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作者:王曰美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8-10-01
开本: 32开 页数: 311
本类榜单:文学销量榜
¥8.8(3.5折)?

预估到手价是按参与促销活动、以最优惠的购买方案计算出的价格(不含优惠券部分),仅供参考,未必等同于实际到手价。

中 图 价:¥17.5(7.0折)定价  ¥2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版权信息

  • ISBN:9787500475231
  • 条形码:9787500475231 ; 978-7-5004-7523-1
  • 装帧:暂无
  • 册数:暂无
  • 重量:暂无
  • 所属分类:>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内容简介

人的发展决定着文学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的每一次质的飞跃都会带来璀璨辉煌的文学繁荣景象。**次飞跃,人从自然界中剥离出来,有了真正的“类意识”,以周公为首的统治阶级创造出了那个时期地球上的文明高峰——礼乐文化;第二次飞跃,个体从群体中剥离出来,人类有了真正的个体意识,先秦文学随之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热烈局面。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目录

绪论
一 “人”的含义及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人”的界定
二 人的主体意识的界定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 基本思路
**章 混沌的世界
**节 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一 人的主体意识从无到有
 二 作为群体主体意识的**个形式——图腾崇拜
 三 自然主体转变为社会主体,个体主体意识开始萌芽
第二节 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在文学上的表现
  一 神话
  (一)始祖神话
 (二)洪水神话
 (三)造人神话
 (四)射日神话
二 诗歌
   (一)原始诗歌
   (二)《诗经》
第二章 礼治的社会——人的“类”意识的觉醒与确立
**节 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一 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 文化形态的变化
  三 道德伦理规范的建立
第二节 “类”意识在文学中的体现
一 《诗经》
  (一)祖先崇拜表明了人类主体性地位的觉醒
 (二)忧患意识是人的“类意识”更高层面的表现-.
 (三)礼制文明的形成标志着人的“类意识”的*终确立
二周代散文
 (一)《尚书》
 (二)《左传》
第三章 “礼崩乐坏”的“乱”世——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节 春秋战国之际的社会变化
  一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二 新型生产关系的建立
 三 周礼的“崩坏”
 四 民本思想的勃兴
第二节 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张扬
一 士的崛起
 ……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全部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节选

**章 混沌的世界
  在人类文化的初始,人是没有“天”的意识的,也没有“人”的意识。这时候,我们的祖先——原始人还未将自身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他们没有对自身与对外界的区别概念。在他们的心目中,自身与外界是一个整体的存在。也就是说,人类*初的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一切事情都是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根本谈不上主体意识的存在。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言:“人虽然已经成为人,但仍紧紧地附属于自然。”世界在原始人的眼中是一个混沌的整体。但原始社会是一个相当漫长的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发展以及原始人认知水平的日益提高,他们不仅有了朦胧的主体意识,而且还有了主体意识的发展。
  **节 原始社会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历程
  在原始社会,宗教事实上是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和社会文化的总汇,多种文化形式几乎完全处于宗教文化的支配和影响之下,甚至可以说宗教指导着早期人类生活的全部。正如梁漱溟所说:“人类文化都是以宗教开端,且每依宗教为中心。人群秩序及政治,导源于宗教,人的思想知识以至各种学术,亦无不导源于宗教。”

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 作者简介

王曰美,1973年1月生,山东省利津县人,文学博士。现为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发表有文学、历史、哲学、教育等著述、编著及论文多种。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