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值优惠券
¥50
100可用 有效期2天

全场图书通用(淘书团除外)

不再提示
关闭
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作者:杨菊华
出版社:哈尔滨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6-01
开本: 16开 页数: 288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13.8(4.3折) 定价  ¥32.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版权信息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本书特色

irth Planning
Policy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in
Transitional China
本书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模型
技术.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生育政策对儿童福利的影
响。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政策与儿童福利之间的关系因
福利层面而异:在其它个体、家庭和社区因素相同的情
况下,政策与儿童营养健康没有直接关联,但通过姊妹
结构间接地改善青少年的教育机会。本书从实证研究的
角度,填补了国内社会学和人口学有关生育政策与儿童
福利关系研究的空白。本书的*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潜
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内容简介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运用多层模型技术,探讨了社会转型时期生育政策对儿童福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生育政策与儿童福利之间的关系因福利层面而异;在其它个体、家庭和社区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政策与儿童营养健康没有直接关联,但通过姊妹结构间接地改善着青少年的教育机会。《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填补了国内社会学有关生育政策与儿童福利关系研究的空白。《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的*后讨论了分析结果的潜在机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和建议。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目录

导论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方法课题的意义《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的组织结构 **章 中国少儿福利的社会背景本章导言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经济改革生育政策的历史及演变健康促进运动义务教育制本章小结第二章 少年儿童营养健康的文献综述本章导言少儿营养状态的衡量儿童营养不良的文献综述本章小结第三章 青少年儿童教育福利的文献综述本章导言青少年儿童教育福利的测量方法青少年儿童教育福利的文献综述本章小结第四章 少儿福利的理论框架和理论假设本章导言联合国儿童基金关于儿童健康的理论模式…… 第五章 数据和方法第六章 0-6岁儿童营养不良的实证分析结果第七章 7-12岁儿童营养过剩危机的实证分析结果第八章 13-18岁青少年入学概率的实证分析结果第九章 结语和政策启示后记插表
展开全部

生育政策与少儿福利 节选

2.少儿营养状况的衡量
    2.2.1.营养不良
    个人营养状况可以通过营养的内在表象和外在表象来衡量。内在的
表象是指食物和营养成分的摄入,而外在的表象是指身体发育状况(如高
矮、胖瘦)、临床表现(如眼睛和头发的颜色以及血红素的水平)、活动量和
生化指标(Martorell和Ho 1984)。内在和外在的表象有诸多不同。比
如,正常情况下,个人营养状况的内在表象可以瞬息变化,而外在的表象
则相对稳定;外在表象的数据可以从一次社会调查中获得,而获得营养摄
人的数据则需要多种方法;外在的表象与健康和身体功能的联系也更为
紧密(Martorell和Ho 1984)。
    在外在表象的各种指标中,身体发育的测量(如高矮、胖瘦、皮下脂肪
量等)比其他各种指标更具优势。更重要的是,人体发育对一系列外在因
素都十分敏感,所以可以更好地反映营养状况的决定因素(Martorell和
Ho 1984)。正因如此,大部分有关儿童发育状况的研究都使用这一衡量
方式。其次,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国家健康统计中心(NCHS)根据身高
与年龄的关系、体重与年龄的关系和身高与体重的关系制定出儿童生长
发育的标准测量方法。根据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计算Z值(标准值)。Z
值呈正态分布,Z≤一1者为轻度营养不良,Z≤一2者为中度营养不良,Z
≤一3者为重度营养不良。
    具体而言,衡量营养不良的标准有三种:根据按年龄的身高(height—
for—age,简称HAZ)衡量发育迟缓(或身高偏矮),根据按年龄的体重
(Weight—for—age,简称WAZ)衡量体重偏轻,根据按身高的体重
(weight—for—height,简称WHZ)衡量体形偏瘦。
    1.发育迟缓(或身高偏矮)
    按年龄的身高(HAZ)是衡量慢性营养不良(或称“生长迟缓”,即
stunting)的标准。如上所言,生长迟缓包括轻度、中度、重度等三个不同
层次。“(发育迟缓)衡量慢性营养不良……它反映了包括胎儿时期在内
的个人在成长时期的营养经历"(Fogel 1994:374)。在生命的头两年没有
得到足够食物的儿童可能永远都达不到应有的身高,即使他们在后来的
 日子里拥有足够的食物资源。所以,过去的食物缺乏可能造成当今大量
身高偏矮的少儿。同样,如果目前的食物资源突然不足,营养不良的现象
通常也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才会表现出来。
    2.体形偏瘦
    急性营养不良或消瘦(wasting)是根据按身高的体重(WHZ)来衡量
的(Chinn和Rona 1992;Desai 1992)。体形偏瘦也分轻度、中度和重度三
级。偏瘦对突如其来的变化(如肠道性疾病)十分敏感。如果孩子饮食不
当或患有疟疾,他们就会很快消瘦。
    3.体重偏轻
    体重偏轻(underweight)是指按年龄的体重(WAZ)来衡量一般性营
养不良或称低体重儿。与年龄相比,如果体重过低,儿童可能患有一般性
营养不良。体重偏轻同时体现急性和慢性营养不良,反映偏矮和偏
瘦——如果一个孩子偏矮,即使不瘦,他的体重相对于其他同龄孩子来说
也可能偏轻。所以,偏轻折射出长期的、过去的营养不良历史(造成偏矮
的原因)和短期的急性营养不良(造成偏瘦的原因)现状。
    上述三种人体测量的国际标准被广泛应用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儿童
营养状况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标准并非无懈可击。其主要不足
在于,国际标准缺乏具体针对性,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种族的人群。长期以
来,多项研究发现,身体发育存在着相当大的地理和种族差异(Eveleth和
Tanner 1976;Eveleth 1986)。比如,高加索人的后裔(白种人)往往比亚洲
人高。因此,有人认为,由于国际通用的生长测量标准是基于美国孩子的
生长状况,他们的基因可能与其他种群的孩子有所不同,所以,使用上述
标准衡量其他种族儿童的生长发育也许并不合适(Li Yan等1999)。此
外,这些衡量标准对外在因素(诸如感染、气候、压力和遗传等)也十分敏
感(Martorell和Ho 1984)。然而,尽管学者们对于通行的国际标准存有
种种疑虑,但它们仍然被继续广泛使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不同国
家、地区和种族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发育速度极其相似(WHO 2002),同
时,独特的地方标准尚未建立起来。
    2.2.2.营养过剩(肥胖)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脂肪过度堆积以至于影响健康和正常生
 活状况称为营养过剩(overweight)或肥胖(obesity)。肥胖是由于摄入的
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运动少,消耗能量就少。划分营养过剩或肥胖
的标准是主观的(Sobal和Stunkkard 1989),主要有以下几种:标准体重
和身高图表、各种体重和身高之间的关系以及身体不同部位的皮下脂肪
含量。虽然肥胖症是腹部或身体其他部位脂肪积聚过多所致,但直接测
量脂肪却并不容易。因此,间接的衡量营养过剩的方法被普遍采用(Fie—
gal 1993),包括身体质量指数(BMI)和按身高的体重(WHZ)。
    l_身体质量指数(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体重与身高关系的指标。
其计算方法为:BMI一体重(千克)/[身高(米)]。当个体的BMI值大于
或等于相应性别和年龄段的标准参考值时,即可被视为肥胖。BMI*初
用来衡量成人的营养状况,近年来也被用于儿童人群。肥胖可以分为不
同级别。对成人而言,BMI介于18.5—24.9之间者被视为体重正常,大
量的研究发现,体重在此数值范围内的人群天亡的概率*低(Caballero
2001)。BMI介于25—29.9之间者被定义为营养过剩,30一34.5之间者
被定义为肥胖,35—39.9之间者被定义为严重肥胖,40一44.5之间者被
定义为病态肥胖,超过50的人群被定义为超级肥胖。
    BMI为衡量成人和儿童肥胖提供了一个通用标准。但是,由于受到生
长发育速度的影响,使用成人标准来衡量儿童肥胖可能会带来一些问题
(Sobal和Stunkkard 1989)。在儿童生长时期,身高和体重的增长与成人不
尽相同(Caballero 2001)。童年时期的BMI因年龄而变化很大。人在出生
时,BMI可以低于13,一岁时,可高达17,6岁时,可降低到15.5,20岁时可
以增加到21(Cole等2000)。因此,成人的标准也许并不适用于衡量儿童营
养过剩(Prentice 1998)。这清楚表明,在定义一个儿童是否肥胖时,需要采
用与年龄相对应的划分标准。
    2。按身高的体重(WHZ)
    根据美国全国健康和营养调查以及全国健康统计中心在1971年和
1974年收集的数据(Must等1991a,b;WHO Expert Committee 1995),世
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推出了以身高为基准,运用体重来评价肥胖的方
法。具体测量标准有二。**,凡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的人群被定义
为肥胖。肥胖程度分为三等:超过身高标准体重20%~30%为轻度,超过
30%~50%为中度,超过50%以上为重度。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