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作者:陈丽虹
出版社: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时间:2002-03-01
开本: 32开 页数: 20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6.0(6.4折) 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版权信息

  • ISBN:9787810830676
  • 条形码:9787810830676 ; 978-7-81083-067-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内容简介

  近20年,随着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比较诗学兴起,中国诗学的价值日益为人所认识,中西比较诗学研究也成为比较诗学的一个新的拓展方向。美籍华人刘若愚在中西比较诗学的倡导、研究上作了开拓性的工作,他在《中国的文学理论》-书中,不仅把自己的倡导变成实践,还从理论上阐明中西比较诗学的目的和价值,他认为,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目的,是“对一个*后可能的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有所贡献”。(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第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美籍华人学者叶维廉在他主编的《比较文学丛书》总序中,也特别说明中西比较文学必须导向中西比较诗学的道理,他认为,在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要寻求共同的文学规律,就不能停留在一般表层的比较,而应深入到“每一个批评导向里的理论,找出它们各个在东方西方两个文化美学传统里生成演化的‘同’与‘异’,在它们互照互对互比互识的过程中,找出一些发自共同美学据点的问题,然后才用其相同或近似的表现程序来印证跨文化美学汇通的可能。”(叶维廉:《比较诗学》第16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在这一基础上,重新建构批评理沦。在我国,钱钟书的《管锥编》,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都是新时期中西比较诗学路碑式的成果。中西比较诗学与一般的中国或西方的文艺理论研究不同,它要求研究者有更广阔的视野、国际的眼光和自觉的比较意识,要超出本民族文化体系的美学模式,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或者说,去促进“普遍的世界性的文学理论的形成”。所以中西比较诗学研究的拓展,是比较文学学科发展的必然。由于中西比较诗学研究,对寻找人类文学的共同规律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而这一领域的成果同文艺学学科有直接、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在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上有若干交叉、重叠的地方,于是‘在这两者的交叉领域寻找比较文学与文艺学的结合点,用以推动文艺学学科内涵的更新和发展,就不仅是可能的,同时也是必要的。而这,正是90年代我们在建设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点时,把比较文艺学作为一个新方向建立的学理基点。  全球化的21世纪是一个开放、多元的新世纪。在这一背景下,任何学科要发展,都必须是开放的、多元的。作为一个独立学科,文艺学在中国的诞生、发展和演变,有许多世界性的因素,无论是从总结以往学科史的经验,还是对学科前景的思考探索,都必须重视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当今,人类共享的知识基础的范围日趋扩大,随之而来产生了文化的日趋融合,世界各国的理论家均具有多国学术的亲缘关系,经常开展与世界各国、各民族多元文化对话,互识、互补,通过不同文化与不同学科之间的文学研究,创造更加宏阔的学术空间,有助于突现自己的学科个性、学科的前卫精神。学科建设有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从学科的内部而言,要有本学科新的理论建树;从学科的外部而言,要能对整个学术界和时代前进产生积极的作用。从当前文艺学学科的现状看,成果很多,其中有许多是引进西方文艺理论的,如现代主义、形式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也有从其中的某些理论出发来阐明我国文学问题的;还有对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和文学理论的演讲过程作综合研究的;对中西文论总体特色和范畴比较的研究成果也不少。相对而言,对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入探究太少,结合历史和现状,对文学创作实践和文论发展中具有学术价值问题的研究极待展开,而这两方面又与资料建设工作密切相关,因为专题研究都必须建立在资料的基础上,所谓资料建设,应包括目录、索引、资料汇编、选编等,以前这方面成果很少。这与过去学术界对资料工作的轻视有关,过去,有一种错误的看法,认为资料收集、整理、编选,不是科研成果。近几年,学界对人文学科中资料建设工作落后现象,已给予关注,其在研究工作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突出。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目录

引论

**章 对“赋、比、兴”简要的历史检讨

第二章 “五四”以后对《诗经》“赋、比、兴”的理解
一 还《诗经》-个“本来面目
二 从民间歌谣推论《诗经》的”赋、比、兴
三 从现代修辞学的角度认识《诗经》的“赋、比、兴
四 关于”赋、比、兴“问题的两个方面(线索)

第三章 赋、比、兴:“中国旧手法”和“外国新潮流
一 新诗”歌谣化
二 “兴”与“象征

第四章 “赋、比、兴”与现代白话诗的表现手法
一 “赋”与现代白话诗的“散文化”
二 近取譬和远取譬
三 “戏剧化”:将生活的情思化为诗的经验

第五章 “比兴”:诗歌社会功能观与批评方法
一 “比兴”与“诗教”观念的历史发展
二 现代的诗歌功能观
三 比兴解诗

结语
附录:赋、比、兴通释
主要参考文献
注释
后记
展开全部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节选

  《赋比兴的现代阐释》:  陈述结构的初步说明  本文将追溯“赋、比、兴”在“五四”以后的“新解”,通过近现代对《诗经》“赋、比、兴”的研究所反映出来的方法和视野的改变,以及白话诗在创作手法和批评方式上与传统的所谓“赋、比、兴”手法、“比兴”解诗之间的精神联系,透视作为“文学革命”重要两翼的,即对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与建设新文学之间在互涵互动、相互推移中蕴涵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通过“赋、比、兴”的现代再阐释,藉此说明对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诗学概念的理解,既包括观点方法改变所引发的“新”解,也是从诗歌创作本身的发展去反观传统,从而不断调整和丰富概念的理论内涵。  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路,本文**章将对“赋、比、兴”从汉到清的解释作一个简要的回溯和清理。第二章就集中探讨“五四”以后由对《诗经》的重估而引发对“赋、比、兴”的新解。这其中从开始以现代民谣的对比研究和修辞学中的对应概念来套用阐释,到后来重新回到对传统诗歌“同情和理解”的准则上,从传统歌诗的表达技巧和诗学意念历史发展的角度来体验。  第三章我们将目光移到与“对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在致思理路上有密切联系的“新文学的发展”上,从新诗的诞生与所谓“民间传统”的关系,结合外国诗歌创作和理论对新诗的影响,着力分析“新诗歌谣化”和“将兴与象征进行类比”两个方向,在探索新诗发展道路上的积极意义与偏颇之处。  第四章则从诗歌表现手法上,探讨白话诗对“赋、比、兴”手法的承传与变异,主要集中在白话诗的“散文化”、“远取譬”和“新诗戏剧化”,即新诗在组织结构、比喻的方法和意象的经营上,如何即“化古”又“化欧”。  第五章将从诗歌批评方式上,探讨“比兴”背后的“诗教”观与现代新诗对诗歌功能理解上的精神联系,以及现代诗歌批评在批评方式上对传统“比兴解诗(词)”方法的承传和发展。  *后的结语由对“赋、比、兴”现代阐释,看到对一个诗学概念的理解,不是某一种简单的定义所能穷尽,而是在不断地发问中不断地开发出新的意义,而创新的基因就在这种“视界融合”中生根发展。关于“赋、比、兴”现代阐释的讨沦既增加了我们对诗的理解,也同时包含我们对待古典诗学的现代诠释以及现代诗创作和批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时,所应有的历史意识和审慎立场。“赋、比、兴”作为一个有丰富历史内涵的概念,它还将在“过去与现在”的对话活动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它的意义。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