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作者:沈尹默
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
开本: 25cm 页数: 3册
本类榜单:艺术销量榜
中 图 价:¥214.6(7.2折) 定价  ¥29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8606526
  • 条形码:9787558606526 ; 978-7-5586-0652-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内容简介

  沈尹默,原名君默,浙江吴兴人,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校长、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目录

《论书法》
引言
1.笔法
2.笔势
3.笔意
4.余论
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
1.唐韩方明((授笔要说》
2.后(东)汉蔡邕《九势》
3.南齐王僧虔《笔意赞》
4.唐颜真卿((述张旭笔法十二意))
二王法书管窥——关于学习王字的经验谈
论书诗词
序跋
附录 沈尹默先生年谱简编
后记

《书法漫谈》
一 谈中国书法
1.中国向来写字所用的工具
2.文字构成变迁的经过
3.文字的功用
4.书法是不是一种艺术
二 书法漫谈
1.再一次试写关于论书法的文章
2.我学习书法的经过和体验
3.写字的工具——毛笔
4.书法的由来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习字的方法
6.习字的益处
7.书家和善书者
8.谈谈魏晋以来主要的几位书家
9.王羲之和王献之
10.自习的回忆四
11.几个问题的回答
三 执笔、运腕、行笔
1.写字必须先学会执笔
2.执笔五字法和四字拨镫法
3.再论执笔
4.运腕
5.行笔
6.永字八法
7.笔势和笔意
四书林别枝
1.答人问书法
2.和青年朋友谈书法
3.和青少年朋友谈怎样练习用毛笔写字
4.为上海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成立讲几句话
5.书法的今天和明天
6.书法艺术的时代精神
7.书法艺术今昔谈
8.与蒋毂孙论帖书
9.与马国权论“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
附录 《书法教学提纲草稿》

《书谱节选》
展开全部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节选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套装共2册)》:  亦然。“南齐人刘休,他的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羊欣重王子敬正隶书,世共宗之,右军之体微古(据萧子显《南齐书·刘休传》作微古,而李延寿《南史》则作微轻),不复贵之,休好右军法,因此大行。“右军逝世,大约在东晋中叶,穆帝升平年间,离晋亡尚有五十余年,再经过宋的六十年,南齐的二十四年,到了梁初,百余年中,据上述事实看来,这其间,世人已很少学右军书体,是嫌他字的书势古质些,古质的点画就不免要瘦劲些,瘦了就觉得笔仗轻一些,比之子敬媚趣多的书体,妍润圆腴,有所不同,遂不易受到流俗的爱玩,因而就被人遗忘了,而右军之名便为子敬所掩。子敬在当时固有盛名,但谢安曾批其札尾而还之,这就表现出轻视之意。王僧虔也说过,谢安常把子敬书札,裂为校纸。再来看李世民批评子敬,是怎样的说法呢?他写了这样一段文章:“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纵,拘束如严家之饿隶。其枯树也,虽搓枒而无屈伸;其饿隶也,则羁赢而不放纵。兼斯二者,固翰墨之病欤!”这样的论断,是十分不公允的,因其不符合于实际,说子敬字体稍疏(这是与逸少比较而言),还说得过去,至于用枯瘦拘束等字样来形容它,毋宁说适得其反,这简直是信口开河的一种诬蔑。饶是这样用尽帝王势力,还是不能把子敬手迹印象从人们心中完全抹去,终唐一代,一般学书的人,还是要向子敬法门中讨生活,企图得到成就。就拿李世民写的*得意的《温泉铭》来看,分明是受了子敬的影响。那么,李世民为什么要诽谤子敬呢?我想李世民时代,他要学书,必是从子敬人手,因为那时子敬手迹比右军易得,后来才看到右军墨妙,他是个不可一世雄才大略的人,或者不愿意和一般人一样,甘于终居子敬之下,便把右军抬了出来,压倒子敬,以快己意。右军因此不但得到了复兴,而且奠定了永远被人重视的基础,子敬则遭到不幸。当时人士慑于皇帝不满于他的论调,遂把有子敬署名的遗迹,抹去其名字,或竞改作羊欣、薄绍之等人姓名,以避祸患。另一方面,朝庭极力向四方搜集右军法书,就赚《兰亭修禊叙》-事看来,便可明白其用意,志在必得。但是《兰亭》名迹,不久又被纳入李世民墓中去了。二王墨妙,自桓玄失败,萧梁亡国,这两次毁损于水火中的,已不知凡几,中间还有多次流散,到了唐朝,所存有限。李世民虽然用大力征求得了一些,藏之内府,迨武则天当政以后,逐渐流出,散入于宗楚客、太平公主诸家,他们破败后,又复流散人间,*有名的右军所书《乐毅论》,即在此时被人由太平公主府中窃取出,因怕人来追捕,遂投入灶火内,便烧为灰烬了。二王遗迹存亡始末,有虞稣、武平一、徐浩、张怀璀等人的记载,颇为详悉,可供参考,故在此处,不拟赘述。但是我一向有这样的想法,若果没有李世民任情扬抑,则子敬不致遭到无可补偿的损失,而《修锲叙》真迹或亦不致作为殉葬之品,造成今日无一真正王字的结果。自然还有其他(如安史之乱等)种种原因,但李世民所犯的过错,是无可原恕的。  世传张翼能仿作右军书体,王僧虔说,“康昕学右军草,亦欲乱真,与南州识道人作右军书货。”这样看来,右军在世时,已有人摹仿他的笔迹去谋利,致使鱼目混珠。还有摹拓一事,虽然是从真迹上摹拓下来的,可说是只下真迹一等,但终究不是真迹,因为使笔行墨的细微曲折妙用,是无法完全保留下来的。《乐毅论》在梁时已有模本,其他《大雅吟》、《太史箴》、《画赞》等迹,恐亦有廓填的本子,所以陶弘景答萧衍启中有“箴咏吟赞,过为沦弱”之讥,可想右军伪迹,宋齐以来已经不少。又子敬上表,多在中书杂事中,谢灵运皆以自书,窃为真本,元嘉中,始索还。因知不但右军之字有真有伪,即大令亦复如此,这是经过临仿摹揭,遂致混淆。到了唐以后,又转相传刻,以期行远传久。北宋初,淳化年间,内府把博访所得古来法书,命翰林侍书王著校正诸帖,刊行于世,就是现在之十卷《淳化阁帖>,但因王著“不深书学,又昧古今”(这是黄伯思说的),多有误失处,单就专卷集刊的二王法书,遂不免“瑶珉杂糅”,不足其信。米芾曾经跋尾以纠正之,而黄伯思嫌其疏略,且未能尽揭其谬,因作《法帖刊误》一书,逐卷条析,以正其伪,证据颇详,甚有裨益于后学。清代王澍、翁方纲诸人,继有评订,真伪大致了然可晓。及至北宋之末,大观中,朝廷又命蔡京将历代法帖,重选增订,摹勒上石,即传世之《大观帖》。自阁帖出,各地传摹重刊者甚多,这固然是好事,但因此之故,以讹传讹,使贵耳者流,更加茫然,莫由辨识,这样也就增加了王书之难认程度。  ……

沈尹默书论:收藏本 作者简介

沈尹默,原名君默,祖籍浙江湖州人,1883年生于陕西兴安府汉阴厅(今陕西安康市汉阴县城关镇民主街)早年留学日本,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和辅仁大学教授。1949年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务。以书法闻名,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书坛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文学家徐平羽先生,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先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