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4-01
开本: 其他 页数: 280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23.9(5.7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9626649
  • 条形码:9787549626649 ; 978-7-5496-2664-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本书特色

  “笔会”作为历史悠久的副刊,所刊之文,既有浓厚的书卷气,又不排斥日常生活的烟火气,形成独有的风格。笔会文章多次被中考、高考选作考题,其文集非常适合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  本书特邀中国*美图书评委周晨先生设计,以冷冰川先生的画作封面,裸辑装订,典雅又别致。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笔会2017年度精选集。编辑部选取五十篇各种风格的散文编成五辑,选文的作者除了作家,也有学者、艺术家,以及业余写作者。笔会选文,继承温柔敦厚的散文传统,又有新颖视角,写出人生的各种况味,称得上是当代散文的一个好样本,也是写作学习者极好的参考。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目录

辑一

莫言:朗读与呐喊

毕飞宇:诗歌史上*漫长的一场雨

黄永玉:水、茶叶和紫砂壶

骆玉明:旧作往事

蔡小容:马纯上先生的房间

张宪光:张岱晚年的日常生活

刘晓蕾:《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吃货指南

孟晖:灯花眉黛付多情

韩羽:灶王爷的脸谱

傅月庵:吃什么都会想起从前



辑二

杨绛:幼年往事(外一篇)

王安忆:她多么爱生活,爱得太多太多

沈芸:老派

朱正琳:多一个字也不肯说的周有光

白谦慎:王弘之老师

裘小龙:叶芝的诗与杨宪益先生

郑重:三十六年前的细节

韩天衡:幽默 仁心 才情

田洪敏:纪念H先生

李娟:擅于到来的人和擅于离别的人



辑三

迟子建:水银花开的夜晚

韩秀:红狐狸

舒飞廉:甜如蜜

鲍尔金娜:子不语三条杠

甫跃辉:枇杷树

裘山山:颜值这回事

王瑢:萝卜翠,玻璃脆

邵颖华:年味儿

陈思呈:没病的人是无知的

晓寒:阳光堆在犁铧上



辑四

孙郁:世情与远思

汪丁丁:普遍肤浅时代的阅读方式

傅杰:朱正?周有光?数字

林行止:“荣誉羊皮”效应

梁永安:女性的《敦刻尔克》

胡晓明:年画与中国美学精神

曹景行:从手抄书谈起

陈村:它不仅仅是通俗文学

李皖:口袋里装满天塌不怕的死性?

詹丹:人生观和人“死”观的教育



辑五

冯骥才:泡在水里的威尼斯

叶兆言:一个南京人眼里的西湖

孙小宁:法隆寺与柿

小转铃:走路

路明:小镇出来的孩子

张翎:那些年,学外语的那些事儿

华子:十年追梦

吴非:铁匠和理发师

李戎:外来人的成年礼

郑海歌:虎丘路50号的记忆


展开全部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节选

  杨绛:幼年往事  我三四岁的时候,家住(北京)东城,房主是很阔气的旗人,我常跟着妈妈去看看那家的大奶奶、二奶奶。她们家就像《红楼梦》里的景象,只是《红楼梦》里没有满地的哈叭狗。我怕狗,挨着妈妈坐在炕上,不敢下地。不过她们家的哈叭狗不咬人。  后来我爸爸当了北京京师检察厅长,检察厅在西城,我家就搬到东斜街25号,房东是程璧。房子不小,前后两个宽畅的四合院。  门房是臧明,他和一个小厮同住门口一间屋里,里面是一只大炕,可以睡不止两个人呢。  我爸爸上班坐马车。我家有一辆半新不旧的马车,一匹马,两个马夫。大马夫赶车,小马夫是大马夫的下手,只管洗马、刷马、喂马、遛马。两个马夫同住后门口一间小小的屋里,旁边就是马房。前面院子里晾着四个匾:两匾干草。两匾黑豆。我看马吃草吃豆吃得很香,偷偷儿抓了一把黑豆尝尝,不料黑豆是苦的,忙又偷偷儿放还原处。  前门不大,后门是马车出进的门,是很大的一扇红门,门上又开一个小门,下人出入都走这小门,不走前门。我平时也只在前院玩,很少到后面去。  前院有五间北屋,五间南屋。北屋、南屋完全是对称的。北屋东头是两间卧房,西头又是一间卧房,中间是一间很大的客厅。我黑地里不敢过那间大客厅,害怕。  妈妈很忙,成天前前后后、忙这忙那。有一晚,她特地到我和三姐同睡的卧房来看看我们。三姐和我不睡一头。我睡在她脚头。我们要好的时候,彼此拉拉直裤脚;不要好的时候,我就故意把她的脚露在外边。我人短,我的脚总归是安全的。姐姐也难得和我吵架。有一次妈妈睡前来看看我,妈妈掀开被子,只见我裤脚扎得紧紧的,裤腿扎在袜筒里,裤子紧紧地扎在衣服外。衣服上有两个口袋,一个口袋里塞着一个鼓鼓的皮球;另一个口袋里是满满一口袋碎玻璃,红的、绿的、黄的……各色的都有。妈妈解开衣服,发现我身上青一块、紫一块,妈妈问三姐,碎玻璃有什么好玩。三姐说:“照着看天的,红玻璃里看红天,绿玻璃里看绿天。”妈妈把皮球放在我床头,碎玻璃全给扔了。吩咐三姐告诉我,以后别再把皮球、碎玻璃装在口袋里。我很听话,以后不再把衣服那么紧的结成一串,也不把玩意儿都装在口袋里了。  北屋有一间厢房,是我们的吃饭间,有电话,我爬上凳子,可以给同学打电话,讲讲私房话。例如“我跟你好,不跟谁谁谁好”(什么人不记得了)。靠门口,有一张两抽屉桌子,臧明戴着一副铜边眼镜记账。我非常羡慕臧明戴着眼镜记账,心中暗想,我长大了,也要戴着眼镜,坐在书桌前,记事。  我现在写作,总想到小时候羡慕臧明写账,觉得实现了小时候的愿望。  我家搬到东斜街,开始只住一家,南屋没人住,我家也天天打扫,我和姐姐常到空屋里去玩。  不久,我堂姐的姨父姨母也到北京来了,就住了那五间南屋。姨父是教育部次长袁观澜(字希涛)。我家门口有两个门牌:一边是无锡杨寓,一边是宝山袁寓。  我爸爸因为姨父姨母不是亲的,姨母称袁大阿姨。姨父称袁老伯。  我大弟弟出生上海,现在的淮海路曾称霞飞路,以前又称宝昌路,所以取名宝昌。小弟弟杭州出生,家住保俶塔附近,所以取名保俶。保俶断奶后奶妈走了。他自己会走路了。一天他跑到袁家去,对袁老伯说:“袁老伯,你也姓老虎,我也姓老虎,爸爸也姓老虎,妈妈也姓老虎。”袁老伯莫名奇妙,过来问我爸爸。爸爸想了一想,明白了,他对袁老伯说:“你和我同庚吧?我们夫妻都属虎,这孩子也属虎。”袁老伯听了大笑。我们两家很亲密。  袁大阿姨能推拿,这是她的传家本领,传女不传男。我家孩子病了,袁大阿姨过来推拿一下,就没事了。我妈妈也学会了几招,如“提背筋”,孩子肚子痛,背筋必涨粗,提几下,通了大便,病就好了。  我和三姐姐常到袁家去玩。袁大阿姨卧房里,近门口处,挂一张照相,我知道那是袁世庄姐姐的相片,她在外国读书,要三年后才能回来。我总觉得三年好长啊,常代袁大阿姨想女儿。世庄姐姐的妹妹是世芳姐姐,她身体不好,不上学。三姐学校回家,总和她同出同进。我老跟在背后,世芳姐姐吃了糖或陈皮梅,包糖或陈皮梅的纸随手一扔,我常偷偷捡了舔舔,知道她吃了什么。她有时也给三姐姐吃。我只远远跟着,她们不屑理我这小东西。  那时我在甘石桥大酱坊胡同、小酱坊胡同拐弯处的“**蒙养院”上学,上学前班。三姐姐上小学。我学前班毕业,得了我生平**张文凭。我很得意,交妈妈收藏。三姐姐也初小毕业了。我们姐妹都到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小学读书,袁大阿姨称“附属里”。  不久后,袁家要娶新嫂嫂了。我从不知道袁家还有个儿子,没有儿子,娶什么嫂嫂呢。这是三姐姐告诉我的。我的好朋友孙燕华和我两个陪新娘子。新娘子左等右等没等到,大家就先吃喜酒了。吃完喜酒,孙燕华就和她家带她弟弟的臧妈回孙家了。  我吃完喜酒,大发胃病。我的胃病是一个粗心的中医大夫失误造成的。他把“厘”写成“分”。他开的药是黄柏。我妈妈请他为我开点清火的药,因为爱生疖,嘴角爱生“热疮”。这中医把六厘黄柏写成六分黄柏。我记得妈妈用糖汤拌成桂圆核儿大小的丸子,吞一个团子,喝一勺糖汤。我因为是妈妈亲自喂,乖极了,虽然很苦,我吞下一个又一个很苦的小团子,没嫌苦。但从此得了胃病,我的胃至今还是我全身的薄弱环节。  吃完酒席,大家散了,我大发胃病,厨房里为我炒了很烫的盐,让我渥在心口。大家睡了,我因为胃痛还没睡着。忽听得各、各、各的皮鞋声,是新郎新娘回来了,我听见臧明特地进来,一口苏北口音告诉爸爸(臧明称“老爷”):“新娘子穿的是白的洋鞋子。”洋鞋子已够洋,又是白的,新娘该穿红鞋啊,却是白的,真“洋”得出奇了!  第二天早上,我胃也不痛了,我学着臧明的腔调告诉了三姐姐,我们俩立即到袁家去看新嫂嫂。新嫂嫂玉立亭亭,面貌美极了,我和三姐姐都迷上了。我妈妈怕我们去打扰,不许我们老去看新嫂嫂。新嫂嫂却很会做人,哄我们一起造一条一尺宽的小路通到月洞门。月洞门外是程璧家的荒园,我和姐姐常去玩的。  一尺宽的小路刚造完,我家“回南”了,袁家也同路回南,但是我们两家在火车上不在一处。  到了天津的旅馆里,我们只知道袁家也住这旅馆,我家住的是便宜的房间,袁家却不知在哪里。新嫂嫂就此不见了。  我妈妈的家具,随着我们家搬迁。妈妈衣橱里,我的**张文凭已扔掉了,但是新嫂嫂和新郎的照相,有一本书那么大小,贴在硬纸上的,仍在原处。我常常开了妈妈衣橱的门,拿出新嫂嫂和新郎的照片,看了又看,因为我老想念我的“新嫂嫂”。我闭上眼,还能看见她。她是我幼年往事里的一颗明星。  ……

甜如蜜(2017笔会年选) 作者简介

笔会是文汇报副刊,创刊于1946年,柯灵取名,钱钟书题签,发展到现在,成为一个具有历史积淀的副刊品牌,聚集过堪称“国士”的一批文化人。从1996年起,“笔会文粹”每年出版一本,已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收藏。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