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10-01
开本: 24cm 页数: 204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1.8(7.2折) 定价  ¥58.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版权信息

  • ISBN:9787550812819
  • 条形码:9787550812819 ; 978-7-5508-1281-9
  • 装帧:一般胶版纸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本书特色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1)》是一本记述江干街巷历史文化的文萃,编著者郑桂岚通过历史和现实的挖掘、记述,把充满着乡土气息的江干街巷文化,全景式多棱镜地生动鲜明且趣味活泼地记录下来,展现在世人面前。江干街巷里所演释的社会风貌和市井民生状况,充分体现了钱塘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魅力,所以也就别样丰富多彩,引人入胜。书中有九堡老街、丁桥老店、彭埠早市;有新塘庙台戏、江干方言、丁桥甜黍梗、笕桥红萝卜;有双菱路上张生记、父亲店里的旧书报、当年弄口新农村;有陈建明和他的锡器、从九堡乡间走出来的农学家、有难忘彭埠解放的那几天……这样,散布在主城周围众多的老村、老街、老集市、老农居其及物产、舍宇、路桥、亭渡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更有一个个民风习俗、农耕商贸的鲜活故事。这本书应该是了解江干历史文化的不可多得的“向导”。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内容简介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意在通过回忆、搜集、采风、走访等形式, 把这些历史老街的风貌特色挖掘整理出来, 将消失的老街重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 也能通过本书的写作,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市井民生状况。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目录

**章 老街风情
彭埠老街的早市
也说三里亭
丁桥老茶店
九堡老街赶早市
水陆码头小上海
新塘老街与新塘市
话说下菩萨老街

第二章 流风余韵
新塘老街的庙台戏
彭埠地区的方言
沈家老墙门
丁桥的老街市
范家村里女儿桥
甜黍梗的回忆
难忘童年的太平门

第三章 商贸习俗
笕桥红萝卜
丁桥的粮蚕农耕
药店与中药文化
父亲店里的旧书报
双菱路上“张生记”
农桑枸橘弄
枸橘与药市
丝绸行会机神庙

第四章 地名沿革
三口塘、三条弄和三角道地
老底子的闸弄口
丁桥说桥
太平门直街的前世今生
姚斗门桥与范家老屋
从宣家埠到九堡老街的变迁
当年弄口新农村
水火两劫难
南宋要道走马塘

第五章 民生流转
难忘彭埠解放那几天
笕桥乡工作往事
笕桥乡间印象
陈建明和他的锡器
从九堡乡间走出来的农学家
景芳亭里的凉茶桶
金狮子弄闻酒香
展开全部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节选

  《江干街巷文化撷英(一)》:    水陆码头小上海宋知文如果说是黄浦江上来回穿梭的商船和辐射内陆的交通,成就了世界大都市——上海。那么,具有同样水陆交通优势的七堡老镇,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也有一个“小上海”的名头。  七堡曾因江而名,也因商而兴。  天蒙蒙亮,微曦中一艘二桅大船缓缓地靠上盘头。未及停稳,就有心急的船客从船上跳落码头。  而后,船上的旅客蜂拥而下,盘头上一下嘈杂起来,挑担的、背篓的、提箱的、推羊角车的,大家争先恐后,匆匆往岸上赶去。  翻过江堤,不远处就是七堡老镇的南街。天虽未亮透,但店铺的早市已然热闹起来。茶店里,赶早的茶客已坐了六成,茶店倌来回穿梭,忙着为茶客端茶续水。油条摊前飘起了油锅的青烟,烧饼炉子炉火通红。旁边的面店里,已有十来个老食客扑在桌子边,“呼啦呼啦”地吃起了头汤面。豆腐店里,煮浆锅里的豆浆“扑哧扑哧”地翻滚着,旁边早有几大袋点过浆的豆花在“滴答滴答”地滴水。  街道两边的排门还在“啪啪”地卸着,船上下来的客商穿过街巷,来到大王庙前。这里是七堡老街的中心,人声鼎沸。  东西南北的街道两边,挤满了各式小摊,大多是四乡八村的乡民将自己的鸡鸭蔬菜挑到这里来交易,然后换些豆腐或者油盐酱醋回家。  船上下来的客商有的走进刚落下排门的店里谈生意,有的挤进乡民的摊位里找个空位摆起了小摊子,还有的从镇后的横路一直往西,穿五福凉亭,沿御道进太平门到杭州城内做生意去了。  早先,七堡也被叫做“凤山盘头”。“盘头”是钱塘江上特有的水利设施。一为消减钱塘江大潮的威力,二来平时也可作船的靠泊使用。那时钱塘江上的杭州段除南星桥“浙江**码头”外,就只有七堡这码头。江南余姚、慈溪、绍兴方向的客商如果想来杭州,这里无疑是一条捷径。所以,宁波的水产商,余姚、慈溪的盐商,绍兴华舍的绸布商,大多从这里进出,然后中转到杭嘉湖一带。  1932年修通的杭海路穿镇而过,老镇因此增添了更大的经济活力,这里成了江南客商去上海乃至整个杭嘉湖地区的交通要道,加上当时正逢钱塘江对岸坍江,江南不少人口纷纷逃荒迁移到这里。  七堡成了杭城东部的一个商业重镇。  现在,在一些祖居七堡的老人口中,还时常能听到“盐商木客”的新名词。关于这个新名词,八十开外的张关泉大爷解释说:“以前七堡两样生意做得*大,就是盐和木材。那时我们叫做这两样生意的人为‘盐商木客’。”“螺丝门外盐担儿”。过去杭城螺丝门外的城东沿江地区,因海潮的涌入带来了大量的海水,使居住在江边的人们多了一门谋生的职业——晒盐。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下沙、萧山还存有零星的盐田。  按那时人们的说法,江边滩涂上晒制的盐白净、干燥、味鲜,属于上等货。七堡位居地理之利,产销两旺。钱塘江南北所产的盐大多汇聚到这里,然后销往杭州以及杭嘉湖地区。  提起盐业,张大爷唠起了旧事:“那辰光七堡的盐生意做得蛮大。  ……

商品评论(1条)
  • 主题:杭州街巷的故事

    一本讲述杭州“江干”街坊故事的书,但不太喜欢。

    2015/1/26 16:31:55
    读者:c10***(购买过本书)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