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作者:屈婷
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0.4(3.0折) 定价  ¥6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版权信息

  • ISBN:9787305172830
  • 条形码:9787305172830 ; 978-7-305-17283-0
  • 装帧:书写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的城市化不仅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提供了借鉴,也为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现实源泉。因此,本文的理论目标,一是充分挖掘和理解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服务;二是在时代背景下,用新的社会历史事实来充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内容简介

    《东华湖马克思主义文本研究系列丛书·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共分为五章。**章考察古典古代城邦及其哲学中的城市与乡村。第二章概述马克思城乡分工理论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来源。第三章是全书的重点,论证了城乡分工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阐述现代的“乡村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原动力的社会转型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和客观要求,是一个变传统的乡村文明为现代的城市文明的自然历史进程。第四章是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下考察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透视中国的“未转型”之谜和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前提。第五章是全书第二个重点,阐明了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两个重要维度——农村城镇化和大城市化,由此构成城市和农村共同变革的进程,这在理论上与马克思所主张的“乡村城市化”的要旨紧密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目录

导 论 1

一、为什么回到马克思 1

二、马克思对东西方城乡分工问题的研究 7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13

四、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5

五、基本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20

**章 城邦及其哲学中的城乡关系 25

**节 古典古代城邦城乡关系的基本特征 25

第二节 城邦哲学话语中的城乡关系 30

一、哲学反思中的社会分工 31

二、交换价值的有限发展与伦理共同体主义的碰撞 35

第三节 西方思想史中的城市偏向及其影响 41

第二章 近代城乡分工研究的思想资源 47

**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城乡分工理论 48

一、城乡分工的物质基础 49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期和确立期的城乡分工 51

第二节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论与城乡差别观 61

一、现代市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本质特征 62

二、思辨阐述的社会性城市和自然性乡村的区别 65

第三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融合思想 70

一、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71

二、傅立叶的农业法郎吉 72

三、欧文的农业新村 74

四、空想社会主义构建理想城乡关系的意义与局限 76

第四节 弗·李斯特对欧洲各国城乡分工模式的考察 78

第三章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 86

**节 城乡分工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86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研究 86

二、城乡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92

第二节 西方中世纪以来的城乡分工发展脉络 96

一、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及其双重性 96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城乡关系 101

三、现代城市的诞生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105

第三节 城乡分工和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111

一、商品交换和城乡分工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有限发展 112

二、交换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116

三、普遍的交换价值体系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前提 121

四、现代城市化的实质和东西方的不平衡性 123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128

**节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新思考 129

一、本源共同体的研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129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范围的限制 131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城乡分工的基本结构 136

一、中国古代高于西方古代的城市化水平 137

二、自然经济框架下的特殊商品经济:土地买卖 141

三、国家对城市/市民社会的制约作用 144

四、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农业结合的强化 149

第五章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164

**节 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工和城乡关系 165


展开全部

何以成城-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与中国的城市化道路 作者简介

  屈婷,湖南浏阳人,南开大学哲学博士,现为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表的学术论文有《在市民社会中重建“政治共同体”》、《城乡分工的演进和社会历史的发展》、《“自然的”乡村何以社会化》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