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作者:陈雪原
出版社: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
开本: 23cm 页数: 252
本类榜单:经济销量榜
中 图 价:¥27.0(7.5折) 定价  ¥3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版权信息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立了“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确立了“户”的市场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一直居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三农”政策的核心,“户”逐渐成为人们思考“三农”的惯性思维的逻辑起点。然而,世纪之交的“三农”问题引起了人们深刻的反思,于是有了新农“村”建设。本书力图从“村”的视角出发,依据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的调查数据,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聚焦集体经济,提炼出“村富”与“户富”两个维度下的村庄发展动态演化模型,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组合方案。本书认为完成农村社会结构转型与农村现代化,“村”的视域仍有其局限性,乡镇统筹均衡发展是实现人口、产业和土地在镇域集中配置、打破村庄间贫富差距固化格局的关键一步。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内容简介

本书力图从“村”的视角出发, 依据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的调查数据, 运用实证分析方法, 聚焦集体经济, 提炼出“村富”与“户富”两个维度下的村庄发展动态演化模型, 进而提出新农村建设的组合方案。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目录

**章 引言 一、缘起 (一)中国村庄发展的体制性特征:“另外一个户籍制度” (二)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及目前存在的两个困局 (三)三个基本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调研数据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关于村庄发展的趋势性研究 (一)村庄经济模型 (二)中国的村庄发展 二、解释村庄差异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一)穷国与富国 (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敛性质 (三)农村内部的差异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研究 (一)国外研究情况 (二)国内研究情况 (三)新农村建设 第三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一)收敛理论 (二)发散理论 (三)增长的计量经济学理论 (四)倒U形理论 二、概念界定 (一)村庄 (二)村庄发展 (三)村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第四章 村庄发展的特征事实:假说的提出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变的历史考察 (一)总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俱乐部收敛 (二)人均收入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三)人均所有者权益的增长与差异演化特征 (四)村庄间人口规模变化特征 (五)其他变动特征 二、村庄间差距的解释:静态分析的视角 (一)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二)村庄治理对村庄之间差距的解释:倍差法 (三)一个典型案例:丰台区王佐镇南宫村 三、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一个假说 (一)村庄发展的基本路线:市场发育与村庄专业化 (二)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模型 第五章 村庄间收入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收入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相对收入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人均收入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小结 第六章 村庄间集体财富积累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一、穷村与富村财富积累增长速度差异 (一)模型及变量设定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二、村庄之间的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化 (一)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变动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间积累水平相对差距的分解 (三)对比:收入与积累差异的“剪刀差” 三、小结:关于假说的证明及对新农村建设的含义 第七章 村庄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村庄人口变迁之谜 (一)人口迁移的原因 (二)人口不迁移的原因 (三)位置效用方法:村庄人口的净流入与净流出 二、计量分析: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解释 (一)变量及方法 (二)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村庄成为人口净流入村的其他影响因素 三、小结 第八章 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估指标体系:基于因子分析方法 一、相关研究及问题 二、指标体系建立的要求和原则 (一)基本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三、模型及预处理数据的分析 四、计算与分析 五、政策应用:村庄发展预警 第九章 新农村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收敛路径 (一)加快城乡规划一体化进程 (二)推进村庄的产业升级步伐 (三)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四)探索镇级统筹的新形式 (五)提升村干部队伍素质 (六)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 二、集聚路径 (一)村庄城市化 (二)村庄城镇化 (三)村庄专业化 三、政策组合 (一)城市化社区 (二)城镇化社区 (三)新村化社区 (四)空心化社区 第十章 结论 一、主要发现 (一)村庄发展差异演化的基本特征 (二)村庄发展差异的收敛性质及影响因素 (三)村庄间人口规模趋异的影响因素 (四)村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创新点 (一)揭示了村庄类型的动态演化特征 (二)验证了β-收敛和δ-发散并存的可能性 (三)把集体经济纳入村庄人口迁移的分析框架 (四)提出了村庄衰落的预警机制 三、下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村富论:1978—2006年北京郊区40个村庄调查 作者简介

陈雪原,1976年生于河北省黄骅市。1998年毕业于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2005年、2010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先后获得管理学硕士学位、经济学博士学位。2014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完成理论经济学专业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任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市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办公室)经济体制处处长,主要从事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乡镇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领域研究工作。在《中国农村经济》发表论文“关于'双刘易斯二元模型'假说的理论与实证分析”。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