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作者:王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1-01
开本: 大32开 页数: 349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政治军事销量榜
中 图 价:¥12.7(4.9折) 定价  ¥26.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版权信息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内容简介

本论文主要从大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角度论述1871—1900年的萨摩亚问题。论文认为,这次殖民争端,发生在正处形成中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以争夺世界市场为内容,就性质而言,是产生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旧式殖民争夺。所以,该问题的解决既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又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了三层章节结构,章下设节,节下分细目,力求视觉上的清晰感和全文的条理性。全文分七部分: 绪论部分除介绍本题目的学术史和论文的学术构想外,还重点谈及作者对殖民扩张问题的一点理论思考。**章是对1879年之前萨摩亚国际争端形成过程的概括。第二章论述1880—1884年列强在萨摩亚的外交协调和本地自治的*后时光。第三章详述1884—1889年列强为吞并群岛而爆发的外交争端和**次萨摩亚危机。第四章涉及“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以及大国政策在90年代的大调整。第二次萨摩亚危机和争端的*终解决,是第五章叙述的中心。结语是对萨摩亚争端中大国政策、大国关系和论文观点的总结概括。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中具决定意义的经济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在研究思路、模式及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考证、归纳、对比、分析与综合的史学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还适度引进共时性研究的因素,大量进行比较分析,并补充一些文化内容。另外,本文对各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时,还适度采用了地缘政治学、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成分。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本论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及现实意义。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目录

绪论
一、学术史与论文的学术构想
二、关于殖民扩张问题研究的一点理论思考
1.近代殖民扩张的必然性与萨摩亚争端
2.近代殖民扩张中的双重外交
3.殖民文化与萨摩亚
**章 “动乱的天堂”:1879年之前
**节 殖民者的到来(1830-1870)
一、欧洲人“发现”萨摩亚
二、伦敦传教协会与英国殖民的开端
三、汉堡戈德弗罗伊公司与德国利益的产生
四、捕鲸者、海军与美国利益的产生
第二节 各国殖民利益具体化与政府行为力的扩张(1871-1876)
一、英属新西兰殖民地与萨摩亚
二、美国在萨摩亚战略利益的明确化
三、帝国利益的形成:萨摩亚面对新德国
第三节 碰撞与竞约(1876-1879)
一、王位、土地和领事:动乱之源
二、竞相订约
第四节 《1879年自治市公约》:白人优越地位的确立
一、列强合作思想的出现
二、《1879年阿皮亚自治市公约》
三、国中之国:白人优势地位的确立
小结:*后的净土——新老殖民势力在萨摩亚相遇
第二章 虚假的“自治”与殖民协调:1880-1884年
**节 尴尬的“自治”:萨摩亚政府的生存危机
一、塔拉沃乌政府与白人辅政的尝试
二、“莱卡瓦纳和平”:“自治”的*后时光
第二节 大国间的殖民协调
一、各国的政策立场
二、大国的外交协调与领事合作
第三节 新西兰的吞并叫嚣与德国的反应
一、新西兰的吞并图谋
二、德国态度的转变
第四节 《德国—萨摩亚协定》与和平“自治”的终结
一、《德国—萨摩亚协定》:“自治”的终结
二、“莱卡瓦纳和平”的结束
小结:自治的结束与殖民地时代的到来
第三章 帝国激情的碰撞:1884-1889年
**节 俾斯麦与萨摩亚
一、俾斯麦转变殖民态度
二、俾斯麦的萨摩亚政策
第二节 贝亚德和萨摩亚
一、贝亚德接手萨摩亚事务和他的基本政策立场
二、贝亚德与萨摩亚(华盛顿会议之前)
第三节 英德秘密谈判与华盛顿会议
一、英德秘密谈判
二、1887年华盛顿会议
第四节 大动乱
一、布兰岱斯、贝克尔与塔马塞斯政府
二、美国:单独的对抗
三、玛塔阿法的反抗
第五节 台风:阻止了战争?
一、战争危机
二、台风
三、柏林会议
小结:“大陆政策”、“门罗主义”与萨摩亚问题
第四章 貌合神离的“共管”合作:1890-1898年
**节 《柏林总协定》与“共管”体制的建立
一、《柏林总协定》
二、“共管”体制的建立
第二节 “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
一、“共管”体制的主要成就
二、“共管”体制的主要缺陷
第三节 调整中的大国政策
一、德国与早期“世界政策”
二、“大政策”:美国走出美洲
三、难以为继的“均势”:“光辉孤立”的困境
小结:萨摩亚与变化中的大国关系
第五章 必然的决裂:1898-1900年
**节 萨摩亚内战与联合特使团
一、王位争夺与萨摩亚内战的爆发
二、三国特使团的工作
第二节 英德谈判
一、瓜分建议的提出
二、1899年英德谈判
第三节 萨摩亚的瓜分
一、三国索赔仲裁协定的签订
二、*后瓜分条约的签订
三、瓜分之后
小结:“麻烦”的终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展开全部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节选

本论文主要从大国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角度论述1871—1900年的萨摩亚问题。论文认为,这次殖民争端,发生在正处形成中的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以争夺世界市场为内容,就性质而言,是产生在新经济条件下的旧式殖民争夺。所以,该问题的解决既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又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论文的结构安排上,采用了三层章节结构,章下设节,节下分细目,力求视觉上的清晰感和全文的条理性。全文分七部分: 绪论部分除介绍本题目的学术史和论文的学术构想外,还重点谈及作者对殖民扩张问题的一点理论思考。**章是对1879年之前萨摩亚国际争端形成过程的概括。第二章论述1880—1884年列强在萨摩亚的外交协调和本地自治的*后时光。第三章详述1884—1889年列强为吞并群岛而爆发的外交争端和**次萨摩亚危机。第四章涉及“共管”体制的运作与评价,以及大国政策在90年代的大调整。第二次萨摩亚危机和争端的*终解决,是第五章叙述的中心。结语是对萨摩亚争端中大国政策、大国关系和论文观点的总结概括。本论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国家政策和国际关系中具决定意义的经济因素给予足够重视。在研究思路、模式及方法上,仍沿用传统的考证、归纳、对比、分析与综合的史学研究模式。在此基础上,论文还适度引进共时性研究的因素,大量进行比较分析,并补充一些文化内容。另外,本文对各国外交政策进行分析时,还适度采用了地缘政治学、历史人类学和历史地理学的一些理论成分。 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认为,本论文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空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及现实意义。

萨摩亚争端与大国外交 作者简介

王华,男,1972年生于山东省烟台市,史学博士。1992年毕业于山东省烟台师范学院历史系历史教育专业;1992—1998年任教于山东省莱州市驿道中学;1998年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硕士研究生,获史学硕士学位;2002年师从齐世荣教授、周钢教授继续攻读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博士研究生,2005年获史学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在《史学月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数篇、译著两部。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