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作者:李刚著
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12-01
开本: 21cm 页数: 617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49.0(7.2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69001273
  • 条形码:9787569001273 ; 978-7-5690-0127-3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本书特色

李刚著的《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之一》汇集作者研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道教历史的学术论文十余篇。作者对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历史做了详尽分析,指出东晋南朝时期,道教通过与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互动,与儒、释两家的互动,**次实现了重大的继承、整合与转型、升华,终于得以与儒、释形成鼎足而立之势。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者研究秦汉至魏晋南北朝道教历史的学术论文十余篇, 包括《曹操与道教》、《陶弘景与上清经派》、《略述两晋南北朝道教与辞赋诗歌》等。作者对东晋南北朝的道教历史做了详尽分析, 指出, 东晋南朝时期, 道教通过与当时士族知识分子的互动, 与儒、释两家的互动, **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目录

我对道教的认识
中国道教史之我见
论道教发生的思想文化渊源
从方仙道到黄老道、太平道
五斗米道新论
秦始皇、汉武帝的求仙奉道
曹操与道教
《三皇经》、《灵宝经》、《上清经》的降世与传播
论晋代道教的传播与升华
陆修静是改革道教还是整合道教
陶弘景与上清经派
寇谦之何以要“清整道教”,废除“三张伪法”
楼观道的神学历史传承
略说秦汉魏晋南北朝道教与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
略述汉魏南北朝道教与辞赋诗歌
略论两晋南北朝道教与书法
论南朝道教与儒、佛并存互动的关系
展开全部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节选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之一》:  政府常常资助大型的道教活动,资助的主要形式就是赏赐钱财物件。这些赏赐解决了道教法事活动所需的大量财力,假如没有这些赏赐,道教活动要维持下去及维持一定规模都很难,可见政府的资助对道教界非常重要。道教宫观经济是在政府培植下发展的,政府主要是赐给土地和劳动力,赏赐物大都给那些为政府管理宗教事务的道官,在道观中培养了一批为政府服务的高道。政府控制宫观经济,也体现在对高道财富增值的控制上,防止他们从国家手里挖走过多的劳力和蚕食土地,必要时予以强行收回。宋代以前经济上对道教的控制不太严格,政府给予道观免除劳役租税的特权,刺激道教队伍膨胀,许多人假借信教而躲避徭役租税,使国家财赋受损。宋代以后加强了经济控制,如建立专门的道教户籍  “度牒”制度,严格控制加入道教的人数,强行沙汰还俗不合格道士,控制土地兼并等,而在非常时期如战争中军费不足时,出售道教户口,对道教界实行课税政策。  在古代,田租口赋是政府*大的一笔收入,这笔收入的根本保证是户口,户口减少或者逃亡,财政收入就受损失。户口逃亡有多种形式,如流民、豪门私荫户,而逃人道教、依附道观是其中的一种。于是政府经常清查道教户籍,把被挖走的劳力夺回来。检括道教户籍的主要工作是清查精壮劳力,令其还俗。政府通常规定年六十以上才任意出家(也有六十五或五十等等),凡属丁壮年龄范围,都严加控制,沙汰还俗者也主要是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国家把已失去劳动能力、免除课役的老人转入道观,道观成为变相的养老院,让社会承担“老有所养”的责任。通过对道教宫观经济的研究,我们发现:它具有慈善、养老、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积极的社会功能。  三 从“生活道教”看中国人的宗教信仰  许地山《道教史》指出:“从我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看来,道的成分比儒的多。我们简直可以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儒不过是占伦理的一小部分而已。”①可以说,道教的神仙信仰是中国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理想与牛活”的一个非常实在的内容。日本学者窿德忠也说:“道教是产生于生活本身,因而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宗教。”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道教称为“生活道教”。“生活道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体系和宗教仪式,它还提供了日常生活的指南。也是百姓们精神生活的方式之一,使老百姓过着*普通但却是有信仰支撑的生活。国内外都有一些学者认为,西方一神教讲究信仰,而中国人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只有儒家的伦理道德来指导现实生活。显然,按照西方一神教的信仰标准来观察道教,自然而然就会得出中国没有宗教、中国人没有宗教信仰的荒诞结论。其实,只要人们把研究的目光投向“生活道教”,像许地山先生那样去深入观察思考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和宗教的信仰”,就会克服这一偏见。  ……

整合·转型·升华:道教史论集:一 作者简介

  李刚,1953年8月生于四川眉山,山西汾阳人。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现名“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曾任国家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1995—2012),现为该所教授、博士生指导教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第六届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2003—2013),国家社科基金宗教学评审组副组长,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四川省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成都市道教协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中国道教的研究和教学。  已出版《重玄之道开启众妙之门——道教哲学论稿》、《何以“中国根柢全在道教”——道教哲学论稿之二》、《汉代道教哲学》、《中国道教文化》、《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劝善成仙——道教生命伦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合著)、《中国道教史》(第二卷,合著)、《隋唐道家与道教》(合著)、《中国道教思想史》(合著)、《大道》(合译);主编《古今中外宗教》、《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论丛》、《道教研究自选集丛书》等:在《哲学研究》、《世界宗教研究》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余篇。  参与撰著的《中国道教史》获国家社科基金二等奖、教育部社科研究一等奖、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获四川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由于“为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于1998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