个消失点就是整个画面的中心。文艺复兴时期巨匠达·芬奇的《*后的晚餐》就是典型的“平行透视法”,整个画面呈现方框状而等比例缩小,一直消失在画面的*中心。这样的构图方式可以产生平衡、典雅、宁静的艺术效果,达·芬奇、拉斐尔都采用这种方法绘画。17世纪的巴洛克画家突破了平行透视的方法,采用“成角透视法”,就是说画面中不只有一个焦点,可以有两个焦点;这两个焦点分列左右,甚至可以在画面之外。这一时期的画家即使采用“平行透视法”,焦点也往往处于画面的一角而不属于正中。不同时期的画家不断地对“焦点透视”的画法进行改进和突破。而这种空间表现的方法就好像在墙壁上开了一道门,把人们引入空间的无限发展,“而在中心透视中,这个无限的空间却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的某一个精确的位置上自我矛盾地呈现出来的。这个精确的位置就是它的聚焦点,也就是它那金字塔形空间的顶点。它位于一个特定的距离上,但仍然能代表无限;它是可及的,同时又是不可及的,就像数学运算中的极限一样。从画中的任何一个物体中,都可以看出一种向着这个极限运动的倾向,而这个极限看上去也就好像正处在这个可见的有限空间的中心”。阿恩海姆形象地说明了西方古典绘画中对无限空间的探求,而这正是焦点透视所达到的空间效果。所以说,中国古典卷轴画是在画面之内表现空间的无限性,尤其是山水画,能突破有限达到无限,达到“可居”、“可游”的境界。而西方古典绘画也可达到空间的无限性,却是在画面之外的聚焦点上达到向无限的逼近。所以说,中国的绘画和园林艺术是相通的,都是组群式的横向空间的展开;而西方的古典绘画和西方的教堂建筑可以沟通,是纵向的空间的无限索取。这可以说是中西方人空间意识的差异在绘画形式中的表现。  其次是空气透视法,这是由达·芬奇所发明的。它就是指物体的清晰度随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物体和物体之间不是绝对的虚空,其中包含着尘埃、水分和空气。近处的物体越清晰明亮,远处的物体会更模糊。所以,观察者和物象之间的距离越大,该物象所发出的光线需要穿越的空气层就越厚。那么,远处的物体看上去就氤氲朦胧,近处的物体看上去就清晰明亮。达·芬奇发现了空气透视,并逼真地传达出空气氤氲的自然景象。空气透视遵循的原则就是“近实远虚”。  西方古典绘画的透视法也有一个逐渐成熟的过程,*终成为绘画的规则定型下来。古希腊罗马时期,画家运用“缩短法”来创造深度空间。文艺复兴开始,焦点透视原理被发现并广泛地运用在绘画当中,成功地达到了真实空间的再造。而空气透视法的出现,使画家开始意识到光在空间营造中的作用,绘画的空间感更为逼真。下面我们就来梳理透视法在西方古典绘画中的发展历程。  ……

中西绘画美学比较论纲 作者简介

  张鑫,女,山西阳泉人。毕业于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取得博士学位。现为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全国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致力于中西绘画美学比较研究、西方现当代艺带展览史和中国双(三)年展的艺术史观研究。迄今已在《西北大学学报》、《西北美术》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多项。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