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作者:熊万胜著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9-01
开本: 21cm 页数: 433页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59.3(7.5折) 定价  ¥79.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本类五星书更多>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版权信息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本书特色

本书将传统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治理经验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用新的思路来说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 相比于西方社会对人的抽象化对待,中国的执政者试图人格化地联结每一个人,使得中国趋于一种“具象的社会”。本书阐述了这种人格化治理体系的心理和历史条件,重点分析了这种人格化治理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机制和发展,从中提出治理性团结这一概念。 本书力图说明党和政府如何直面人民之间的差异性,如何对每一个老百姓的所急之事、所难之事、所愁之事和所盼之事都尽可能地有所回应,乃至有效解 。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将当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治理经验和传统上升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层面加以探讨,尝试在理论上说明什么是现代中国的“治理体系”,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特色,它有怎样的普世意义和中国特色。相对于西方的抽象社会,中国是一个具象的社会,在中国具体的治理中,具象的社会指治理主体与治理对象之间进行的是人格化的联结,而不是抽象身份的联结。本书阐述了中国这种人格化的治理体系的心理、历史条件,并重点分析了当代中国这种人格化治理的实践机制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治理性团结这一概念。该书重点是想回答我国是如何有效地处理人民间的差异性,即我国如何将民众所急之事、所愁之事、所难之事、所盼之事,在基层社区内得到有效的解决。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目录

导论: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提出了一个被人们所普遍感知到的问题,也就是上下联结的困难。系统力量主动地介入生活世界,直面有差异的个人,会形成后文将要提到的体系化的联结模式,由此结成了治理体系。 一、上下如何“联结” 1.联结问题的提出 2.“框架性国家”中的联结模式 3.“群众利益无小事” 4.系统走进生活的姿态 二、如何想象中国社会 1.流行的社会想象 2.利维坦与巴别塔 3.具象的社会 4.“系统—生活”的视角 5.章节安排 **章 系统与生活的关系 尝试说明中国的文化是如何拆除了人心的障碍,使得人可以内在地成为一个社会的人。与这种内在的社会化相伴生的,是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因此,核心的问题是理解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联结机制。 一、从常人出发 1.常人或凡夫 2.**种常人 3.第二种常人 4.两种理性观 二、常人的生活、社会与系统 1.系统的强制性 2.系统与生活世界的两种联结模式 3.强大的生活与弱小的社会 第二章 联结系统与生活的体系 试图探索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机制的一般性。这种人格化的社会整合机制必须以体系的结构展开。实现人类社会整合的体系是有谱系的,包括信仰体系、资本体系和治理体系。 一、人类社会中的几种体系 1.体系的谱系 2.信仰体系 3.资本体系 4.治理体系 二、治理体系的一般特征 1.治理体系的国家制度特点 2.治理体系的社会规范特点 3.社会整合机制的人格性 三、什么样的国家会有治理体系 1.常规性国家 2.内需性经济和国家自主性 第三章 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经验 阐明传统中国治理体系的历史演进,发掘其中有意义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种治理史的研究,不同于制度史的研究,其中的要点是观察传统的国家如何处理国泰与民安之间的冲突。在三千年的长时段中,试图把握*重要的转折点,分别是秦—汉转型、唐—宋之变和明—清跃迁。 一、传统治理体系的追求 1.国泰民安的难度 2.治理史的分期 二、从郡县体制到郡县体系 1.大一统郡县制及其两种模式 2.秦—汉转型:郡县制的儒家化 3.唐—宋之变:郡县制的体系化 4.明—清跃迁:清代治理的特殊性 第四章 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与自觉 将治理史的研究推进到现代,研究现代中国是如何回应清代社会治理的动员困境的,也研究现代中国是如何在新的时代兼顾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 一、现代中国治理体系的形成 1.共产党的组织传统的形成 2.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 3.现代治理体系的出现 4.现代治理体系的发展和服务功能 5.三大治理传统的融合 二、变革中的自觉与自信 1.近年来的治理变革 2.不断增长的自信心 三、一个国家的“内在超越” 1.对政治合法性的新认识 2.“共建共治共享”的目标 3.“内在超越”的政治发展 第五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 研究治理体系中的人格化联系的诸多机制。在一般化、类型化和个人化三种联结方式中,中国社会中的类型化和个人化的联结方式更为发达。 一、因人而异 1.组织联系 2.分配机制 3.生活治理 4.感性互动 5.共同在场 6.个别处理 二、区别对待 1.调查研究 2.行政吸纳政治 3.具体化治理 第六章 现代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 研究治理体系中的共享式联结。通过人来联系人,不能总是空着手去联系,其中必须有资源的流动。社会的具象性是在具体资源和具体个人的联结中呈现的。 一、共享的传统 1.重视民生的传统 2.注重共同发展的理念 二、共享的内容 1.物质性成果 2.生活环境 3.公共物品 三、共享的机制 1.跨阶层的福利 2.区域性的福利 3.体制性的共享 4.族群间的共享 第七章 现代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 试图讨论治理体系的文化基础。治理体系还很不完善,需要从很多方面去改进,才能在这个人心渐远的时代保持“通人”的可能性,保持具象社会的温度。 一、人的问题是根本 1.“我”的危机 2.“大我”的危机 3.圣贤安在? 二、科学与人生观 1.积极心理学 2.新时代的生活教化 三、治理性的团结 1.三种社会团结 2.治理性团结的组织形式 3.治理性团结的增量 结语:三千年来的命题 致谢
展开全部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相关资料

本书在综合文献资料和作者十余年到全国各地调研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为理解“治理”问题提供一些新思考、新观点、新贡献。本书立意甚为宏阔,希望通过宏观社会学的比较法和历史法,解析社会治理问题的中西之别与古今之变,以期用宏大的视野深入地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的若干特质——它的历史沿革与创新、它的优势与依然存在的问题。重点是想回答中国共产党如何有效地处理人民之间的差异性,或者说作者反复强调的“上下联结”的中国特色问题。 ——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曹锦清 熊万胜教授的这本书,通过梳理历史脉络和比较文献,抽象出他关于当代中国治理体系的设想。这些设想新意盎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和社会团结的方式,是此书的最大关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潘维 这是作者十余年行走基层,思考中国社会的结晶。看来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的春天要到了。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唐亚林 万胜的《江山与人民》一书,视野宏阔,立论高远,提出了特别值得思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值得研读。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 贺雪峰 认识中国是个难题,中国太大,太复杂,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而治理体系,则是认识中国的一道窍门。 当代中国的治理体系,按西方教科书说不清楚,按传统典籍也说不清楚。中国是一个崭新的国家,它卷入了现代世界潮流,又深受传统中国的影响;它经历了伟大的中国革命,又在改革开放中寻找新的模式和新的道路。今天的中国,社会被市场经济重构,并同时经历剧烈的信息技术革命的洗礼。因此,认识当代中国,尤其是种挑战。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一书,就是试图从治理体系说清楚中国,尤其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尝试。作者视野宏阔、阅读广博,且有田野调查支持,使得此书既显野心、又认真扎实,值得读者关注。 ——《文化纵横》杂志社社长 杨平

江山与人民:中国治理体系解析 作者简介

熊万胜,1972年生,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目前担任华东理工大学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奉贤区乡村治理研究会会长、浙江红船干部学院社会发展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国社会学会理事。民政部第三届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专家,入选全国教育扶贫和乡村振兴专家人才库。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社会学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主要著作有:《体系:对我国粮食市场秩序的结构性解释》《农民合作的新前景》等。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