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24cm 页数: 2册(309;177
本类榜单:历史销量榜
中 图 价:¥30.7(3.2折) 定价  ¥9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806366
  • 条形码:9787552806366 ; 978-7-5528-0636-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内容简介

  名宦乡贤一直是地方社会优良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教育典范。中国城镇化转型期及后城镇化时代,区域社会文化更应该加强文化带领和文化建设。历史文化名人所折射出的人文精神,应当也必须是地方社会标榜的对象,文化名人是当之无愧的文化楷模和文化资源,是开展新乡贤教育、开展新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石。  滨州自古文教昌盛。仅以乡贤而论,举世闻名的兵圣孙武,被誉为“兵家鼻祖”;口述《尚书》的伏生,被誉为“《尚书》再造”;汉孝子董永是汉唐以来中国孝文化的典范;著名学者倪宽,文学家东方朔,著名画家展子虔,诗文学家段成式,著名词人李之仪,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散曲作家康进之、杨朝英、刘效祖,历史学家马骕、成瓘,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等等,无不彪炳史册,流芳千古。明清时期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父子五翰林”繁盛于明清两朝,影响闾里乡间,成为地方家风家训传统文化教育的楷模。杜受田曾任咸丰皇帝的师傅(老师),源于此,滨州市滨城区有家寄宿制小学被命名为“滨州市滨城区授田英才学园”,并建有分校。  由于历史原因,清末良吏游百川长期被人们所遗忘,“文革”时期,其墓*被挖,其颅骨被村内无知的顽童当作足球踢来踢去。考察游百川的家世,世代务农,“家无过夜粮”,但他贫而不馁,励志苦学,于同治元年考中进士二甲第十一名。考察他的为官经历,历同治、光绪两朝,曾掌福建道监察御史,于同治八年十一月与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国秀一同巡视东城,纠办棍徒孔正兴假充官役设局刑吓搜取财物的案件;于光绪元年十一月与吏科给事中臣景隆巡视西城,拿获多年纠伙肆窃计赃逾贯之贼犯和窝主宽和、宽亮(系宗室)。并历任湖南衡永郴桂道道员、四川按察使、顺天府尹、户部仓场侍郎等职。他位卑未敢忘忧国,经常为百姓代言;他刚正不阿,敢于惩治宗室宽和、宽亮;他犯颜直谏,敢于顶风力谏同治皇帝缓修圆明园;他为官清廉,钦差“督工赈”,洁己爱民,丝毫未贪,公平合理发放赈灾物资抚恤山东灾民;他总督天下粮仓,严于律己,未贪一粒公粮,连任三届。囿于清代人事任职制度管理之弊,游百川上疏“自请议处”,罢归乡里。回乡后,任泺源书院名誉山长,任东昌书院月课主讲,发挥余热。其事迹被教育界后人当成典范。历史不会忘记每一位有作为之士。2012年,滨州市在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园内建立游百川纪念馆。游百川出生地中游村村边上的沙河小学,2015年被更名为百川小学。为深入探究游百川的言行事迹,以资史学研究和地方社会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现将游百川零散的奏折、考卷、诗文进行整理汇编并作初步的研究。  清代奏折作为一类重要的文书一直受到国家的重点保护。随着档案数字化建设和清史研究的深入,奏折作为新资料渐被开放并进入学术视野,很多重要历史人物的奏折文稿先后面世,如《李文襄公奏疏与文移》《曾文正公奏稿》《陈侍郎奏稿》等。游百川的部分奏折在国内一些典籍中曾有少量被分类辑录或引用,如《皇朝经世文续编》《同治中兴中外奏议约编》《同治朝上谕档》《中国水利要籍丛编》《洋务运动》等都有辑录,只是各类典籍仅从自身需要辑录其片段奏文。这些辑录仅停留在记载历史、佐证他文观点的层面,缺乏对奏折系统的整理和整体的把握分析。有些学者在自己的文章中也有所转引,如夏明方的《铜瓦厢改道后清政府对黄河的治理》、史革新的《程朱理学与晚清“同治中兴”》、熊月之的《略论晚清改造胥吏的思想》《略论同光之际铁路问题的复杂性》等,但引用者多局限于对其观点的引用和历史事件的佐证。目前尚未见游百川奏稿的系统整理。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目录

上编·奏折整理
1.东省被水请筹办河堤由
附片请复赐启用前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专办河防事
2.崇尚经术以端趋向由
3.请饬各路统兵大臣尽除私弊迅筹剿贼由
4.请饬办善后事宜
5.请除吏胥积弊由
6.除弊务求实际续陈愚见
7.请严禁栽种罂粟由
8.请将棍徒孔正兴等送部严办等由
9.请修圣德以召祥和由
10.请饬整仓储由
11.续访本籍殉难绅民妇女请旌恤由
12.河运并治极宜详筹妥办由
13.密陈管见——暂缓修圆明园
14.道员丁寿昌夺情究非常经请令仍遵定制等由
15.拿获贼犯请交刑部审办由
16.新授道员谢恩由
17.谢授川臬恩请觐由
8.过都门见挽粟车
9.游氏先茔碑记
10.续修《游氏世谱》序
11.七言联
12.八言联

下编·奏折研究
一、清代奏折的格式
二、游百川奏折的三种情形
三、游百川奏折中的民生表达与实践

附1:游百川生平
主要参考文献
附2:游百川奏折原文
1.东省被水请筹办河堤由
附片请复赐起用前任山东巡抚阎敬铭专办河防事
2.崇尚经术以端趋向由
3.请饬各路统兵大臣尽除私弊迅筹剿贼由
4.请除吏胥积弊由
5.续陈愚见由
6.请严禁栽种罂粟由
7.请将棍徒孔正兴等送部严办等由
8.请修圣德以召祥和由
9.密陈管见(暂缓修圆明园)(素面奏折)
10.道员丁寿昌夺情究非常经请令仍遵定制等由
展开全部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 节选

  《游百川奏折整理与研究(套装上下编)》:  河东河道总督乔松年奏疏:“山东境内,黄水日益泛滥,运河日益淤塞,淮徐河身,半成平陆,旧提多已圮废。欲令河归故道,必先挑浚河身,补还堤工,所费极巨而为日甚长。莫若就东境筑堤束之,堵黄水旁泄之路,俾归张秋八里庙一口,下注人海。霍家桥一口*巨,必须堵合。张秋西南,沙河迤北,向有大堤,略加修补。再于张秋南门外曹家堤口,接筑至解家山五十余里,为黄水北堤。又自张家支门起,至沈家口迤东马山头止,筑长堤一百八十余里,为黄水南堤。中酌留金门,以为运口,借黄济运。张家支门之上游,大清河之下游,与运道无关,尚可略缓。拟新堤筑成,水势既定,分年接筑……”可见乔松年主张北流。  河道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桢疏奏:“张秋穿运之黄水,欲令其即由利津人海。就河而论,其不便约有数端。自铜瓦厢至牡蛎嘴计程一千三百余里,创建两堤,中间相去约须十里,始足为河槽滩面容水之地。弃地甚多,居民作何安插?沿河州县城池,皆须迁避,难于建置。泰山之阴,大小溪河,胥以大清河为尾闾。置堤束黄以后,有妨水利。河从利津人海,盐船重运艰险,滩场动遭冲没,东纲必至隳废。至于治运济漕,亦觉可虑。两岸置堤先自中间有关运道之处施工。范濮旧堤与张家支门,南北相去约七八十里,滩面太宽,仍属散漫停淤。比至沈家口张秋之间,陡然收小,水势抬高,运口必至吃重。南患倒灌,北虑夺溜。借黄济运,日久终归淤阻。引卫水于百数十里之遥,启放需时,机宜坐失。况元城集居漳卫既合之后,所引亦属浊流,同一受病。创筑之南堤,设有漫溢,仍必穿运。北堤一有疏失,畿辅受害。且筑堤工需,复非千万金所能毕事。若堵合铜瓦厢,使河复故道,前准部咨,江东豫三省旧河复故经费,共估计二千二百余万两。分四五年次第兴办,集事非难……”。可见河道总督文彬、山东巡抚丁宝桢等主张南流。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初九日,慈禧、同治帝谕旨内阁:“前据乔松年奏,遵议黄运两河情形,并筹堵运河各折片。当经谕令文彬、丁宝桢会议具奏。兹据奏称,遵议黄河穿运情形,请仍挽复淮徐故道一折。着军机大臣会同六部九卿,与乔松年前奉各折片一并妥议具奏,钦此。”即慈禧令军机处会同六部九卿商定,拿出*佳方案。  黄河南流北流的问题引起了一场马拉松式的大辩论。同治六年(1867),升任侍郎胡家玉上疏“请浚黄河故道以利漕运”。同治七年(1869年),两江总督曾国籓等奏“黄河故道遽难规复”。  同治十一年(1872)十二月十四日,军机大臣面奉谕旨:“升任侍郎胡家玉奏请浚黄河故道,以利漕运。已故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等奏,黄河故道,遽难规复,各一折。著汇入文彬等折,一并会议具奏。钦此。”  正当军机处会同六部九卿商讨黄河南流北流以及如何治理期间,游百川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上疏“河运并治极宜详筹妥办由”。南流、北流之争逾十余年尚无定论,游百川体察灾民疾苦心急如焚,大胆提出:“南行北行二说,利害互见,请派大臣前往,下自利津,上至清口,详细履勘,然后定策。所派之臣,宜由大臣荐举……”  同治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内阁奉上谕:“御史游百川奏河运并治,关系至重,宜详筹妥办一折。着军机大臣,会同六部九卿,与乔松年等前奏各折片,一并妥议具奏。钦此。”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