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出版社: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10-01
开本: 其他 页数: 178
本类榜单:管理销量榜
中 图 价:¥34.6(7.2折) 定价  ¥4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版权信息

  • ISBN:9787511635075
  • 条形码:9787511635075 ; 978-7-5116-3507-5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内容简介

本书以相关调研数据、访谈资料为基础,探究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农业保险中中农户逆向选择问题的检验。具体而言,在分析在种植业保险中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的基础上,检验农户参保决策与其面临的农业生产经营风险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相关性,来验证种植业农业保险中逆向选择问题是否存在,具有较高的实践和理论指导价值。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目录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提出问题


12研究意义


13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4逻辑结构与技术路线


15研究方法


16数据/资料来源


17主要创新与不足


18本章小结

2文献综述


21道德风险


22逆向选择


23本章小结

3基础理论


31信息不对称理论


32博弈理论


33本章小结

4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十年发展回眸(2007—2016年)


41取得的成效


42面临的挑战


43本章小结

5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分析


51道德风险的界定与表现


52道德风险的形成机理


53道德风险产生的现实原因


54道德风险的危害


55本章小结

6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实证检验:基于农户视角


61种植业


62养殖业


63本章小结

7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分析


71逆向选择的界定与表现



72逆向选择的产生机理


73逆向选择的深层根源


74逆向选择的危害


75本章小结

8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实证检验:基于主客观风险视角


81理论框架


82研究方法


83数据来源


84变量选择


85实证结果


86结论、讨论和启示


87本章小结

9主要结论与政策含义


91主要结论


92政策含义


93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节选

1导论 11选题背景与提出问题 农业作为基础产业,由于自身的弱质性和生产过程的特殊性,在整个全产业链和再生产循环过程中面临许多风险,如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政策风险和国际风险等。以自然风险为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中国农业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灾害发生频率高、受灾面积广、受损程度重一直困扰着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2001—2015年,全国农作物平均受灾面积57 772万亩,其中成灾面积30 292万亩,占受灾面积的5243%,占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的1276%;绝收面积7 086万亩,占受灾面积的1227%,占农作物平均播种面积的298%。以市场风险为例,伴随农业市场国际化发展,中国粮食生产呈现出生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的现象,农产品价格和流通的市场风险与竞争日益加大。运用现代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是优化配置资源、实现结构调整和促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当前中国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的发展阶段,同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投入大且集约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使得农业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同样风险对现代农业造成的损失远远大于传统农业。因此,越是发展现代农业,越需要加强农业风险防范和管控,故如何有效利用农业保险这一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农业生产各环节的风险提供保障选择,从而保护生产经营者利益,是当前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农业保险是避免自然风险损失、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越来越深地融入农业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在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2004年启动新一轮农业保险试点,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15个“一号文件”均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2007年,中央财政启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试点;2012年,国务院颁布《农业保险条例》;在一系列利好政策指引下,目前中国已成为亚洲**、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2007—2016年,中国农业保险在开办区域上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保险品种覆盖农林牧渔各个领域,承保的农作物品种已有211个,其中,中央财政保费补贴险种已由试点初期的5个种植业品种扩大至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种植、养殖、林业3大类15个品种,分别是水稻、小麦、玉米、棉花、马铃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猪、育肥猪、奶牛、青稞、牦牛、藏系羊、天然橡胶、森林。。农业保险业务规模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其中养殖业保险和森林保险业务规模居全球**;保费收入从5184亿元增长到41712亿元,增长7倍;各级政府财政累计提供保费补贴1 200多亿元,其中,中央财政累计拨付补贴约690亿元;参保农户从4 981万户次增加到201亿户次,增长303倍;提供风险保障从1 126亿元增加到216万亿元,年均增速3883%;承保农作物从23亿亩增加到1721亿亩,玉米、水稻、小麦三大口粮作物承保覆盖率超过70%;共向265亿户次的受灾农户支付赔款约1 510亿元。显而易见,政策性农业保险在中国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成功解决了分散型农业生产方式下开展保险经营的世界性难题,而且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起到巨大的保障作用。 内蒙古于2007年开始试点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截至2016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已由433亿元增加到3138亿元,增长624倍;各级政府累计提供17645亿元的保费补贴;参保农牧户从145万户次增加到294万户次,增长1倍;风险保障累计约为10 829亿元,共计向1 809万户次的农牧户提供12911亿元保险赔偿。然而,不仅内蒙古甚至整个中国的农业保险在蓬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都相继出现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与矛盾,发展的潜在风险在不断增大,如农业保险的政策风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等(周延礼,2012)。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该项支农惠农政策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运营风险问题,如三方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如果存在,怎样解决?唯有上述问题的顺利解决才能使得中国在农业转型升级时期更好地利用农业保险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 国外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表明:农业保险开展中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运营风险问题,一是农户道德风险问题(Horowitz和Lichtenberg,1993;Smith和Goodwin,1996;Nimon和Mishra,2001;Chen和Miranda,2007;Liang和Coble,2009;Smith和Watts,2010;Bekkerman、Smith和Watts,2012a和2012b;Chang和Mishra,2012;等等),二是农户逆向选择行为(Just和Calvin,1994;Richards和Mischen,1998;Just、Calvin和Quiggin,1999;Makki和Somwaru,2001;Shaik和Atwood,2002;Esuola和Hoy等,2007;Gunnsteinsson,2012;等等)。然而,国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业保险制度均与中国有着天壤之别,故研究中国的农业保险问题还需结合自身实际。虽然近几年中国农业保险覆盖率在不断增加,但有关该项支农惠农政策开展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的研究多是停留在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进一步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研究试图以内蒙古十年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实践为研究对象,在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体系下,对以下两个有关农业保险运营风险的问题做出回答,以期为内蒙古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翔实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农业保险开展中三方参与主体(即农户、政府、保险公司)是否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各自有何表现?其形成原因又是什么?如果存在,如何减少? 第二,农业保险开展中受益主体即农户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逆向选择行为?有何表现?如何产生?如果存在,如何规避? 12研究意义 121理论意义 本书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理论等研究内蒙古农业保险的运营风险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当前,在农业保险开展中,行为主体是否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其形成机理是什么?有何危害?如何规避?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对上述问题的定性分析和理论探讨,还鲜有从实证角度进行系统性地研究,故本书的研究不仅可以弥补当前国内理论界对农业保险中行为主体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上的不足,扩展农业保险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充实与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理论。 122现实意义 农业保险在为农村种养业提供风险保障的同时,自身也面临许多经营和管理上的风险,例如,政策设计有待于完善的制度风险,自然灾害损失大且频率高的灾害风险,内松外散式经营的管理风险,农畜产品市场价格不稳定的市场风险,以及信息不对称风险,尤其是农户、政府、保险公司三方参与主体均存在的类型多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受益主体即农户的逆向选择行为,上述一系列风险的产生既有行业发展较快、制度设计滞后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各参与主体认知度参差不齐、行为不规范的影响,但这些风险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将直接影响各家农业保险经办公司的自身利益和可持续发展,而且会波及广大农户的经济利益。因此,在应用价值方面,通过研究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的现实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可以为进一步优化中国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和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提供更具说服力的经验证据,对出台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13研究目标、内容与假说 131研究目标 国外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已证明农业保险开展中行为主体会存在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然而,国外的农业生产实际、农业保险制度、农险查勘定损方法和农险理赔模式等均与中国有着本质区别,在中国的农业保险实践中,该项支农惠农政策实施中行为主体是否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还需从理论与实证角度进一步验证。因此,本书研究的总目标为: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检验其信息不对称风险,以期为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具体目标有二。 目标一:从理论角度分析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并基于微观农户视角予以实证检验; 目标二:根据信息不对称理论,基于微观农户调查数据,识别农户主观风险、客观风险对其保险参与决策的影响,检测农业保险中农户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及其程度大小。 132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说 本研究旨在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与解决现阶段内蒙古农业保险实践中面临的两个运营风险问题,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内容一: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是否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存在何种道德风险问题?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农业保险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毫无疑问地会严重制约该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健康运营。针对农户道德风险问题,虽然已有部分国内学者从实证角度给予显著证据,但研究均是局限于特定的地区和特定的保险标的,其研究结果并不一定具有普适性。因此,在中国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中,政府补贴大量保费、农户缴纳少量保费、保险保障水平偏低但农业保险覆盖面较广以及“协议”理赔或者“平均”理赔普遍存在(尤其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情况下,农户是否存在道德风险问题,以及农户究竟存在何种道德风险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从实证角度给予检验。 内容二:农业保险中农户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以及其程度有多大? 从理论上看,农户主观风险偏好、风险认知以及其在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客观风险等个体因素均会作用于农业保险消费决策;因此,农业保险与其他保险市场一样,农户也会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从而影响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然而,目前国内学者对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研究主要是理论分析,还未能基于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从实证角度予以验证,本研究试图填补此项空白。 根据以上研究内容,本书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说: 假说一:在内蒙古现行“低保障、广覆盖、低保费、低赔偿”的农业保险制度下,农户、政府、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均存在道德风险问题,其中,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可以分为农户事前消极防损与事后怠于减损的不积极行为和农户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的保险欺诈行为两类;但农户在现行农业保险制度下并不存在事前与事后的不积极行为的道德风险问题,而是存在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等属于保险欺诈范畴的道德风险问题。 假说二:在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受益主体农户的主观风险、客观风险均会显著影响其保险参与决策,同时,农户的确存在逆向选择行为,但并不严重。 14逻辑结构与技术路线 本书共由九章组成,具体的框架结构如下。 1:导论。导论是全书的研究纲领。本部分一是基于中国农业转型升级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利用农业保险这一市场化工具提高农业风险管理水平、保护生产经营者利益的背景,以及过往十年以来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跨越式发展,提出研究中国或者内蒙古农业保险发展中面临的运营风险问题;二是介绍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相关假说、框架体系、研究方法、数据/资料来源以及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保险学界、业界均对农业保险中行为主体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从理论和实证角度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本部分对其给予系统性地回顾。通过梳理与评述当前国内外有关农业保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的研究动态,阐述本书研究农业保险发展中现实问题的价值所在。 3:理论基础。理论基础是本书研究的逻辑起点。本部分主要是介绍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博弈理论,从而为衡量农业保险实践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运营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4: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十年发展回眸。内蒙古于2007年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今已有十余年;本部分系统全面地总结了内蒙古自治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十年来的发展成就,分析了新时期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挑战。 5: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理论研究。本部分主要是从理论角度讨论农业保险中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具体而言,采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理论分析农业保险市场中各个利益主体道德风险的主要表现、形成机理、现实原因以及其会给农业保险政策带来的危害,进而为下一章从实证角度检验农户道德风险问题的存在性奠定理论基础。 6: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问题的实证检验:基于农户视角。本章主要是在前一章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基于微观农户视角,根据农业保险中农户事前道德风险问题和其事后道德风险问题的不同表现,从农户事前消极防损与事后怠于减损的不积极行为和农户事前骗保与事后骗赔的保险欺诈行为两个角度,一方面,以内蒙古种植业保险为例,采用案例分析与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投保农户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检验;另一方面,以内蒙古养殖业保险中的奶牛保险为例,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和比较分析方法对现行养殖业保险政策下投保养殖户是否因有奶牛保险提供风险保障而存在改变饲养规范、降低努力程度或者存在保险欺诈行为等道德风险问题给予验证。 7: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理论研究。本部分主要是采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主要表现、产生机理、深层根源以及其会给农业保险政策带来的危害,进而为下一章从实证角度检验农户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提供理论支撑。 8:农业保险中农户逆向选择行为的实证检验:基于主客观风险视角。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农户主观风险特质和其客观风险水平均是影响个体风险管理决策的重要因素,其中,主观风险特质一般包括风险偏好和风险认知;本部分以内蒙古种植业保险为例,根据2012—2015年950户微观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比较分析、非参数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等方法,从主观风险特质和客观风险水平两个方面对现行农业保险政策下农户的保险参与决策做出解释,据此验证“是否高风险的农户更倾向于参加种植业保险”的研究假设,即农户是否存在逆向选择行为。 9: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本部分主要是对全书的研究结论做一个简明扼要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完善内蒙古农业保险制度的政策启示,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如图所示。 图技术路线图 15研究方法 科学严谨的研究方法是获取准确结论的基本保障。本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由于美欧等发达国家有着丰富的农业保险实践,故理论界和实务界关于政策开展中行为主体行为的研究文献非常多,本书在全面搜集有关农业保险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风险尤其是参与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行为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其予以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 (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选取的调查对象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调查方法。2012—2015年,笔者带领课题组相继对内蒙古7个盟市、19个旗县(区)、49个乡镇(苏木)、96个村(嘎查)的种植业保险或养殖业保险(主要是奶牛保险)进行入户问卷调查,获取到大量、翔实的一手农户/养殖户调查数据。 (3)实地访谈法;实地访谈法是访谈者和被调查者之间围绕某一论题进行时间较长的谈话,用以采集被调查者对某事物的看法,或做出某项决定的原因等。2012—2015年,笔者带领课题组在基层调查过程中,不仅与中国人保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华联合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安华农业保险内蒙古分公司、太平洋财险内蒙古分公司、大地财险内蒙古分公司、紫金财险内蒙古分公司、中国人寿财产保险内蒙古分公司以及各家公司在自治区部分盟市、旗县(市、区)的分支机构进行深入访谈,而且与当地农业保险政府相关部门(如财政局、农牧业局及其经管站、畜牧站、农技站等二级单位)也进行实地座谈,以了解各地区在落实农业保险这项支农惠农政策过程中的主要做法、实施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等。 (4)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对某一特定个体、单位、现象或主题的研究,这类研究广泛收集有关资料,详细了解、整理和分析研究对象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内在与外在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形成对有关问题深入全面的认识和结论。在本书中,笔者通过实地调查、深入访谈以及网络、媒体等获取相关案例对内蒙古农业保险开展中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阐释。 (5)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两个或两个以上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探求普遍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研究方法。按时空的区别,比较分析法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本书在多处采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对内蒙古政策性农业保险过往十年跨越式发展中取得的成效和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时,不仅从纵向角度详尽概述内蒙古农业保险在制度建设、财政支持、市场规模、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而且从横向角度对比分析内蒙古农业保险在全国的地位以及农业保险不同险种、不同主体的发展概况。 (6)理论分析和定量研究法;科学研究的对象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它们的质和量紧密联系,质变和量变更是互相制约。若要达到对内蒙古农业保险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真正的科学认识,不仅要研究其质的规定性,还必须重视对它们的量进行考察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性。本书在对内蒙古农业保险市场中行为主体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进行检验时运用多种规范、严谨的计量经济学方法,意图在撇开研究对象的其他一切特性的情况下,用计量经济学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一系列量的处理,从而作出正确的说明和判断,进一步增强本书的理论和现实说服力。

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农业保险为例 作者简介

赵元凤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共党员,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主任,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管理学原理”负责人;兼任中国信息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内蒙古农业电子信息学会副会长、内蒙古保险学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农业保险、农业信息化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30多项,在研经费近百万元;出版著作和教材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柴智慧山西省临汾市古县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地方科研项目10多项,副主编著作3部,发表论文10多篇。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