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文创礼盒,买2个减5元
欢迎光临中图网 请 | 注册
> >>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作者:吴理财
出版社: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01-01
开本: 16开 页数: 250
本类榜单:社会科学销量榜
中 图 价:¥40.9(4.3折) 定价  ¥95.0 登录后可看到会员价
加入购物车 收藏
运费6元,满69元免运费
?快递不能达地区使用邮政小包,运费14元起
云南、广西、海南、新疆、青海、西藏六省,部分地区快递不可达
温馨提示:5折以下图书主要为出版社尾货,大部分为全新(有塑封/无塑封),个别图书品相8-9成新、切口
有划线标记、光盘等附件不全详细品相说明>>
本类五星书更多>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版权信息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聚焦乡村治理,具括以下主要内容:(1)对乡村治理的历史变行分析,探讨乡村治理的变迁逻辑;(2)对乡村治理的具体“单位”或“主体行分析,探讨村民小组、“村政”、村民自治、乡镇改革和“乡政村治”等问题;(3)对农民行为、乡村治理行为(如“选择性治理”行探讨;(4)对农村税费改革与乡镇改革、历史记忆与乡镇改革决策、财政自主性或民主治理与村庄公共品供给之间的关行讨论;(5)对乡村治理中的社会建设、公共性建设、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行了探索性研究。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目录

中国农村治理变迁及其逻辑:1949-2019

乡政村治二十五年:检讨与创新

国家整合转型视角下的乡镇改革

农村税费改革与“乡政”角色转换

“倒逼”还是“反倒逼”

应警惕农村基层的选择性治理

历史记忆影响着乡镇改革决策

20世纪村政的兴衰及村民自治与国家重建

村民小组的历史变迁及其基本逻辑

财政自主性抑或民主治理影响村庄公共品供给


乡村振兴社会建设应先行

个体化乡村社会的公共性建设

中国农民行为逻辑的变迁及其论争

全面小康社会的城乡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节选

中国农村治理变迁及其逻辑:1949-2019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我国农村治理是如何演变的?其演变的基本逻辑是什么?有何特点?有什么启示?很显然,有必要做个学术梳理和探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头等大事是新生的人民政权建设。在农村基层,实现从旧国家到新国家的政权变革,主要是通过自下而上的政治动员和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权建设协同完成的。其中,自下而上的政治动员,主行农村土地改革、划分农村阶级成分、成立农民协会和推行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等;自上而下的国家政权建设,括废除保甲制、建立区乡(行政村)政权组织行民主选举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项农村工作便行土地改革,划分农村阶级成分。资料显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分别占农村人口的4.75%、4.66%、33.13%、52.37%,他们占有农村耕地的比例分别是38.26%、13.66%、30.94%、14.28%,各自人均占地分别是26.32亩、9.59亩、3.05亩、0.89亩。换言之,农村中50%以上的耕地归地主、富农所有,贫雇农没有土地或者拥有很少的土地①。在这种土地制度基础上,建立的是一种封建剥削制度,广大劳动人民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状态。通过农村土地改革,被重新分配的耕地约占1952年全国耕面积的42%~44%。根据对全国23个省区1.5万农户基本状况的调查,到了土地改革后的1954年,地主、富农、中农、贫农分别占农村人口的2.6%、5.3%、39.3%、52.2%(不含农村中的非农户),他们占有农村耕地的比例分别是2.2%、6.4%、44.3%、47.1%,各自人均占地分别是2.52亩、3.75亩、3.68亩、2.93亩②,与土地改革之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通行农村土地改革,划分农村阶级成分,动员农行阶级斗争,不仅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而且摧毁了地主阶级在农村的封建统治,建立了新的农村政治秩序。

以北京农村为例,到1950年3月底,北京市郊区历时8个月的土地改革全面完成。38万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整个郊区划定地主4906户、富农218pan>户,土改中没收、征收封建土地所有制土地40.29万亩,占农数62%的农民分得了土地。通过土地改革,郊区263个村建立了“农会”(后改为“农民协会”)组织,发展会员11.65万人;222个村建立了中党支部,20pan>个村建立了共青团支部③。又如,安徽省经过两年的土地改革,到1952年7月,全省没收、征收土地3005.8万余亩(占土改前地亩的37.56%),分配给占农人口66.42%的1671.2pan>万无地少地的农民④。与此同时,农村普遍成立了农民自己的组织——农民协会,将广大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使他们积极参与农业恢复生产和各项农……

探寻乡村治理之道-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与逻辑 作者简介

男,安徽潜山市人,政治学博士。1996年12月至2003年12月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2003年12月被到华中师范大学。2007~2009年,在行博士后研究。2019年被到安徽大学,现任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院长、安徽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被聘为“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文化和旅游部),“全国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专家委员会委员”(),首届“社会事务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文化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委员”(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入选2010年“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大学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兼任安徽省农村社会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文化治理、乡村治理研究。荣获“2015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影响力青年学者”。

商品评论(0条)
暂无评论……
书友推荐
本类畅销
编辑推荐
返回顶部
中图网
在线客服