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04-01
开本: 32开
本类榜单:小说销量榜
中 图 价:¥17.9(3.2折) 定价  ¥5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7845884
  • 条形码:9787507845884 ; 978-7-5078-4588-4
  • 装帧:简裝本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本书特色

★丹麦当代文学杰出代表
★一部震撼人心的女性成长、抗争与自我和解之书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内容简介

《童年的街道》是丹麦女作家图凡·狄特莱夫森的代表作,并被拍成电影。故事以主人公艾斯特居住的哥本哈根西桥区后排房公寓为背景,讲述了活在孤单黑暗中渴望被爱却不知如何爱人的艾斯特试图摆脱这条街道所带给她的一切:孤单、寒冷、贫穷和排挤。但是,在她被自己渴望的幸福击碎后,她回到了童年的街道,在回忆和熟悉中苍白地疗伤。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前言

逃离工人区——代译序
《童年的街道》(Barndommens gade)是丹麦女诗人、作家、专栏作家兼编辑图凡·狄特莱夫森(Tove Irma Margit Ditlevsen,1917—1976)*著名的作品,自1943年出版后经过七次再版,并于1986年由阿斯特丽德·海宁 - 延森(Astrid Henning-Jensen)导演拍摄为同名电影。摇滚歌手安娜·林内特(Anne Linnet)选取她的一些诗句谱写成这部电影的主题
曲。进入20世纪后,有两百多年历史的老牌出版社居伦戴尔(Gyldendal)将此书收入《经典丛书》,使其跻身于丹麦和世界各国经典作品之列。
故事开始时主人公艾斯特12岁,围绕她,以她出生成长的哥本哈根西桥区为背景,作者塑造了一组1930年代丹麦工人区的人物群像:以“守规矩”为人生**要义的父亲母亲;
一边当着学徒受气,一边啃着从图书馆借来的大部头,立志要当诗人的哥哥;她的好朋友,凡事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的丽莎;美丽活泼、亲切友善,却在暴露身份后被迫搬走的妓女;
包打听别人隐私的“闲话篓子”;经常醉醺醺打老婆的汉子;夜以继日裁剪缝补的单身母亲和事事要强的女儿;用菲薄的抚恤金和打工挣钱支持儿子画家梦的寡妇;对穷孩子偷甜食相当宽容的店老板……
全书的主线是艾斯特的成长。尽管有好朋友丽莎,她仍然是孤独寂寞的,在学校里不合群,害怕每天晚上早早上床后不得不单独面对的黑暗,害怕刺骨的寒冷和半饥半饱的生活。她渴望着摆脱这一切,羡慕优裕富足的生活。她长大了,成功地离开乌烟瘴气的厨房、脏水横流的仓库,成为一名坐办公室的职员。她的手指渐渐养得修长细嫩,尽管需要到父母家“蹭饭”才能攒下钱买轻柔的丝袜,她毕竟有机会出入各种时髦场所。尤其是在哥哥成名之后,她又增添了“卡尔·索伦森的妹妹”的光环。回到童年的街道,她俨然已是一位高雅精致的女士。
这是一个“逃离工人区”的故事。丹麦文学中自安徒生(Hans Christian Andersen,1805—1875)的小说《不过是个提琴手》(Kun en Spillemand,1837)以来反复出现的主题。用作家尤利乌斯·鲍姆霍尔特(Julius Bomholt,1896—1969)的话来说,“通俗杂志上每两篇小说当中就有一篇是关于善良的办公室小姐成为伯爵夫人或者牧师奶的故事”。这些故事的作者多和安徒生一样出身贫苦,自己努力加上因缘际会,成功脱离了原有环境,跻身中上层社会。在故事发生也是作者崭露头角的1920和1930年代,更是有相当数量出身贫苦的青年登上文坛,这段时间因而被称为“流浪汉、自学成才者和工人作家的时代”。他 / 她们既有奋斗成功的才华,也有广阔的心胸,认为“我的问题解决了还不够,其他人也应该跟上,分享我的幸福快乐,他们也应该进入新的广阔视野。因为他们是人,是人!”[鲍姆霍尔特:《暴风雨之前》(Før Uvejkret),216页]
《童年的街道》的作者显然也在上述情况之列。图凡·狄特莱夫森,1917年12月14日出生在丹麦哥本哈根西桥区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个失败的新闻记者,转而做司炉,他不仅安之若素而且很为养家的能力而自豪,不幸在1924年的一次经济危机中遭到解雇。全家靠救济度过了一段艰难时日。她的母亲十分强悍,本书中的一段话或是作者母亲的写照,“是母亲在行使日常权力。惩罚的是母亲,赞赏的是母亲,一起散步和检查功课的也都是母亲。生气的对象是母亲,害怕的对象也是母亲,病了,衣服破了,肚子饿了,都要找母亲。”她从父亲那里继承了才华,母亲则赋予她顽强的求生意志。而父亲失业那段时期的艰难,一方面坚定了她摆脱贫困的决心,另一方面,对失业和贫穷的恐惧也转化为深刻的自卑和不自信,成为她后来不幸人生的悲剧性根源。
图凡·狄特莱夫森从12岁开始写诗。处女作《给我死去的孩子》(Til mit døde barn,1937)刊登在青年新进园地《野麦子》(Vild Hvede)杂志上,**本诗集是《少女心思》
(Pigesind,1939),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受伤的孩子》(Man gjorde et barn fortræd,1941)。《童年的街道》是她的第二部小说。她写作诗歌、散文、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在报纸上
撰写专栏文章,并在丹麦*大的周刊《家庭杂志》(Familie Journalen)回复读者来信近二十年。她曾多次获奖,其中包括:埃米尔·奥勒斯特鲁普奖章(Emil Aarestrup Medaillen,
1954);金桂叶奖(De Gyldne Laurbær,1956);文化部颁发的儿童图书奖(Kulturministeriets Børnebogspris,1959);索伦·居伦戴尔奖(Søren Gyldendal Prisen,1971)。她去世后,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动聚集在路旁为她送葬,场面极为感人。她被认为是*后一位广受读者喜爱的平民作家。在她百岁冥诞时于2017年被评为年度经典作品作家。在她出生长大的“街道”附近还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小片广场(Tove Ditlevsen Plads)。
本书作者和几位书中人物能成功“逃离工人区”,固然是由于自身的才华和努力,社会大环境的支持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和安徒生的时代相比,百年之后的丹麦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农村人口继续迁入城市的同时,城市工人阶级背景的青年上升进入中产阶级也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故事发生的1930年代和1940年代,通常被称为“两次大战之间的时期”,是丹麦历史上一个不大不小的繁荣时期。**次世界大战的双方主要交战国英国和德国都是丹麦*重要的贸易伙伴,而丹麦所处的地理位置又异常“敏感”。日德兰半岛是德国守卫来自海上进攻的桥头堡,而丹麦领有的大小贝尔特海峡和厄勒海峡又是进出波罗的海的咽喉要道。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丹麦成功地保住了中立,不仅避免了卷入大战,而且在与交战双方贸易中小有斩获,还出现了一个承包双方军需发财的暴发户群体,诨名“烩菜男爵”(Gulaschbaroner)。他们借着战时军人没条件挑剔之机,生产质量可疑的罐头食品,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由于避免了发生在参战各国因现代战争的总体动员而带来的消极后果,丹麦得以保持社会结构基本完整,稳定发展。
......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节选

那位总是愿意随时向任何人分发巧克力和新煮的咖啡的托姆森小姐,也有她的另一面,艾斯特知道,世上大部分人也都知道。在她的客厅里,不可一世地坐在高高的红色椅子上倾听大人们神秘的谈话时,会发生这种情况,忽然听到门轻轻地打开又关上。顿时,一切都变得那么、那么让人伤心。因为这里坐着托姆森小姐,这里也坐着她的母亲,她们俩都不是坏人,难道不是吗?她们仍然在愉快地谈话,好像没有注意到那悄悄的声音证明公寓里还有别人在活动。只是有时候,关门的声音响一点儿,或者有东西掉到地板上时,托姆森小姐就会说:“一定是她闯的祸,不小心让杯子划破了手。”她的脸红了,浮现出不可理喻的恼怒。
这是托姆森小姐的另一面:在面向院子的小房间里,没有煤炉,没有窗帘,只有一张铺着毯子的小铁床,她母亲在那里过着不引人注意、几乎是无声无息的生活。女儿不看她,不听她的,几乎受不了她。但她做着女仆的工作——做饭、擦皮鞋、缝补衣服和打扫房间。人们看到她在黑暗中挎着篮子悄悄地下楼去买菜,她是那么瘦小、拘谨。她神秘兮兮,在一天里*古怪的时间来来去去。孩子们叫她“巫婆”,在路上看到她就喊叫起来,半是开玩笑,半是出于惊恐。她通常披着五颜六色的披肩,头戴挂面网的小帽,总是比流行样式落后几年。人们说,她把女儿扔掉的衣服从垃圾箱里捡回来穿。当托姆森小姐没有工作的时候,她就得想出离奇古怪的办法来喂饱两个人的肚子,谁也不知道她是怎样做到的。人们也不会去问。母亲和别人一样同情她,也和别人一样有些好奇。有时候,当她知道只有老人一个人在家时,会找出这样那样的借口去敲门,希望能探查出一些秘密。但她看到的只有从一堆乱七八糟的报纸和布料上露出的那张温和而善良的脸,可怜巴巴地躲在室内取暖。“我女儿不在家。”她说,然后就忙着关门,好像完全排除了有人会找她这样一种可能性。有一次,母亲把一盘新出炉的粉团塞到她的手里。第二天艾斯特听见托姆森小姐说:“谢谢粉团,很好吃。但是您送给我母亲这类东西并没有什么好处,她一点儿也不喜欢。”
除此之外她从来不提“母亲”这个词儿。她总是那么甜美、漂亮而快乐,和母亲在一起那么开心,送给艾斯特娃娃和装饰大头针。艾斯特有时候也会想起那个母亲,并问自己,像只知道非黑即白,还不懂得人无完人这个道理的孩子那样问:“这个托姆森小姐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答案当然通常是没有的。

(精)北欧文学译从:童年的街道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图凡·狄特莱夫森(Tove Irma Margit Ditlevsen,1917—1976),丹麦女作家、诗人和专栏作者。从12岁开始写诗,第一本诗集是《少女心思》,成名作是长篇小说《受伤的孩子》。曾多次获奖,包括金桂叶奖、儿童图书奖和索伦·居伦戴尔奖等。她是一位敢于站在公众面前承认自己的忧伤和痛苦的女性。同时,她还努力记录和描写人类本性最深处的痛苦和禁忌,时至今日,读者仍然能重新发现他们的犹豫不决和自己的问题。 译者简介:
周一云,1952年生于上海,原籍福建厦门。1988—1990年作为访问学者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神学院克尔凯郭尔研究部从事研究工作。曾在哥本哈根大学、“美人鱼中华文化学校(MCCS)” 、“语言桥(Sprobroen)公司”以及LOF夜校教授中文。2017年退休。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从事中-英-丹语言文字口头和书面互译工作,并在《读书》《万象》《华声月报》《侨报》等刊发表散文和杂文。主要翻译作品:《人类的法则》《克尔凯郭尔传》《狄更斯的女人们》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浏览历史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