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作者:康琪
出版社:未来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3
本类榜单:文化销量榜
中 图 价:¥13.7(5.7折) 定价  ¥24.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版权信息

  • ISBN:9787541766176
  • 条形码:9787541766176 ; 978-7-5417-661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内容简介

丛书图文并茂,十册分别选取农具、文具、炊具及饮食器具、家具及日用器物、手工艺品、服饰、乐器、兵器、建筑等极具中华文化的物态元素,讲述各种器具在中国的演变发展,反映中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而表现中华文化。 本册讲述的是杯、碗、壶、箸器具的材质、形制、用法的演变,从中解读传统生活礼俗、生活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特征。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目录

目录

绪 论

**章 鼎

一、历史悠久的烹煮器具

二、至高无上的国之重器

三、用途有别的形态变化

四、铭文史料的厚重载体

第二章 锅

一、从“釜”到“锅”的变迁

二、形态多样、用途丰富的大家族

三、锅釜与文化

第三章 碗

一、从“宛”到“碗”

二、多姿多彩的造型与纹饰

三、碗中文化

第四章 盘

一、功能丰富的盛器

二、先秦盘具纹与文

第五章 杯

一、应接不暇的丰富种类

二、与茶、酒文化的密切关系

三、雅器与美名

第六章 筷

一、中国*重要的进食器具

二、形形色色的筷子

三、人文礼俗的桥梁

四、通过筷子看世界

第七章 勺

一、中国*早的进食工具

二、依用途而变化的名称和外形

三、中国仪礼中的勺

结 语


展开全部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节选

**章 鼎 一、历史悠久的烹煮器具 鼎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初的主要功能就是炊煮和盛放,不但用来煮肉煮鱼,还用以盛放肉类食品。 鼎早期的形态多是三足两耳,大腹圆身的。方体四足的鼎是商周进入鼎盛时期礼器功能加重后的产物,不过也有文物证明夏代晚期就有了四足方鼎,而且当时就拥有了礼器的象征功能。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就制造出了陶鼎,*早的三足鼎实物出土于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将鼎的使用历史追溯到了公元前6000多年。作为烹煮工具,鼎的分布比较广泛,在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发现。从安阳后岗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鼎和福泉山良渚文化遗址二号墓出土的陶鼎可以看出,早期的陶鼎实用功能非常强:足高便于将鼎立于火上加热,圆腹加大了受热面积,可以使食物更快地被烹熟。除了陶制鼎,还出现了青铜鼎、铁鼎、玉石鼎等,又分无盖和有盖两大类,用于各种不同的场合。 鼎的发展过程中,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器形也略有不同。商代早期的鼎,腹较深,壁较薄,耳较小,多为锥形足或扁足。随后出现了一些浅腹的鼎;到了西周,鼎腹渐渐变大而且下垂。春秋时期流行兽蹄状的鼎足,鼎足也因地域不同有了高矮变化,南方多高足,而三晋地区多矮足。战国到西汉,鼎形渐渐趋同,多呈椭球形,圆底、圆盖顶。

中华文化解码:载食载礼---饮食与文化的桥梁 作者简介

康琪,女,甘肃省兰州市人,西华师范大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中国古典文化研究及教育多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很深的理解。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