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作者:张春生著
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5-01
开本: 32开 页数: 474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中 图 价:¥32.3(7.7折) 定价  ¥4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2803136
  • 条形码:9787552803136 ; 978-7-5528-0313-6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本书特色

张春生所著的《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选》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对作者近些年来已经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的结集出版。分为笔端洇蕴、含英咀华、津沽絮谭、挚言片语、桌边窗痕五辑。内容论及鲁迅、老舍的小说、中国的文学问题,当代作家作品,文坛异象,影视热点等等。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内容简介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选》为“天津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述系列”丛书中的一种,是对作者近些年来已经发表的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评论文章的结集出版。分为笔端洇蕴、含英咀华、津沽絮谭、挚言片语、桌边窗痕五辑。内容论及鲁迅、老舍的小说、中国的文学问题,当代作家作品,文坛异象,影视热点等等。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目录

挚言片语
别拿鲁迅说事
编纂更需要审美的稳定
文坛,应告别“忽悠”
小草赵本山和病态小沈阳
假如我来策划春晚
“文化大餐”的远去
论“金”说“王”
当艺术患了“皮炎”
灰色文化与浮躁心态
批评的尴尬

津沽絮谭
从文化群落说到天津文化特征——天津文化内涵略论
天津文化脉络简述
——源自陈雍概括天津脚步的“万、千、百”
妈祖的内涵与当代性发展
铁桥的源起与津城的色彩
以城市建设的标志化,提高我市文化形象
文化产业的深化:项目的选择与天津元素

笔端洇蕴
与时俱进的津门小说——兼及天津当代文学创作态势
一位评论者眼中的天津文学和青年创作
略论梁斌对小说《红旗谱》的修改
论孙犁与青年作家的通信
工夫深处独心知——王昌定论(节选)
航鹰:走人斑斓人生
吴若增创作论
“笔冷心热”的教授作家——汤吉夫论
旧世闲人的悲与喜——林希“津味小说”初探

桌边留痕
文学,要有正义的裁判力量
关于小说新观念和批评摆脱窠臼的通讯
评对鲁迅的“失语”——兼及21世纪的鲁迅
审美的力度与方向
“田园审美意识”与孙犁的小说视角
相声艺术:求本还是畸变
——兼论“文哏”和艺术的电视化
贞节牌坊下的哀歌——谈谈被塑造的女性和贞洁观
话剧与校园
——兼及话剧本质,并以此纪念中国话剧百年

含英咀华
论《伤逝》中的涓生形象
略论骆驼祥子的悲剧
新中国成立以来爱情短篇小说鸟瞰
谈戴厚英的早期创作
张洁小说、散文创作简论
纪实!小说?
传统语境的变异
——电视媒体下的文学表现和历史讲述
试谈通俗小说的特征
性与文学艺术
编年目录
展开全部

长短集-张春生文论集 节选

  论“金”说“王”  一篇三千字的文章成为全国焦点,一是贬了金庸的武侠小说,二是短文出自王朔之手。  本来金之武侠与王之都市青年小说在具体审美上是两个范畴,各有其贡献,各有其魅力。然而从载体上论,金庸的小说是借报刊连载,变传统武侠传奇为新体长篇;从历史深度上讲,人物走向、情节配置、精神含量等等,均增添了这一代人在阅古今、观世事后的文化思考。因此金庸的作品以对“成人童话”的认真锤炼,加之“拥趸”众多,围绕其作品衍生成“金学”。以我浅见,金庸对武侠小说的拓展之功有三:**,写进了丰厚的社会内涵;第二,人物鲜明,感情纠葛非常吸引人;第三,有相当的历史况味。但他毕竟为连载而作,所以语言有拖拉处,情节也时见冗长。一些趣味为市民阅读服务。真评论起来,金庸的作品以《鹿鼎记》为*佳。正如一位论者所言,“金庸认为小说自身可以介入历史,成为小说历史发展合力中的一维。《鹿鼎记》即为此而作。一部《鹿鼎记》,就是一部反《红楼梦》。《红楼梦》意在表明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什么样的人是失败者,而《鹿鼎记》则要告诉世人现实社会中谁才是胜利者。《鹿鼎记》是超越了《红楼梦》的中国*伟大的小说。”(见《中华读书报》1999年11月17日)虽夸奖了《鹿鼎记》,但如此比较,《红楼梦》也被看低了,红学家不服,百姓也不认可。可是这番话也多少道出了金庸小说,《鹿鼎记》作为*后一部还是有分量的。  王朔的作品还没被评论者说成“超越”《红楼梦》,然而他自己讲过“一不小心会整出一部《红楼梦》”的话。足见金、王二位都有瞄向文学皇冠上的宝石《红楼梦》这样的心劲儿。其实何必与《红楼梦》比今天的热闹,光是那一份当年的“十年辛苦不寻常”,他们二位都欠缺。  平心而论,王朔的小说常常碰鼻子拐弯,有那么一股子“痞劲儿”,是混交文化状态下的一种畸变。书中的男主角无一例外对正规学历、常态人生表示反感,恰恰说明王之小说塑造了亚文化中的青春躁动。王朔和他的作品进入了,也创造了一种反拨式的生活,以对“正统”的不正规,显示了一种活法。其小说语言是自我主体叙述,并以对时序语态的新创意,把自贬性的幽默变成了对某些社会群落的写真。而这种文本更凭借电影、电视和小品而拓展开来。光是《过把瘾》《爱你没商量》《不见不散》就标明他和他们对人生固性的冲击。希望生活出现变化,从中找出滋味。所以王朔小说对常态的挑逗,给读者新鲜感之余,又总出些“格”,因此被人说成“痞”或“亚文化”。可无论如何,他对北京新都市文学起了举旗的作用。  上述的论“金”说“王”之后,感到武侠小说和王朔作品虽拥有大量读者,但群落并非重叠。金庸趋于雅,不少高知也在读《射雕英雄传》,而对王朔的《我是你爸爸》就不那么感兴趣。现在王朔批评金庸并有些“挖苦”过激,有些人受不了,觉得有点“犯上”。其实抛开炒作因素,这属于基于“代沟”引发的意识维度、创作思路和话语权利的碰撞。王朔以他的思维方式去挑剔金庸,虽说有狂傲之处,但未必不是一种思考。  ……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