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杨玲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07-01-01
开本: 32开 页数: 279
读者评分:5分1条评论
本类榜单:哲学/宗教销量榜
中 图 价:¥8.6(4.3折) 定价  ¥20.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版权信息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齐文化和晋文化比较、齐文化与晋文化成因分析、经济思想对政治理念的影响、法要因人情而立、法要量民力而立、晋法家对儒家德治的反驳、齐法家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等方面的内容。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内容简介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研究很有意义。法家按地域可分为齐、晋两支。齐法家的代表是《管子》,晋法家的代表是《商君书》和《韩非子》。虽都名为法家,但其取舍却大异其趣。《管子》和《商君书》、《韩非子》有作为法家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因而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必要。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注意齐、晋法家宏观方面的不同,也不放过细微之处,力求对二者的比较细致、深入、周详。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目录

**章 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第二章 齐文化和晋文化比较 **节 齐文化的特点 一 注重商业 二 尚利重功 三 崇尚法度 四 讲求民本 五 活泼、乐观的民风 第二节 晋文化的特点 一 “无亲” 二 尚利重功 三 崇尚法度 四 轻视礼义 五 凝重、忧郁的民风 第三节 齐文化与晋文化成因分析第三章 管仲、商鞅、韩非之比较 **节 管仲、商鞅、韩非的身世、经历及性格比较 一 出身和早年经历 二 性格特点 三 影响管仲、商鞅、韩非人生的关键人物 第二节 管仲、商鞅、韩非的出身、经历、性格对其思想的影响,第四章 齐、晋法家经济思想比较 **节 重农是齐、晋法家共同的经济观念 第二节 晋法家的“抑工商”与齐法家的“兴工商” 第三节 经济思想对政治理念的影响第五章 齐、晋法家民众观比较第六章 齐、晋法家人口思想比较第七章 齐、晋法家立法原则比较 **节 法由君立 第二节 “法出于道”与“因道全法” 第三节 法要因人情而立 第四节 法要量民力而立 第五节 法要应时而立 第六节 立法要明确第八章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比较 **节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之同 一 贵必贵诚 二 无刑无讼 三 慎刑慎赏 第二节 齐、晋法家刑赏思想之异 一 对刑赏效用认识不同 二 重刑与刑当 三 齐法家的阴阳刑德思想第九章 齐、晋法家法律与道德关系比较 **节 晋法家对儒家德治的反驳 第二节 晋法家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第三节 晋法家实现道德价值的途径——道德法律化 第四节 齐法家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的认识 一 道德感召力与法律实施的关系 二 俗与法的关系 三 礼与法的关系第十章 齐、晋法家势论比较 **节 齐、晋法家势论之同 第二节 齐、晋法家势论之异第十一章 齐、晋法家术论比较 **节 “审合形名”、“无为而治”是齐、晋法家共同的治国之术 第二节 齐、晋法家术论之异第十二章 齐、晋法家文化专制比较 **节 实用价值观是文化专制形成的基础 第二节 法家文化专制的高峰——“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形成结论 和谐适中 公平——《管子》“中和”的治国思想 从《商君书》的“壹”到《韩非子》的“道”——晋法家对绝对君主专制的追求参考文献后记
展开全部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节选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重要的一支,其思想是构成中国文化不可忽略的因素,更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核心所在,因而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研究很有意义。 法家按地域可分为齐、晋两支。齐法家的代表是《管子》,晋法家的代表是《商君书》和《韩非子》。虽都名为法家,但其取舍却大异其趣。《管子》和《商君书》、《韩非子》有作为法家的共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因而有比较研究的可能和必要。本文在吸收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既注意齐、晋法家宏观方面的不同,也不放过细微之处,力求对二者的比较细致、深入、周详。

中和与绝对的抗衡(先秦法家思想比较研究) 作者简介

杨玲,女,1971年生,河南洛阳人,文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博士后,兰州城市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发表论文大致如下: 1、《给法家一个公允的说法》,《甘肃高师学报》2006年第6期; 2、《和谐 适中 公正——论〈管子〉“中和”的治国理念》,《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 3、《〈管子〉与〈韩非子〉君臣观比较》,《兰州学刊》2006年第4期; 4、《〈管子〉与〈商君书〉兵学思想比较》,《甘肃高师学报》2005年第6期; 5、《试论韩非子散文结构对其美学思想的表现》,《甘肃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转载; 6、《试论“末世情怀”在〈诗经〉、〈古诗十九首〉及晚唐诗歌中的表现》,《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7、《浩浩其志通千古——〈史记·屈原列传〉“悲其志”探微》,《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8、《〈古诗十九首〉所反映的东汉文人心态的两重性——兼论〈古诗十九首〉“悲”之成因》,《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增刊; 9、《掩卷登山唱 流韵壮东风——评〈毛泽东诗词辑注〉》,《中国青年报》1994年12月。
课题《中国古代小说文化研究》(甘肃省教育厅项目)获兰州城市学院社科三等奖。正在进行中的课题有《先秦诸子论和谐》(甘肃省教育厅项目,独立),参预博士后合作导师《楚辞词典》及楚辞接受史课题。

商品评论(1条)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